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6页).doc
-
资源ID:37162310
资源大小:220.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6页).doc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第 26 页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46年级课程目标79年级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46年级内容标准79年级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本标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课程的性质、特点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叙述了各学段教学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则为教学活动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组成。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当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与技术性、普及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并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是当今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知、交流、研究与创新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信息技术内化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虽然有很深奥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感很强,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信息技术探究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宜刻意追求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2、开放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实践与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性的课程。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有大量需要分析、归纳、思索和探究的活动,它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试验,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文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人文的课程。技术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待技术有着不同的态度。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树立起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社会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合法利用信息资源,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5、方法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方法的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技术,还要求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和精简信息、快速准确地总结和归纳占有的信息、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恰当和谐地与人沟通交流。学生应能将这些思想和方法恰当、灵活、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都应该达到本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能因地区、经济环境或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被取消或削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应当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共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了解并初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及其思想与方法,建立起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4、注重学科渗透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和活动的编排、组织上应充分拓宽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师生可以超越学科的界限,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进而从整体上来建构学生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迁移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5、倡导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的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46年级、79年级这两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思想的表达,实现交流,展开合作。3、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两条主线,一是关注学生信息文化理念的养成,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各学段课程的任务界定如下:46年级: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丰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79年级: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初步养成信息文化的理念。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信息知识内容、信息系统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容。本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具备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能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逐步融入社会的信息活动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管理、加工、表达、交流与评价的技能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遵守信息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特征和概念,了解各种常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与影响,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硬件、软件与人组成的复杂系统与各个组成部分,了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例如,了解信息系统是按照人们的规定的算法,执行人们编制作的软件而进行工作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运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初步形成参与日常信息活动的能力信息系统使用能力(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工作;正确无误操作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与保养;必要的故障处理;),能基本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二)过程与方法 4、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知道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技术。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合乎规范地定向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并有效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6、能根据需要选择信息分类方案,将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并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7、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8、能使用原文是采用(有选择性和判断),现改用使用,是一种模仿水平。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9、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体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树立敢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养成想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11、具有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信息意识与情感12、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信息科学知识13、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二、4-6年级课程目标小学(4-6年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属于了解和模仿水平,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丰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目标具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能描述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使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参与社会的信息活动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4、能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尝试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从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如浏览与查找信息资源,能正确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信息。6、能管理信息和存取信息。7、能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或创作,解决实际问题。8、能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9、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能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1、体验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树立敢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12、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7-9年级课程目标初中(7-9年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达到理解与独立操作水平。学习信息科学基本常识,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形成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领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信息技术文化内涵。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特征和概念,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与影响,了解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知道以计算机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2、能运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3、能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参与社会的信息活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二)过程与方法 4、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知道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技术。5、能根据任务的要求从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如浏览与查找信息资源,现场信息收集等。6、能正确地判断与估计所查找到的信息的价值与意义,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信息。7、能根据需要选择信息分类方案,将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8、能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或创作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制作等。9、能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能与他人交流实践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人合作。10、能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亲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体验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打破信息技术的神秘感,树立敢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一种想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12、能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3、能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4、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非零起点,而且强调对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的理解,如果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需要“挖掘并展示技术的纵深,追求内容与体系的和谐丰满”(李艺),那么,不论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作为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与信息技术“技术内容”体系维系在一起,或者说是以“技术内容”体系作基础的。强调信息素养不仅不能淡化“信息技术”,而且还要以一个“技术内容”体系作基础。事实上,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强调IT或ICT内容体系正是包括这些思想、方法和技术道理,是的重新定位的“技术”。为了突出这里所强调的“技术内容”体系,便于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形成基本信息素养、形成信息活动基本能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宜以技术内容体系为主线。容许在不同学段有内容的重复,但应突出各个学段的侧重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小学阶段以“综合活动”和“玩”为主要特征,不宜强调“系统性”或“完整”。初中阶段则以培养技能、能力和基本信息素养为主,应相对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等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是“零起点”的。例如:小学和初中都会学到(用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小学应为“玩”而学,能用即可,不宜讲述过多的概念、特点和有关功能等。初中则应了解包括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及其特点、某种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等。再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小学生懂得通过“开始”菜单或桌面的快捷方式图标打开某种需要打开的软件即可,初中生则应了解打开(运行)软件的几种常用方法、特点及其实质等。(以上所述是为便于课题组内更好地理解以下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正式发布时会精简或删除。)身边的信息技术小 学 阶 段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图文的加工处理和应用互联网及其简单应用多媒体初步46年级内容标准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在46年级开设,以“综合活动”为主要特征,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感受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主题:(一)身边的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 感受身边信息的存在。例 从书报信函、广告、电话、电视等感受信息的存在。(2) 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例 使用电话、数码相机,用计算机写字、画画、收发电子邮件、网上对话等。(3)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2活动建议当今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现代信息技术也使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处理变得方便、快捷和高效,例如使用电话、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等。试进行一个活动,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信息,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等。(二)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1内容标准(1) 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例如: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键盘与鼠标及操作系统(Windows)、画图软件、游戏软件等(2) 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 (3)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2活动建议(1)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观察实物,可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的了解。通过观察益智游戏、学习软件、画图工具等软件的简单安装、设置与运行,加深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2)许多有趣的益智游戏都是通过键盘或鼠标来玩的,可通过玩这些游戏引导学生掌握键盘的基本指法和鼠标基本操作。(3)写周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让学生通过文字处理工具写周记来练习汉字输入。(三)图文的加工处理和应用1.内容标准(1) 了解常用的字处理和画图工具软件。(2) 能通过某种字处理工具软件,进行文档的录入、编辑和保存等基本操作。(3) 了解图文混排,并能进行基本的图文混排操作。例 字体、字型,段落,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等(4) 能通过某种画图工具软件,进行画图、编辑和保存的基本操作。(5) 尝试使用软件工具创作图文作品。2. 活动建议(1)出班的黑板报是学生们熟悉的事情。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如庆祝“六一”制作小报,使学生体验创作主题图文作品的乐趣。(2)环境保护是当今热门的话题,使学生体验就这一主题创作主题图画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四)因特网的简单应用1.内容标准(1) 能够通过浏览器浏览因特网信息。(2) 通过使用常用搜索引擎,体验搜索信息的过程。例 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体验搜索有关南极资料(文字与图片)的与过程。(3) 能够从因特网上保存符合需要的信息(文字、图片和网页)。(4) 了解和体验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流的常用方式和方法。(5) 知道在需要获取信息时寻求适当的许可,知道在不同的操作中采取措施预防病毒的传染。(许可的范围:家长、老师、作者、社会、年龄段)例 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收发电子邮件、即时软件、网络视频对话等。2活动建议(1) 通过网络浏览不同类型网站(如政府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网站、新闻网站、娱乐网站等)。(2) 为科普板报就某一主题(如“火星探险”)搜索和保存有关的资料。(3)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流方式,让学生体验通过网络与他人(如学校同学、老师、远方朋友等)进行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五)多媒体初步1. 内容标准(1) 了解几种常用媒体及其采集过程。例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体。(2) 认识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作品。(3) 通过某种多媒体制作工具,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和编辑。2. 活动建议卡通贺卡是学生们喜欢和熟悉的东西。可通过多媒体电子贺卡的制作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多媒体及其作品的了解,体验作品制作的方法与过程。79年级内容标准初中阶段内容标准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技术为主线,包括计算机使用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网络应用接触、字处理及应用、电子表格处理及应用、多媒体制作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七大部分。描述了对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要求,并在各部分知识技能的描述中渗透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活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增进的对大众信息技术的把握,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信息文化现象。(以下各部分内容标准前的话是便于课题组内阅读理解及将来解读,正式发布时会删除,例子和活动建议需要进一步补充完整)(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1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例2 信息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例3 电话、电视的使用对社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2)现代信息技术简介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展望例1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例2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例3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网络的使用,数字电视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等。2活动建议(二)计算机基本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并能够熟练应用。1.内容标准(1) 知道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合乎规范地使用计算机。例1 常用的计算机部件主要有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磁盘驱动器、光驱、音箱等。例2 计算机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输入命令或数据信息;通过主机中的CPU进行加工运算处理信息,通过软盘、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存储信息,或从这些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计算机根据用户输入要求进行工作,并把执行的反馈信息输出到屏幕或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例3 合乎规范的使用磁盘以及进行开关、重启计算机等操作。例4 了解计算机对防尘、防潮、稳压、防静电等方面的要求。(2) 熟练掌握正确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例1 熟练单击、双击鼠标及单击鼠标右键等操作及知道其作用。例2 熟练掌握键盘操作的正确指法,熟悉常用功能键、组合键、热键的使用方法。(3) 能够根据屏幕提示体验人机交互的方式,关注用户界面的发展变化。例1 能够使用图像浏览软件欣赏图片。例2 能够使用音频播放器欣赏音乐。例3 能够使用视频播放器欣赏节目。例4 能够使用浏览器上网浏览网页。例1 熟悉窗口、菜单和图标的使用方法;感受字符命令操作界面的使用特点。例2 了解如何打开运行、关闭和使用已经安装好的软件;例3 能够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4) 了解汉字输入方法的多样性,熟练掌握一种键盘汉字输入法。例1 熟悉常用的字符输入方法,掌握快捷键的操作方法,组合功能键使用。例2 了解拼音输入法、字型输入法、笔划输入法等多种输入法,熟练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汉字输入方法。(5) 养成信息使用的安全保护意识。例1 通过键盘输入及文件保存直接写入信息;通过打开或运行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信息;从磁盘、移动存储设备或光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上读写信息。例2 从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前,注意进行病毒检查,通过外部存储设备传递信息时,注意设置信息的写入保护,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染。2.活动建议(1) (三)软件应用基础计算机的使用离不开软件,在本模块中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是软件;什么是操作系统;现在所使用的软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不同的软件又有哪些不同。1.内容标准(1) 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例1 计算机软件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绘图软件(图片加工软件)、数据库软件等。(2) 能根据提示安装软件;使用技术手册或软件的帮助说明。例1 压缩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字典翻译软件等的安装和使用。(3)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形成文件管理的初步意识。例1 文件的基本属性包括文档图标,快捷方式,路径(存储位置),存储介质。例2 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操作。例3 系统文件与用户数据文件分类分开存放,系统文件存放在启动盘,数据文件存放在非启动盘。(4)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简单工作原理,能够使用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例1 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和Linux等。(5) 关注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社会道德问题,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例1 不同的软件类型有不同的软件使用许可,如自由软件、共享软件、免费软件和商业软件等。例2 组织讨论复制光盘的拷贝是否盗版侵权。例3 了解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是负责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2活动建议(四)网络应用基础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的服务功能,能够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信息,下载和上传信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来使用的能力。学生能够使用交流通讯技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互相配合、共享资源。1.内容标准(1) 能够在提供的网络环境中查找信息资源,有效访问共享信息。例1 在实验室中登录局域网,查找计算机,根据用户权限访问共享文件夹中的内容。例2 在公共图书馆中登录网络信息系统,根据用户界面提示查找信息。(2) 能够有效地使用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浏览、搜索信息。例1 可在浏览器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或域名地址浏览网页信息。例2 了解超级链接的意义,掌握使用超级链接的基本方法。例3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关键字搜索。例4 在因特网浏览过程中使用浏览器的书签、历史记录和收藏夹标志相关信息。(3) 具有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意识,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来历不明或不健康的信息。 例1 能参照其他信息来源综合检验信息的可靠性,考查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并注意出版日期。(4) 能够合乎规范地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载和发布。例1 能够对下载的文件进行组织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例2 下载网上信息时保存信息来源,经得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网上信息并注明出处。例1 参与健康的网络论坛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5) 能够使用因特网有效地进行交流与协作。例1 创建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具有通过管理常用的邮箱地址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例1 使用网上寻呼工具进行即使联络和交流。例1 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进行网上合作,共同完成任务。2.活动建议(1)(五)文字处理学生制作海报、校园读物、撰写信函、论文、调查报告时都可能用到一定形式的文档处理软件。文档处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编辑、设计和打印文稿,以及将文档制作成电子出版物。通过本内容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不同的信息表达元素,例如文本、图像;根据某种体裁形式,例如海报、调查报告、校园小报、电子出版物等,呈现与表达信息;并能对作品进行评估;在不同的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1.内容标准(1) 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 图文混排具体的操作包括:正确使用文本,选择合适的字符和字号;表格制作;图片与图形、文本框、艺术字、的插入、定位和组合操作;图形标注字母;数学公式的书写;页面设置操作;文档打印操作。(2) 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方法,加工创作文档,表达主题。例1 在进行海报、调查报告、校园小报、电子出版物等编辑创作时,能够根据这些体裁的特点与要求,加工呈现文档,表达自己的思想。(3) 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对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例1 文档中正确运用文字、符号、标点,版面布局合理,制作完成后能够进行检查校对。例2 愿意尝试提高文档加工处理效率的办法。2活动建议(六)数据处理用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来进行数值分析。电子表格软件把负责的数据转换成有含义的图表,能够将数据形象化及探究其发展趋势,当数字化数据变成图表格式时,能看到本来看不到的数据的模式和关系。统计软件帮助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找出其模式和关系,有助于总结观察结果、测试实验结果或人口数据。通过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信息收集(搜索、获取)、处理(整理、转化和存储)、分析(排序、分类)和呈现(发布和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研究工具来使用的能力。能够运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工具去定位和收集与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和评价来自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1.内容标准(1) 掌握一种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2) 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方法,加工处理数据,呈现处理结果。例1 掌握建立、打开、保存、退出工作表的操作。例2 掌握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操作。例3 能使用公式和简单函数对表格数据计算和填充。例4 掌握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和筛选、查询操作。(3) 通过实践,学会应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和评价数据处理结果。例1 柱状图、图像图表、饼状图、线形图;将所有信息包含在图表内;正确地坐标轴;并入正确的文字说明;使用正确的特殊格式用于强调,例如阴影、倾斜、立体;会处理数据库和报表。2活动建议(七)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创作基础”进一步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工具使用的能力,使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习、增加生产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值得与他人分享的作品。1内容标准(1) 能使用常用的设备获取所需的多媒体素材。例1 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抓取图片;例2 在摄像机中抓取图片并将数据传送到合适的软件中;例3 使用录音机软件把声音保存在计算机中等。(2) 了解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类型、格式。例1 计算机记录和表达图象、声音的方法是通过信息编码实现的;例2 图象的存储格式主要有点阵图和矢量图。(3) 掌握一种绘图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例1 动画制作中的一些术语如关键帧、对象、层等。例2 创建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如建立按钮、按钮的响应相关的变量、函数和交互语句。(4) 掌握一种动画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表达创作意图。例1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选择工具,选取所需要的区域。例2 使用图层工具合成图像。(5) 根据要求,使用演示文稿、网页编辑软件等工具集成多媒体素材,实现信息的发布与评价。例1 使用网页编辑软件集成多媒体素材,通过网络发布作品。例2 使用演示文稿软件集成多媒体素材,向同学作展示介绍。2活动建议(八)程序实现初步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知道如何利用程序实现问题的解决。1内容标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基本工作原理例1 冯和非冯计算机(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例2 了解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重要作用(3)认识计算机程序的作用及其执行的基本过程(4)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2活动建议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细心呵护、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和体验,帮助他们掌握探究的思想、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应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教学中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领会知识要点和方法,并将知识提炼、迁移和拓展。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自我展现和尝试创新的空间;要注意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总结、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培养借助已有经验使用新工具、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用计算机绘画”和“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时,关于绘图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形状特征,用丰富的线条、图形把物体形象地表示出来,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掌握了绘图工具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2、合理选用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采用讲解、启发、示范、讨论、观察、模仿、操作、参观、讲座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特征,探讨它们的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1)“讲、演、练”教学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操作课占据较大的比例。教学中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形成,精讲多练,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直观性特点,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后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而渐进的上机练习,形成操作技能。“讲、演、练”教学的操作程序:提出任务,巧设导入,激发兴趣;单项示范操作,明确要领和步骤;形成性练习,形成基本操作技能;综合示范操作,主题练习;反馈矫正,归纳讲评,对比扩展。(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即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方法,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有四个主要的环节:任务设计、任务教学、任务管理、任务检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各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3)Webquest教学法 Webquest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它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既可个人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它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探索的任务和参考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Webquest的三大要素,其主要操作流程为:目的、任务、过程、资源和评价。(4)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尽可能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协作学习模式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