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4. 4(17页).doc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4. 4-第 11 页目 录 1 设计资料1 2 板的设计1 2.1 荷载2 2.2 内力计算2 2.3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33 次梁的设计3 3.1 荷载3 3.2 内力计算4 3.3 截面承载力计算54主梁的设计6 4.1 荷载6 4.2 内力计算7 4.3 截面承载力计算11 4.4 主梁吊筋计算13参考文献14 ,楼面梁格布置L1×L2=6900×6000,h=80mm,如图1。楼面层为20mm水泥砂浆面层,自重20。板底及梁侧采用15厚混合砂浆打底。板深入墙内120mm,次梁伸入墙内240mm,主梁伸入墙内360mm,柱的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混凝土采用C25(),梁的受力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300),其余采用HPB300级钢筋(=270)。 图1 结构布置图 2.板的设计 板按塑性内力重分部方法设计。按刚度条件板厚为,按构造要求,工业房屋楼面的最小厚度为,故取板厚 ,取次梁截面高度,截面宽度。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2(a)。图2(a)板的几何尺寸2.1 荷载恒荷载80mm钢筋混凝土板自重 20mm水泥砂浆楼面面层 15mm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使用活荷载 荷载组合设计值 2.2 内力计算计算跨度(取一米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边跨: 取 中间跨: 边跨与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反力。计算简图如下。 图2(b)板的计算简图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表1 板的弯矩计算截 面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弯矩系数 2.3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板的有效高度,各截面的配筋计算见表2。表2 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板带部位截面边区板带中间区板带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0.8=-3320320209243320320164190选配钢筋81408140824082008140814082408240实配钢筋面积()359359209251359359209209注:最小配筋率=(45% = 0.2 % 取主梁的梁高h=700mm,,梁宽b=250mm。次梁的截面尺寸及支撑情况见图3。 图3 次梁的几何尺寸及支撑情况 3.1 荷载 恒荷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次梁自重 梁侧抹灰 活荷载设计值 荷载组合设计值合计 3.2 内力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次梁内力。计算跨度: 中间跨:边跨: 取计算跨度相差: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剪力计算时跨度取净跨。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 图4 次梁的计算简图次梁内力计算表3,表4表3 连续次梁弯矩计算截 面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 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弯矩系数-110.61 表4 连续次梁剪力计算截 面端支座内侧离端第二支座外侧离端第二支座内侧中间支座外侧 内侧剪力系数 续表4 3.3 截面承载力计算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二者中的较小值:边跨: 第二跨和中间跨: 梁高: ,翼缘厚: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按第一类T形截面试算。跨内截面,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第一内支座按布置俩排纵筋考虑,,其他按布置一排纵筋考虑=515mm。连续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5。表5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 面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210.256140.1750.1949431170629792选配钢筋222+118222+218216+118214+218实配钢筋面积()101412696568170%0%0%0%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6。表6 连续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 面端支座内侧离端第二支座外侧离端第二支座内侧中间支座内外侧306400>V291500>V291500>V306400>V109600>V87100<V87100<V109600<V箍筋肢数、直径 101101101101<0281362844实配箍筋间2002002002000%0%0%0%次梁配筋见施工图。 4.主梁的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主梁内力取柱截面尺寸为。主梁的截面几何尺寸与支撑情况如图5。图5 主梁几何尺寸及支撑情况 4.1 荷载恒荷载设计值 由次梁传来 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 梁侧抹灰(折算为集中荷载) 活荷载设计值 荷载组合设计值 4.2 内力计算计算跨度如下:边跨:取。中间跨:跨度差:,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计算简图见图6。图6 主梁计算简图(尺寸单位m)跨内和支座截面最大弯矩及剪力按下式计算:具体计算结果以及最不利荷载组合见表7、表8,主梁弯矩包络图见图7。序号计算简图边跨跨内中间支座中间跨跨内内力图 同相反同相反最不利荷载组合+表7 主梁弯矩计算表(KN) 续表7+()210+同+相反-(-)210同+相反序号计算简图端支座中间支座内力图 0表8 主梁剪力计算表(KN) 续表8 同相反同相反最不利荷载组合+-320.35(-206.78)286.43(101.12)+同+相反-101.12(-286.43)206.78(320.35)同+相反将以上最不利组合的三种弯矩图以及两种剪力图分别叠画在同一坐标上,即可得到主梁的弯矩包络图以及剪力包络图,如下: 图7 主梁弯矩及剪力包络图4.3 截面承载力计算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列二值中的最小值: 取,取。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按第一类T形截面试算。跨内截面,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主梁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支座截面较大考虑布置两排筋布置在次梁主筋下面)。跨内截面在负弯矩作用下按矩形截面计算。 主梁的截面承载力及配筋计算见表9和表10表9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中205727231213634选配钢筋422+220 622+220420222实际钢筋面积()214829091256760注:最小配筋率=(45% = 0.2%表10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端支座内侧离端第二支座外侧离端第二支座内侧494600>V461200>V461200>V147800<V137800<V137800<V箍筋肢数,直径 续表10 101101101319实配箍筋间距S()200200200222337222337487241选配弯筋125118实配弯筋面积()4.4 主梁吊筋计算由次梁传至主梁的全部集中荷载为:则取220()。主梁配筋图见施工图。参考文献 【1】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 【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