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47页).doc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第 47 页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2、地球仪。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坐在转椅上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以上实验说明什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教学准备: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5. 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教师总结:因为地轴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这样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会使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划分了五带、产生了四季,以及南北半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看图分析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绘图、总结、布置作业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第三节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要求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比例。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1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3“观察地图、生活 发现问题 调查问题 提出假设 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3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二、教材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的一幕。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只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海陆位置也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掌握这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解释地球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 现象 理论 发展 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 解释 解释 教材从探索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证据。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讲述了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故事之后,教材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并补充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大陆漂移的小实验,此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便于操作,一定要做。通过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这既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说。也是目前得到大家普遍公认、并能较好地解释地球表面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三、教学过程指导新课引入方式:方案: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方案: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方案: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E设问方式引入。方案: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引导同学讨论引入。【沧海桑田的变化】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即形象地比喻为“沧海桑田”,也即海陆变迁。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13页“海陆变迁的原因”后,完成连线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探索活动与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教材12页探索活动图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总结出: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陆面积的变化,还有海陆分布也有变化(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转入【大陆漂移】对于教材14页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建议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案之一:方案:由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要注意调控时间)。方案:教师讲故事。方案:全体学生阅读这则材料。(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地图、生活 发现问题 调查问题 提出假设 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以及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教材15页的图,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F图组,在第一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陆地轮廓的相似性;在第二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古地层的相似性;在第三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生物)的相似性。从而得出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联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分离的结论。对于教材15页,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自然段课文,然后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关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证据?学生回答后,再由学生结合图H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纠正和评价)。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学生在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多数学生也会产生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实验(此实验易做,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可以“做”,这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来证明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总结: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建议用如下六个步骤(步骤顺序可以调整、步骤也可以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16页的阅读材料(从而树立感性认识)。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构成各大板块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较频繁,多火山、地震第二步;引导学生读图I,从而总结出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理性认识)第三步:由学生阅读教材17至18页正文部分,学生更正自己总结的板块构造理论。第四步:教师再做强调、更正、补充。第五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巩固板块构造理论):(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有哪两条火山地震带?(2)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与六大板块的关系?(3)若干年后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中国是否多火山、地震?为什么?(5)日本是否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关注日本是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六步:挤压和撕拆海绵块演示。(1)当演示两块海绵挤压时,在两块海绵上放入几个粉笔头,再把它从两边往中间挤压,请同学观察思考会产生什么情况?活动总结:两块海绵相互挤压的地方粉笔头滚动脱落,其它地方的粉笔头位置基本不变。(2)当演示撕拆一块完整的海绵时,同样加入几个粉笔,请同学们思考撕裂海绵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活动总结:海绵撕裂处粉笔脱落,其它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活动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巩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由学生总结(教师与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 现象 理论 发展 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 解释 解释 第二章 世界气候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 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首先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叙述: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问题式学习方法。 叙述: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各个问题,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大家看到这幅图上又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学生读图。 叙述: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10 提问: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好这是世界气温分不的第一个规律。 追问: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 总结:地面或的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提问:读地图册P12,P13页。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 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海边。 提问:夏天感觉海边凉快。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阅读课本。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读地图册P12,13页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问题展示学生:读图思考。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洋流小资料。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暖流和寒流的差异。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则相反。 提问: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播放课件:图片和古诗。 学生思考:解释古诗饱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看课本26页,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试计算: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计算。 总结:经过分析我们概括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递减。 同一纬度,夏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天,陆地低于海洋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海陆性质差异洋流海拔 课堂练习: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绘制方法: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各月平均气温。 如何读气温曲线图: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年较差 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 读图四步骤: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学生:绘制,并分析。 本堂课小结: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后总结 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学习,为世界气候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多样的世界气候时,可以积极利用前面所学习知识。如导入环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是以读图为基础,而影响因素分析是依赖前面所学习一部分地球运动知识基础。读图分析是这堂课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降水”部分的知识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世界气温”大体相同。也是先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图和完成思考题来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而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分析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让学生了解洋流对降水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都有反映;降水的地区差异还考虑洋流、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为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也以“阅读”资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洋流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图说出降水的规律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归纳降水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四种类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和冬季多雨型。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不同地区的降水资料来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从而分析降水的四种季节类型差异,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5)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6)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6)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关心天气一般除了关心气温外还关心哪一个要素呢?如今天气温有多高,降水概率有多大等等。那么什么是叫降水呢?降雨与降水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降水包括降雨、降雪、冰雹等形式。 (讲授新课) 叙述:降水包括了固态和液态水。降水和气温一样是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我们沿用学习气温的方法来学习降水。首先,大家阅读课本27页图L,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播放课件:课件对比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分布规律由学生总结。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降水分布的规律。降水也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讲解:大家总结不错。下面对照第二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总结降水分布特点。 播放课件:显示降水分布的第一个特点,气温分布第二个特点,同一纬度,在海洋和陆地上的差异。提示降水分布规律从沿海和内陆地区来比较。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沿海地区的降水大与内陆地区。 叙述:降水分布基本上是这些特点。 播放课件:显示降水的第二个特点,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在递减。 叙述: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四个。那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呢?影响降水的因素与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具体是如何影响的?请同学们就降水的两个分布规律来分析。 学生:思考分析。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赤道地区海水广布,空气中水汽含量多。沿海地区水汽比较多,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追问:海洋面积广布,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海水才能转化为水汽?为什么水汽难以到达内陆? 学生一:如果温度高水面蒸发会旺盛。有利于形成降水。 学生二:水汽在输送过程中可能碰到了障碍物。 追问:障碍物主要是什么? 学生:山地 叙述:好,我们引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形。请大家看大屏幕,在山地地区经常有的降水类型。 播发课件:地形雨课件。 提问:为什么在迎着风的一侧能形成雨,而在背风的一侧降水少呢? 学生:思考。 叙述:迎风坡一侧,气流随着坡而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过多可能凝结,形成降水。在背风坡一侧,气流在下降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不容易形成降水。 提问:看课本27页图L,非洲东西海岸降水量差异的原因?非洲东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读图。思考。学生总结是洋流。 叙述:总结了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大家可以结合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比理解。 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过渡:用来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我们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也就是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请看大屏幕上给出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前后桌四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位成员负责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小组成员做好后可以对比看看彼此之间有什么差异。我们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降水量,单位是毫米。小组成员的竖坐标的单位长度差最好限制在20以内。 播放课件:首先是指做好的降水量柱状图范例,然后是四个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资料。 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资料: 月份新加坡雅典山西非洲比尔马 月份新加坡雅典山西非洲比尔马1198.056.930.02154.046.760.13171.040.790.04141.030.8260.05158.022.7290.06140.010.6710.07145.05.81761.78143.06.01822.29177.013.9497.110167.052.6191.011252.058.360.212304.069.120.0叙述: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步骤: 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 学生:小组讨论,组成成员四幅图。回答。基本能总结出,新加坡地区全年降水都多,雅典冬季降水多,山西降水夏季多,非洲比尔马全年降水都很少,有的月份甚至无降水。 叙述:我们把这四幅图,反映的降水在一年当中分配的情况概述为降水的季节差异,请看课本28页最后一段话,划出降水的季节差异类型。这四种类型就是我们在根据降水柱状图总结降水规律的常用语言和方法。 拓展: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哪一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