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实录(10页).doc
-
资源ID:37340088
资源大小:29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实录(10页).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实录-第 10 页颐和园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参观美丽的公园颐和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有关颐和园的视频。师:看完视频,你想说什么?生:颐和园的景色太美了!生:颐和园历史太悠久了!生: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呀,有机会我也想去看看!师:你知道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生:颐和园又大又美丽,我是从第一自然知道的。生:颐和园的景色很多,我从最后一段的“说也说不尽”知道的。师:我们一起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师: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生:首尾呼应。师:作者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告诉我们颐和园的美丽。这么大这么美的公园,要细细游览,就必须得找个导游,按照一定的线路。我请同学们做今天的导游,要做好导游,首先要做足准备工作,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吧。(出示多媒体课件)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1、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2、划出表示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找句子。师: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师:表示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有哪些?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个句子,注意蓝色的词语。学生读句子。师:从 “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些动词,表明了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游览线路。出示幻灯片4。师:首先,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长廊游览一番。生:读第一段。 师:同学思考一下: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生:作者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读一读,写一写。 师: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 出示图片及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生:我从“一眼望不头”体会到长廊的长。生:我从“七百多米,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感受到作者用具体的数字向我们说明了长廊了长。师:你很会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用了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纪录”。一间教室约8米长,七百多米大概相当于几间教室长?生:相当于80多间教室的长。师:此时你想发出怎样的感叹?生:长廊真长呀!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中国有这样的建筑而感到自豪吗?生:是的。师: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再读这句话。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长廊给你的印象仅仅是长吗? 生:长廊还很美。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廊的美?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我从“红和绿”感受到长廊的色彩美。出示图片,师:这就是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 仔细看,长廊上还有哪些颜色? 生:暗红 ,淡绿 师:看来长廊美在色彩。 还有哪些句子感受到长廊很美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从这句话感受到长廊的画多、美,却没有重复。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我还知道古代画师精湛的技艺。 师:长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的彩绘,共有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画,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如果你走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感觉如何? 你就不想发出一点赞叹吗?是谁创造了这么美的长廊?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感激、敬佩。 师:你还觉得这画廊仅仅是色彩美吗?生:美在内涵,美在精致。师:你还有什么体会?我们继续谈自己的感受。生:“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感受到长廊的花品种多。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神清气爽。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学习长廊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方法,根据方法学生自学三、四、五段。师:作者第二站来到了哪里?生:万寿山脚下。 师: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作者写了佛香阁,排云殿。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生:佛香阁很高。我从耸立体会到的。生:我还从琉璃瓦闪闪发光感受到佛香阁的壮观。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生:金碧辉煌。师: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生: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师:“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生:体会到排云殿多,占地面积大。 师: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师:登上万寿山,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它的特点?生:“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 生:“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而且色彩也很美。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色彩美。生:我从黄的、绿的、朱红的感受到的。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用两个比喻句写了昆明湖像一面镜子,一块碧玉,体现了昆明湖的绿和静的特点。生:“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也说明了昆明湖的静。师:“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师:你很会思考,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呢?生: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生: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我从这里体会到城楼的古老。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师: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和数不清的垂柳。生:湖中心的小岛,岛上一片葱绿。生:还写了十七孔桥。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师: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师:你从哪些词体会到的?生:十七个,上百根,都体会到的。生:我还从“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体会到狮子的姿态多。师:很好。你能想象一下“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吗?用上“有的有的”,生:有的小狮子睡觉,有的小狮子玩游戏,有的小猴子望远。生:有的小狮子昂首东望,有的小狮子顶球,有的小狮子靠在妈妈的怀里。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从这些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师: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感受了颐和园的美丽,从课外资料中你还知道颐和园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生:智慧海、知春亭。生:听鹂馆、清晏舫。师:这么美丽的景观你想不想介绍给你的朋友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导游的身份来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一处景点,注意介绍的时候语速要适中,声音要响亮,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学生做准备。学生介绍资料。师:颐和园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说也说不尽,就像文章中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自古以来,有许多名人墨客游过颐和园,大家想知道他们笔下的颐和园吗?出示诗句:师:大学士纪晓岚当年游颐和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生;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师:著名的乾隆帝对昆明湖情有独钟,他说:生;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师:毛主席业曾这样称赞颐和园:生:莫到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师:这节课,我们参观了北京的颐和园,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 师:课外作业:游一游家乡的风景名胜,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习作。师:下课!生:老师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