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论的应用.ppt
第三节 共振论的应用 一、共振效应 (2-3) 二、共振效应对 (4-22) 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一、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多数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这些体系可以是P 或 共轭体系或少数的 体系。共轭效应中电荷转移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的,分别用-和+表示。( -和+分别表示不足一个单位的正负电荷),共振效应也用 表示电荷的转移,但电子转移不是一部分,而是完态的一个电子。 丙烯酮 通过共振结构在一个地方减少了电子密度,而在另一个地方增加了电子密度的现象叫共振效应或中介效应。,二、共振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1)对沸点的影响,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无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沸点是由于无机分子多数是以正、负离子的形式排列在晶体的点阵中,分子间力较强。有机分子如果有很强的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所以这样的分子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比如: 在0.5大气压下,环丙烯酮的沸点是50,而丙酮为30 ,用共振论可以解释:,环丙烯主要是偶极形式的共振,而且在此之中还有等价共振。这种偶极性质的共振使分子间极性作用增加,分子间结合得更紧密,沸点就高。而丙酮的共振是非等价共振,虽然也是偶极性质的,但稳定性很小,故沸点低。,(2)对偶极矩的影响 =q d 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如用 表示,偶极矩为零(即q为零)。但实际上羰基化合物的羰基都有 偶极矩, =2.53.0D,这可用共振论解释: 硝基甲烷的偶极矩比硝基苯的小,,从二者的共振式可以看出,共振式中电荷是相同的,但是硝基甲烷的电荷相对距离较短,而硝基苯的距离较长,即 所以偶极矩是硝基甲烷的小,硝基苯的大。 含有未共用电子的氧和氮的化合物,发生等价共振可以影响化合物的偶极矩。如芳香胺、酚、芳香醚比相应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偶极矩大。,甲胺 =1.33D 苯胺 =1.55D 苯胺中共振式的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大,并且存在等价共振,故大。( =q d ),2、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1)解释化合物的芳香性 根据Hckle规则,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结构上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环闭共轭体系分子呈环形平面 电子数为(4n+2)n=0,1,2 依Hckle规则有些分子很容易判断出是芳香性的。如:,但一些分子只有通过共振效应才能判断出它的芳香性。 例:用共振论判断下面各化合物有无芳香性。 (i) (ii) (iii) () 解:(i)中C*是SP3杂化,即不是共轭体系,所以不满足Hckle规则特点:无芳香性。,(ii) (iii) 电子数为6,环多共轭体系,故有芳香性。,(ii)(iii) 有芳香性,(iv),(2)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 例1 解释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主要产物。例如为什么说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 从共振结构式可看出,羟基的邻、对位带负电荷,所以亲电试剂进攻电荷密度大的邻对、位。,例2 为什么萘酚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位? 萘酚的共振结构为: (i) (ii) (iii) 其中(i)(ii)两式可以产生下列共振的取代的中间产物: 取代,而 (iii)式可以生成取代中间产物: (无共振) 取代反应的中间产物通过共振效应使体系稳定,由于该共振结构存在一个完态的苯环,共振稳定作用大,所以中间产物相应产物就多;而取代中间产物无共振效应,稳定性小,所以萘酚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引入位。,例3 氯乙烯与HX加成为什么符合马氏规则?,按途径(ii)反应,碳正离子通过共振效应而稳定,而(i)没有共振效应,碳正离子稳定性降低。所以反应按马氏规则进行加成,即H+加到双键上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3)比较化合物酸碱性强弱 例1 为什么说酸、酚、醇的酸性依次减小?用共振理论解释。 衡量酸性强、弱大小,往往用酸的共轭碱的稳定性大小来说明。 酸 共轭碱,酸的共轭碱B-,B-越稳定则不易结合质子,酸性越强;B-越不稳定,越易结合质子,酸性越弱。羧酸、酚、醇给出质子后形成下面的共轭碱:,用共振论考察共轭碱的稳定性:,醇的共轭碱无共振效应,故稳定性最小,所以起其酸最弱;酚的共轭碱和羧酸的共轭碱进行比较,酚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小的碳上,而羧酸根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大的氧上。前者稳定性小,而且羧酸根是等价共振,非常稳定。 所以: 碱的稳定性 酸性,例2 为什么胍是强碱,而苯胺是弱碱? 胍的共振结构为: 胍的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 胍的共振结构不是等价的,而胍的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等价共振。所以胍的共轭酸就稳定,相应的碱的碱性就强。,苯胺的共振结构为: 苯胺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苯胺共轭酸只有两个共振结构式,稳定性小。而苯胺有较多的共振结构而使体系稳定,所以苯胺不易接受H+故为弱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