高中数学必修五全部学案(37页).doc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部学案-第 37 页【高二数学学案】§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一、1、基础知识设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b、c,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1)正弦定理: = = =2R。(2)正弦定理的三种变形形式: ,c= 。(3)三角形中常见结论: A+B+C= 。< 。任意两边之和 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 第三边。2、课堂小练(1)在中,若>,则有( ) A、<b B、bC、>bD、,b的大小无法确定(2)在中,A=30°,C=105°,b=8,则等于( ) A、4B、C、D、(3)已知的三边分别为,且,则是 三角形。二、例题例1、根据下列条件,解:(1)已知,求C、A、;(2)已知B=30°,c=2,求C、A、;(3)已知b=6,c=9,B=45°,求C、A、。例2、在中,试判断的形状。三、练习1、在中,若,求证: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在中, ,求的值。四、课后练习1、在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B、 C、D、2、在中,则的值是( ) A、B、C、D、3、在中,已知,C=75°,则b等于( ) A、B、C、D、4、在中,A=60°,则角B等于( ) A、45°或135°B、135°C、45°D、以上答案都不对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有两解B、,有一解 C、,无解D、,有一解6、已知中,则c等于( ) A、B、C、D、7、在中,已知,则此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直角或等腰三角形8、在中,C=2B,则等于( ) A、B、C、D、9、在中,已知,如果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形有两解,则的取值范围是( ) A、2<<B、>C、<<2D、0<<210、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余弦值为。该三角形的面积为14,则这两边分别为( ) A、3和5B、4和6C、5和7D、6和811、在中,若,则c= , 。12、在中,已知,则等于 13、在中,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14、若三个角A、B、C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15、已知中,且,求A。16、已知在中,A=45°,求其他边和角。17、在中若C=3B,求的取值范围。18、已知方程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b为的两边,A、B为a、b的对角,试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五、课后反思1.12 余弦定理 时间: 一、基础填空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 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 的 的 的 倍,即a2= ,b2= ,c2= 。2、余弦定理的推论:3、运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边,求 ;(2)已知 和它们的 ,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4、= = = 。二、典型例题例1、中,已知,求角A、角C和边a。练习1:已知中,求 的各角度数。例2、在中,已知,且,确定的形状。练习2、在中,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三、课堂练习1、在中,已知B=3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在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0,则( ) A、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C、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3、在中,则的最大角是( ) A、30°B、60°C、90°D、120°4、在中,则的最小角为( ) A、B、C、D、5、在中,若,则为( ) A、60°B、45°或135°C、120°D、30°6、在中,已知,则C等于( ) A、30°B、60°C、45°或135°D、120°7、在中,已知a比b长2,b比c长2,且最大角的正弦值是,则的面积是( ) A、B、C、D、8、若为三条边长分别是3,4,6,则它的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 A、1:1B、1:2C、1:4D、3:49、已知中,且,则的面积等于( ) A、B、C、或D、或10、在中,则cosC=( ) A、B、C、或D、以上皆对11、在中,若B=30°,AB=,则的面积S是 1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和5,它们夹角的余弦是方程的根,则第三边长是 。13、中三边分别为a、b、c,且,那么角C= 14、在中,三边的长为连续自然数,且最大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15、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5cm,它们所夹角的余弦为方程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16、在中,已知,且最大角为120°,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等于 。17、如图所示,在中,AB=5,AC=3,D为BC的中点,且AD=4,求BC边的长。18、已知圆O的半径为R,它的内接三角形ABC中2R成立,求面积S的最大值。19、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面积为,周长为20cm,求此三角形的各边长。20、在中,b=1,。求(1)的值;(2)的内切圆的半径长。四、课后练习1、在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B、 C、D、2、在中,则的值是( ) A、B、C、D、3、在中,已知,则b等于( ) A、B、C、D、4、在中,则角B等于( ) A、45°或135°B、135°C、45°D、以上答案都不对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有两解 B、,有一解 C、,无解 D、,有一解6、已知中,则c等于( ) A、B、C、D、7、在中,已知,则此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直角或等腰三角形8、在中,C=2B,则等于( ) A、B、C、D、9、在中,已知,如果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形的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2<<B、>C、<<2D、0<<210、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余弦值为,该三角形的面为14,则这两边分别为( ) A、3和5B、4和6C、5和7D、6和811、在中,若,则 , 。12、在中,已知,则等于 13、在中,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14、若三个角A、B、C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15、已知中,且,求A。16、已知在中,A=45°,求其他边和角。17、在中,若C=3B,求的取值范围。18、已知方程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b为的两边,A、B为a、b的对角,试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高二数学学案】§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三课时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综合问题一、基本知识1、利用正、余弦定理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途径通常有两种:(1)将已知条件统一化成 的关系,用代数方法求解;(2)将已知条件统一化成 的关系,用三角方法求解。2、三角形中常用面积公式:(1)表示 );(2) = 。3、解斜三角形通常有下列四种情形:(1)已知“一边和二角(如)”,则可由A+B+C=180°,求角A,再由 定理求出b与c。此时在有解时只有 解。(2)已知“两边及夹角(如”,则可由 定理求第三边c,再由 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再由A+B+C=180°求出另一角。其中在有解时只有 解。(3)已知“三边(如”,可用 定理求出角A,B,再利用 求出角C。其中在有解时只有 解。(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可由 定理求出角B,由A+B+C=180°,求出角C再利用 定理求出边c。其中可有 解、 解或 解。课堂小练1、已知中,则的形状为(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2、在中,若三内角满足,则角A等于( ) A、30°B、60°C、120°D、150°3、在中,若,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B、以或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C、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5、已知的周长为20,面积为,则BC的长为 。二、例题例1、在中,若,求证是等腰三角形。例2、在中,、分别是角A、B、C的对边,已知,且,求的大小及的值。例3、已知在中,锐角B所对的边b=7,外接圆半径R=,三角形面积,求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三、课堂练习1、已知中,求的值,并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中,、分别为、的对边,如果, 的面积为,那么b=( ) A、B、C、D、3、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边、是方程的两根,角A、B满足,求角C的度数,边c的长度及的面积。四、课后练习2、在中, ,则的值为( ) A、B、C、D、3、在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且,则的外接圆直径是( ) A、B、5C、D、4、在中,若,则的形状一定是( )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6、中,若,则A= 。7、已知中,最大边和最小边的长是方程的两实根,那么BC边长等于 。8、在中,若c=4,b=7,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为,求边长。9、在中,角A,B,C所对的边为,若且的最大边长为12,最小角的正弦值为。(1)判断的形状;(2)求的面积。五、课后反思【高二数学学案】§1.一、基础知识填空 (一)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一些有关的名词、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铅垂平面、坡角、坡比等。 (1)铅垂平面:是指与海平面 的平面。 (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 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 角。(3)方位角:从正北方向线 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或称北偏 多少度。(4)方向角:从 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º,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º。(5)坡角: 与水平的夹角。(6)坡比:坡面的 与 之比。即为坡角,为坡比)(二)课堂小练1、如右图,在河岸AC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到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c与 B、c与b C、c与 D、b与2、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º和60º,则塔高为( ) A、B、C、D、3、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每分钟40m,水流的速度是每分钟20m,如果船从岸边A处出发,沿着与水流垂直的航线到达对岸,那么船的前进方向应指向河流的上游并与河岸垂直方向所成的角为( ) A、15ºB、30ºC、45ºD、60º4、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º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º的视角,那么B岛与C岛间的距离是 。5、一树干被台风吹断,折断部分与残存树干成30º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5米,则树干原来的高度为 米。二、例题例1:某观测站C在城A的南向西20º的方向,由城A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向东40º,在C处测得公路上距C为31km的B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km后到达D处,此时CD间的距离为21km,则这个人还要走多远才可到达A城?例2、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º距离为10n mile的C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º的方向,以9n mile/h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 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三、课堂练习1、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某人站在A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º,前进38.5m后,到达B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80.0º,试计算东方明珠塔的高度(精确到1m)2、甲船在A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º的B处,乙船以每小时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为每小时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四、课后练习1、如右下图,为了测量隧道口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 A、 B、 C、 D、2、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º,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º,则灯塔A在灯塔B的什么位置?3、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对着山峰在平行地面上前进600m后测仰角为原来的2倍,继续在平行地面上前进,测得山峰的仰角为原来的4倍,则该山峰的高度为多少?4、在一幢20米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顶的仰角为60º,塔基的俯角为45º,那么这座塔的高度是多少米?5、已知海岛A四周8海里内有暗礁,今有一货轮由西向东航行,望见A岛在北偏东75º,航行海里后,见此岛在北偏东30º,如货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问有无触礁危险?6、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第三章 数 列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一、基础知识引例: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1)1,2,3,4,5(2)1,(3)(4)1,1,1,1,(5)1,3,5,4,2(6)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列成一列数1、概念:(1)数列:注:按一定次序排列 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重复出现上例中能构成数列的是: 。(1)与(5)相同吗? (2)项:(3)项的序号:2、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简化为 。例:简记为: 。 1,3,5,7,简记为 注:与的区别: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4、数列的通项公式:作用:以序号代n可求数列各项;可验证某数是否是数列中的项注:通项公式有时不存在;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可能不唯一。5、递推公式:6、分类:二、例题例1、根据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1)(2)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2)1,3,5,7;(3);例3、已知:中,以后各项由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三、练习1、根据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1)(2)2、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它的第7项与第10项(1)(2)3、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2)2,4,6,8(3)(4)4、写出下面数列的前5项(1)(2)二、数列重点: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某些项难点:由递推公式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一、知识要点: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3、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指定项,由递推公式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二、例题:1、已知数列an中,a1=1,a2=1, 以后各项由an+2=an+1+an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第6项。2、已知一个数列a1=1,an=an-1+2n-1(n>1) ,求数列的前4项,并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n2-n-301)求数列的前三项,60是此数列的第几项?2)n为何值时,an=0? an>0? an<0?4、数列an对一切正整数n 满足a1+2a2+4a3+ +2n-1an=9-6n ,求 an 的前4项。三、练习1、5是数列的( ) A、第18项B、第19项C、第20项D、第21项2、以下四个结论中数列的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数列都可以用通项公式来表示 数列可以用图象表示,从图象上看,它是一群孤立点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其中正确的是( ) A、B、C、D、3、已知:>1),则的通项公式为( ) A、B、C、D、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则该数列中哪一项为+26?5、数列中,且且。则等于( ) A、B、C、D、76、在数列中,已知,则 7、已知:数列满足,且。求p、q的值。8、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此数列前30项的乘积。9、数列满足,求的值。三、等差数列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一、基础知识1、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可简记为AP数列2、由等差数列定义知,其递推公式可写为:3、由等差数列定义知,要证明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4、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 证明:二、例题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否为等差数-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d。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各级的宽度。4、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则此数列在450到600之间有多少项?5、证明:以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差数列(p、q为常数)6、在等差数列中,与是其中两项,求与间的关系。三、练习1、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5,公差为6,则它从第 项开始,各项都大于100。2、数列的首项,公差数为整数的等差数列,且前6项为正的,从7项开始变为负的,则此数列的公差d= 。3、若,数列,m,a1,a2,n和数列m,b1,b2,b3,n都是等差数列,则= 4、若等差数列中,时,则= 。5、一个等差数列的第5项等于10,第10项为25,则d= 。四、等差数列的性质重点:等差数列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性质的运用一、已知:AP数列、分别是1,4,7,10和2,6,10,14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AP数列,若是,其公差与、的公差有何关系。1、 3,10,17,24 2、 3,6,9,12 3、 4、在数列中,每隔两项取一项,1,10,19,28 一般地AP数列与的公差分别是、则1、数列是 数列其公差为 2、数列是 数列其公差为 3、数列是 数列其公差为 4、数列每隔k项取一项,组成新数列,则是 证明:二、1、已知是AP数,则 2、在AP数列中,若、则 证明:一般地,若是等差数列,则距首末两端 的两项和等于同一个常数。3、在等差数列中,若,则、的关系为 三、等差中项、定义:1、求下列两数的等差中项(1)与 (2)与2、若和为S的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可按下列三种方式求中间项。(1)设此三数为(2)设此三数为(3)设此三数为在此三种说法中,以第 种设法最简。若四数、五数成等差数列可分别设为3、要证三数成等差数列,只要证四、练习1、在等差数列中,(1),则 (2)则 (3)则= 2、A·P数列满足,则= 3、一个无穷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中有有限个负数的充要条件为 4、,则a、b、c成等差数列的 条件。5、在等差数列中,则= 6、三个数成A·P其和为18,平方和为116,则此三数为 7、在A·P数列中,d>0且,则d= 8、若成A·P证明也成A·P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刘淑珍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获得推导前n项公式思路。一、复习1、设是a、b的等差中项,并且是与的等差中项,则a、b关系( ) A、B、C、D、或2、若成等差数列,则的值为( ) A、0B、C、32D、0或323、在数列1、3、5、7中,是第几项?二、公式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即(1)在等差数列中,相等吗?(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1)证明:2、小结(1)、表达式中包括、五个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可求出另外 个未知量。(2)是n的 次函数( 是n的 次函数(且不含 项。(3)与关系:三、例题1、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2、在等差数列中,求及。3、求集合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出这些元素的和。4、在A·P中,S10=100,S100=10。求S110=-110四、练习1、求前n个自然数的和,0+1+2+(n-1)= 。2、1+4+7+100= 3、在等差数列中,则 。4、一个等差数列共10项,其中奇数项和为,偶数项的和为15,则= 。5、A·P中,则= 6、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六、前n项和习题课刘淑珍重点: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应用1、前100个正整数中,先划去1,然后又每隔两个数划去一个数,则留下的各数之和为2、如果一个AP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其中a、b、c是常数,则常数c的值一定等于 。3、在等差数列中,若,它的前 项最小,最小和是 。4、已知AP数列的前n项和,则它的前 项和最大。5、三个数成AP,其和为9,积是15,这三个数是 。6、若AP数列中,且S100=145,则a1+a3+a5+a99= 7、设数列、都是AP数列,a1=25,b1=75,a100+b100=100,则数列的前100项的和为 。8、已知(p、q为常数且,求并证明为AP。9、在AP数列中,S10=310,S20=1220,求。10、在AP数列中,求。11、已知是数列的前n项和,且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AP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2、已知,当n取什么值时,最小?13、设AP数列的前n项和为A,第n+1项到第2n项和为B,第2n+1项到第3n项和为C,求证A、B、C与AP。14、(选做)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求证:为等差数列。七、等差数列习题课刘淑珍重点、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综合作用。1、AP数列中,则S13=( ) A、B、C、D、2、AP数列中,已知,那么的值为( ) A、1B、C、3D、43、AP数列中,公差且。若前20项的和S20=10M,则下列( )不成立 A、B、 C、D、4、在首项是31,公差为-4的AP数列中,与零最靠近的项( ) A、B、C、D、5、等差数列96,88,80的前n项和的最大值是( ) A、606B、612C、618D、6246、如果一个数列是AP数列,将它的各项取绝对值后仍是等差数列则( ) A、它是常数列B、其公差必大于0 C、其公差必小于0D、都可能7、等差数列中,若则的值是( ) A、B、C、D、8、已知两个等差数列和的前n项和之比为,则等于( ) A、B、C、D、9、一个项数是奇数的等差数列,它的奇数项与偶数项之和分别为168和140,最后一项比第一项大30,则数列的项数是( ) A、21B、15C、11D、710、已知为等差数列,>0且S15=S20,问它的前多少项和最大。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且S12>0,S13<0(1)求公差d的范围(2)问前几项和最大,说明理由12、(选做)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且。求的前n项和。八、等比数列刘淑珍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难点:等比数列通项的运用。一、基础知识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递推公式: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证明:4、要证明一个数列是GP,应证明5、在GP数列中,任意两项、间的关系6、等比中项:二、例题1、试在和之间插入两个中间项,使其成GP,求这两个数。2、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为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三、练习1、求证:以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比数列。2、求等比数列1,2,4,8的第10项 。3、首项为3,末项为307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项数 。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那么它是一个递 (增或减)的数列,首项 ,公比q= 。5、求下列各数的等比中项。(1)45与80(2)与6、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GP数列,它任何项都等于它后面连续两项的和,其公式q= 7、首项为,从第11项开始,各项都比1大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的取值范围 8、要使GP数列的前n项积超过105,那么n的最小值是 。9、在GP数列中,若,则= 10、在GP数列中,则= 。11、三数成GP数列,它们的积为64,其算术平均数为,这个数列为 。12、已知是GP数列,求证: 也是GP数列。九、等比数列的性质刘淑珍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性质的应用一、基础知识1、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1、q2判断下面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则公比为多少?(1)(2)(3)(4)在原数列中每隔K项取一项组成数列。证明结论。2、在等比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 等于同一个常数。3、在等比数列中,若,则 。证明:特别地:当时, 。4、已知:三数成G·P,若知三数积为m,怎样设最好?若知三数和为S,怎样设?如果是四数呢?二、例题1、三数成G·P,其积为125,其和为31。求此数列。2、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多少?3、20,50,100各加上同一个数常后,构成一个G·P数列,求q。4、已知成G·P,前三项为。则此数列第几项为?5、三个互不相等的数成A·P,如果适当排列这三个数也可成G·P,已知这三个数的和为6。求此三个数。三、练习1、已知G·P数列中,则 ,= 。2、已知:在G·P数列中, 。则= 。3、在G·P数列中,=27,则= 。4、若方程为非零实数)有实根。求证:a、b、c成等比数列。5、已知:三数成G·P,和为26,且此三数分别加上1,2,3构成A·P,求原三数。十、等比数列前n项和刘淑珍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难点:获得推导前n项和公式的思路。一、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1)当时,= = (2)当q=1时,= 证明:(一)错位相减法(二)等比定理法二、例题1、求等比数列的前8项和。2、某制糖厂第1年制粮5万吨,如果平均每年的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约几年内可使总产量达到30万吨?(保留到个位)3、求和4、求和三、练习1、等比数列从第3项到第9项的和为 。2、在等比数列中,若,则S6= 。3、已知数列=110则= 4、已知正数G·P数列中,S3=6,则S99= 。5、等比数列、前n项和= 6、等比数列中,求 S6。7、有5个数成G·P,前4项和为,后四项和为,求此5个数。8、七个实数排成一排,奇数项成A·P,偶数项成G·P,且奇数项之和与偶数项之积的差为42,首末两项与中间项之和为27,求中间的值。9、(选做)在G·P数列中,=+。问T1、T2、T3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之。十一、等比数列习题课刘淑珍重点、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一、选择题1、数列是一个常数列,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