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

    • 资源ID:37345960       资源大小:2.52M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

    -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第 34 页合同编号:ZJYT2013-152湖北荆门探区2012年度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总结报告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2013年7月湖北荆门探区2012年度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总结报告项目来源: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承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项 目 长: 李幸运 报告编写: 李幸运 李晓溪参 加 人: 李幸运 姚政道 李晓溪 魏宝辉 曹丽丽 王亚楠 审 核 人: 潘良云 王 霞技术负责: 李明杰 张延庆单位负责: 王小善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2013年7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工区概况4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4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5第三节 勘探简况15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16第一节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16第二节 层位标定和波阻特征分析17第三节 资料解释和构造特征分析21第四节 速度场建立和平面成图27第三章 有利勘探区带及钻探目标优选29第一节 页岩气藏基本地质特征分析29第二节 储层预测31第三节 有利区带综合分析35第三节 钻探井位建议40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42结束语43附 图44前 言一、项目来源及目的根据浙江油田对湖北荆门勘查区页岩气勘探的总体部署,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和目的层段赋存状态及埋深,落实页岩气参数试验井井位等目标,开展对荆门勘查区2012年度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工作。委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承担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项目,对工区主要页岩目的层龙马溪组黑色页岩进行研究。项目组针对工区资料状况和页岩气勘探特点,以层位标定和地质层位和构造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勘探经验和工区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地质分析,确定了工区的有利勘探位置,并为页岩参数井的钻探提供了物探技术支持,完成了合同所规定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预期成果。二、地质任务与技术要求综合前期的地质踏勘和评价研究表明,荆门探区内的构造相对稳定、页岩较发育。确定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勘探目的层系,均有较好页岩气资源潜力,具一定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其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区内最主要的目的层系,上三叠统九里岗组存在煤层气的可能。依据本区勘探总体部署的需要,确定本次二维地震资料解释项目地质任务为:(1)系统收集、整理探区及邻区已有地质资料及钻井、测井等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标定、追踪震旦系白垩系间与各主要地质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对区内二维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落实各地震反射层的展布特征和构造形态;(2)在构造解释基础上,重点编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四套勘探目的层暗色页岩层顶底的构造图及地层厚度图,落实页岩气目的层系的构造形态、分布特征和厚度变化规律; (3)落实工区内断层的空间组合和空间展布,查明区域地质结构、断裂性质与分布特征,研究构造发育史和断裂演化史;(4)开展探区页岩气层系预测及研究,查明区内有利暗色页岩层的空间展布及地层埋深,进行页岩气有利区带分析,解剖页岩气成藏条件,并开展油气检测试验;(5)开展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评价优选,提供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勘探目标及评价井井位方案,为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系统、可靠的钻探依据。三、项目组织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本项目研究工作,东方公司地研中心和处理中心组织雄厚的研究力量,合理配备各专业技术人员(表0-1),开展项目工作;注重与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领导和专家及时交流项目进展与工作中的问题;多项组织措施相结合,保证了项目顺利运行。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了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在资料的收集及解释问题的讨论等方面都与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0-1 项目组人员一览表序号姓 名性别学 历职称专 业技术分工备 注1李幸运男硕士工程师石油地质地质解释项目长2姚政道男硕士高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指导3魏宝辉男大本高工石油地质专家指导技术指导4王 霞女硕士高工石油物探专家指导技术指导5李晓溪女大专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6曹丽丽女大本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7王亚楠女硕士工程师石油地质资料解释组员四、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1、任务完成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到测线8条,主测线5条,联络线3条,共计572km(图0-1)。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要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表0-2.图0-1 工区地质图和测线分布图表0-2 工作量一览表序号工作内容完成工作量备注1资料收集整理加载收集、加载二维地震测线8条,总计约5322km,工区石油钻井分层资料2口,页岩气浅井2口,页岩气地球化学等其他资料若干。完成2地震资料解释完成工区中三叠底界、下三叠底界、石炭系-二叠系底、志留系底、奥陶系-寒武系底、震旦系底等重点层位的标定和解释完成3图件编制完成志留系顶、底界面的构造图和埋深图的编制完成志留系地层厚度图和含气页岩厚度图的编制完成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寒武-奥陶系底界面构造图完成4有利区带优选和井位建议划分工区页岩气储层发育有利发育区,并为J101井的钻探提供物探技术支持,提供3口建议井位完成5报告编写完成项目成果报告和汇报多媒体。完成2、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1)、在工区没有测井的情况下,利用“地质戴帽法”,对地质反射界面进行了准确的标定,落实地震反射特征:目的层龙马溪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以双强相位,后强相位是我们的追踪相位(2)、进行地震资料的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基本查明工区构造形态和主要断裂分布特征:工区总体呈现一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的单斜,西部为受限于通城河断裂和远安断裂的远安地堑,JM2012-76线以东和JM2012-256线以北是褶皱造山带;工区主体为一东倾单斜,主体位置倾角10-15°。(3)、在工区没有测井数据的情况下,综合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钻井分层资料,设立速度控制点,对地震叠加速度转层速度进行控制,形成空间速度体,时深转换后进行构造成图,经后期钻井验证,误差小于2.5%,达到精度要求。(4)、在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布范围、断裂、埋深、厚度等方面对目的层的有利勘探区块进行了划分:远安地堑以东,南漳-荆门断裂以西单斜构造完整,大断层不发育,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在埋深小于4000m范围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面积500km2。(5)、利用最新的钻测井成果,进行了二维地震波阻抗反演,对含气页岩气储层进行了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平面成图:含气页岩厚度顺构造走向呈北北西向展布,JM2012-68线以西,厚度相对较大,埋深小于4000m的有利区平均厚度约30m。(6)、编写了成果总结报告。第一章 工区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湖北荆门勘查区位于湖北省境西部,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111°0200112°0500,北纬30°500031°3900。矿权登记总面积为4901.505km2(图1-1)。行政上,勘查区位于湖北省西部的3市6县间,分别为荆门市东宝区、宜昌市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襄樊市保康县、南漳县等市县境内,见图1。勘查区地处江汉平原西部武当山脉东翼,探区东南部呈平原水网地貌,向西北方向依次进入丘陵、山地,地势抬升明显,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区内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畈兼而有之,探区北部边缘约+2000m的聚龙山为本区最高处,东南部海拔70m左右,相对高差较大。工区大部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湖北有名的“林海”。区内矿产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磷矿石、煤矿、紫砂陶土、硅石、石灰石储量均在亿吨以上,是全国磷化基地。图11 工区地理位置图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构造特征按照前人的研究,中扬子地台主要划分为鄂中褶皱带、黄陵-神农架褶皱带、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等几个构造单元,工区位于鄂中褶皱带下当阳复向斜(图1-2)。当阳复向斜带位于黄陵隆起以东,乐乡关-潜江背斜带以东,大巴山-大洪山边缘坳褶带以南,江汉断拗以北地区。工区主要构造单元有远安地堑和当阳向斜,远安地堑位于黄陵隆起东侧,西界通城河大断裂,东界远安大断裂,走向为北北西向。地堑两侧分布三叠系地层,期间充填白垩-第三系红层,其轴线偏向地堑东侧,沿沮水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当阳向斜位于远安地堑东侧,东界是南漳-荆门大断裂。向斜总体为北北西向,为一开阔的地垒式向斜。以巡检司至东巩一线为界,北区多为二三叠系分布,南区大面积为侏罗系所覆盖。北区褶皱强烈,山由一系列线状背斜组成,排列紧密,多呈北西向,断裂发育。南区轴向北北西向,两翼大致对称,北端收敛,南端开阔,北高南低,次级褶皱发育。构造变动北强南弱,北部褶皱多呈北西向展布,向南逐渐转为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2 工区构造位置图(红框为工区位置)二、区域沉积特征及暗色泥岩分布扬子板块是在元古代晋宁运动形成的前震旦系变质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对沉积盆地的演化,总体概括为两大演化阶段:加里东一印支期(Z:一T)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及燕山一喜山期(J一Q)强烈变形、变位演化阶段。伴随晚震旦世至中三叠世地层沉积过程中四次规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即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海进,灯影期海退;早寒武世海进,中、晚寒武世海退;奥陶纪一早志留世海进,中、晚志留世海退;二叠纪一早三叠世海进,早三叠纪晚期海退),震旦纪,陡山沱期发生大规模海浸,扬子板块大部分被海水淹没,广泛接受沉积。中扬子地区发育1 套暗色泥岩,湘鄂西区较厚,平均厚为139 m,最厚达377 m。鄂东南通山等地发育了较厚的炭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组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合和硅质岩组合。寒武纪,扬子地区为陆表海,早寒武世早期海水由西往东加深,沉积物为黑色砂岩、页岩、泥质页岩夹硅质岩的建造组合(图1-3)。早寒武世中晚期,海水变浅,水体由滞流变为畅通,由还原转为氧化环境。沉积物主要为灰绿色页岩、泥岩、砂岩夹灰岩;中、晚寒武世,海水进一步变浅,沉积物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砂泥质组合。北部地槽区是位于扬子与华北两个陆表海之间的一个活动性较强的陆缘海槽,早寒武世构造活动较强,属于浅海-半深海环境,沉积了鲁家坪组和箭竹坝组炭硅质泥砂岩、页岩夹碳酸盐岩。中、晚寒武世构造活动性减弱,地壳上升为陆表海环境,沉积了毛坝关组、八卦庙组、八仙组碳酸盐岩及炭泥质岩。图1-3 中、上扬子下寒武统烃源岩沉积相图(据梁迪刚等,2009)奥陶纪,扬子地区接受稳定型台地沉积。早奥陶世为浅海潮间环境,沉积物为粉砂岩、页岩和生物屑灰岩组合;中奥陶世海水加深,沉积物为瘤状灰岩、龟裂纹灰岩;晚奥陶世,由于地壳上升发生海退,环境转为深水陆棚半闭塞环境,沉积物以页岩为主。大巴山地区早奥陶世为浅海环境,沉积了白云岩、鲕状灰岩、生物屑灰岩;中奥陶世为半封闭环境,沉积了深灰色瘤状灰岩、生物屑灰岩;晚奥陶世海水加深,发育了页岩和硅质岩。志留纪,早志留世开始、海水由南向北侵进,开始多呈海湾状,海水深而不畅,沉积滞流相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笔石大量聚集,随着海盆扩大,处于潮下-浅海陆棚环境,沉积了页岩、粉砂岩、泥灰岩等组合建造(图1-4);中志留世,沉积区水深加大,多沉积浅水陆棚相黄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质岩;晚志留世,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成为剥蚀区。图1-4 中、上扬子上奥陶-下志留统烃源岩沉积相图(据梁迪刚等,2009)从早二叠世开始, 扬子克拉通内部出现了隆凹相间的构造沉积格局。 上扬子研究区围绕川中古隆起发育川北、 鄂西、 川南三个碳酸盐岩深水陆棚, 其中鄂西深水陆棚向东伸向中扬子区,成为东西狭长的鄂西江汉深水陆棚。 川北深水陆棚则是以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台凹的雏型。东吴运动后,扬子地台东部与西部、下扬子区与上扬子区沉积格局的差异更加明显。中扬子区因江南古陆抬升, 上二叠统烃源岩不发育。本区发育4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志留系、二叠系),它们不仅是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而且是页岩气成藏和勘探的重点对象。(1)上震旦统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为一套页岩、泥质岩、含云质灰岩沉积。碳酸盐源岩一般厚0.9一313.Osm,平均厚104.87m。平原区烃源岩厚度均小于100m;湘鄂西区建始一恩施一咸丰一线以西地区厚度亦均小于50m,鹤峰区块厚度普遍大于100m,以石门杨家坪最厚,为425.Zm。泥质源岩一般厚4.8一347.43m,平均厚56.19m;平原区厚度均小于20m,湘鄂西区利川一彭水以西地区厚度均小于IOm,鹤峰区块厚度相对较大,一般为50一200m,以鹤峰白果坪最厚为347.43m。镜质体反射率区间值为0.71一4.62%,平均值为3.23%,主要处于过成熟晚期干气阶段,成熟度较下寒武统略高,镜质体反射率最高值达4.62%,平面上具有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相似的变化特征。(2)下寒武统下寒武统包括石龙洞、天河板、石牌、水井沱四个组。石龙洞一天河板组主要为一套灰岩、云质灰岩、云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鲡灰岩沉积,石牌组为一套页岩,粉砂质页岩沉积,水井沱组为一套页岩、含碳质页岩与泥灰岩沉积。泥质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中下部,一般厚10.9一633.92m,湘鄂西区以咸丰一永顺地区最厚,大于40m,向西北石柱方向、东南大庸方向逐渐减薄;平原区以蒲忻一带厚度最大,大于300m,向西北至钟祥一南漳一带变薄,几乎没有分布,向东南方向亦存在减薄趋势。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一般为0.22一3.85%,平均为2.74%。平原区相对较低,一般为0.2一2.4%,由北向南呈逐渐增高趋势,南部最高达n.49%;湘鄂西区相对较高,一般为0.4一3.6%,利川一彭水以西地区普遍较低,均小于0.2%;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恩施、大庸地区,均大于3.2%。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为1.22一4.99%,平均值为2.99%,主要处于过成熟晚期干气阶段。平面上存在三个高演化成熟区,即宣恩一鹤峰地区、当阳地区、沉湖地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3.5%,以潜江地区成熟度最低,镜质体反射率小于2.0%,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3)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为一套浅海盆地一广海陆棚相的碎屑岩沉积,源岩以碳质页岩、深灰色以上泥页岩为主,主要发育在奥陶系上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平面上,全区几乎均有分布,一般厚23.59一139.7m,平均厚68.91m,横化变化较稳定。平原区厚度相对较小,一般为50一90m,鄂西渝东区相对较大,一般为80一120m。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一1.2%,平均为0.9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鹤峰地区,最高达2.44%,次为利川一武隆区。总的趋势为鄂西渝东区较平原区略高。镜质体反射率区间值为0.66一3.37%,鄂西渝东区主要位于2.0一3.0%之间,变化趋势不甚明显,处于过成熟中期阶段,仅石门一大庸地区均小于2.0%,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平原区则以当阳地区演化程度最高,处于过成熟中、晚期,次为沉湖地区、崇阳地区,以乐乡关一潜江复背斜最低,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小于1.5%。(4)二叠系在下二叠统底部马鞍山组碳质泥页岩,厚度1.35一121.39m,平均25.90m,以湘鄂西区榔坪一鹤峰一带厚度最大,而当阳、株归地区相对较薄,均小于15m;总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鄂西渝东区高于平原区。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以利川一石柱区有机碳含量最高,最高达5.21%,次为当阳一五峰区,最高达3.87%,其次为崇阳一咸宁区,最高达3.34%。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94%,主要处于过成熟中期阶段。平面上,以石柱、利川、当阳三个复向斜成熟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2.0%,处于过成熟早期干气阶段。根据工区所在区域的地质特征,及页岩气成藏特点,我们选定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工区的页岩气勘探主要目的层位。三、区域地层特征工区及周边地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前震旦系变质岩到第四纪地层均有发育,出露总厚度约22200m。下面分层系简要论述前震旦系主要出露于黄陵背斜核部的北半部,南起雾渡河,北至白果树湾,西从水月寺,东到盐池河,出露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一套中深带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黑云斜长质条带状混合岩,云母石英片岩,白云石大理岩等一套有规律的副变质岩组成,岩系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伏于震旦系南沱组和陡山沱组未变质的沉积地层之下,总厚度超过6000m。震旦系主要出露在黄陵背斜两翼,与下伏前震旦系黄陵杂岩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地层包括下统的南沱组和上统的陡山沱组及灯影组。南沱组由下段砂岩和上段冰碛岩,下段砂岩岩性可二分,下部为砾岩,细砾岩,中上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间夹页岩及粉砂岩。上段冰碛岩分布较稳定,均为一套暗灰,灰绿色含砂泥砾岩,属冰水沉积产物。陡山沱组为一套灰黑色,黄褐色薄层至板状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层间夹燧石结合及硅质层,与下覆冰碛岩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在宜昌地区由南往北减薄,三斗坪最厚319m,九里垭仅95m,长阳-宜昌地区,一般厚200-250m。灯影组岩性较为稳定,为灰、灰黑色中厚层至块状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下部多硅质灰岩。层中夹燧石条带或薄层。工区北部长岭岗厚度达到600m,往南三斗坪仅60m,长阳-宜都一般400-500m寒武系寒武系地层自上而下分为:上统(三游洞群),中统(覃家庙群),下统(石龙洞组、天河板组、石牌组、水井沱组),总厚度1100-2200m。水井沱组页岩灰岩互层,大致可两分,下部页岩多为炭质页岩及砂质页岩,上部页岩以砂质页岩为主。厚度变化由北向南变厚,北部古路岗约5m,二户坪23m,石牌村36m,至三斗坪南厚86m,在长阳-宜昌地区,一般100m以上。石牌组以黄绿色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鲕粒灰岩。由南往北,灰岩增多,砂质成分减少。宜昌地区厚100-200m,一般为150m左右。天河板组为灰色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状灰岩及古杯灰岩,偶见页岩。厚度各地变化较大,王子石厚近500m,而宜昌新坪仅26m,一般多为100m左右。石龙洞组岩性较稳定,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白云岩,底部常见一层钙质页岩。厚度由北往南变薄,北部大山沟厚达340m,新坪为250m,至石牌村为140m,长阳王子石100m,而下渔口仅60m。谭家庙组在宜昌地区以泥质灰岩为主,夹少量的页岩、砂岩及白云质灰岩、藻灰岩等。谭家庙组厚度变化较大,宜昌地区除新坪为318m外,其他地区多为200m左右。三游洞群岩性较稳定,宜昌地区为一套灰、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灰岩。长阳下渔口最厚,近800米,宜昌四方湾厚约200米,一般以400米左右多见。奥陶系奥陶系地层划分为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岩、枯牛潭组、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和五峰组,总厚-。总观区内奥陶纪地层,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碎屑沉积增加的趋势,在沉积厚度上,显然长阳-宜都地区远较三峡为厚,尤其是乌龟桥,发育要比三峡为好。说明了测区奥陶纪海水由南南西向北北东侵入时,沉积环境存在局部的变化。南津关组的岩性,明显分上下二部: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灰岩,生物灰岩,底部夹灰绿色页岩,中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偶夹生物碎屑灰岩,南津关组在峡区及宜昌厚-般为60-80米,长阳宜都在100米以上,长阳花桥最厚达170米。分乡组由灰色中厚,厚层灰岩、生物灰岩夹秽绿色页岩组成厚30-50米,长阳南部卸甲坪一带、岩性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极薄的紫红页岩,厚度50米,红花园组各地岩性近-致,为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各地厚度相差较大,在峡区、宜昌一带厚20-40米毛湖墒最厚达82.7米,而乌龟桥仅见-层,厚6.3米。大湾组岩性明显可分为三段:下部灰色灰岩、生物灰岩夹灰绿色页岩;中部紫红色瘤状灰岩、泥质灰岩,极少见夹灰岩,上部黄绿色页岩,瘤状灰岩。厚30-40米,乌龟桥最厚为70余米,一般在长阳宜都一带要比宜昌地区为厚。枯牛潭组为一套灰色、紫灰色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顶部常有一层较纯灰岩。各地岩性变化不大。唯厚度略有差异:一般为20-30米、乌龟桥达32米。庙坡组以黑色页岩为主,偶夹薄层灰岩及黄绿色页岩,厚仅2米,含丝笔石及缅甸虫等。岩层分布很不稳定,在鄂东南及鄂西南大部份地区均未出露。宝塔组岩性、分布均较稳定,岩石也颇为特征,为一套灰色、紫灰色泥质灰岩、龟裂纹灰岩厚度多在10-20米之间。临湘组由灰、灰绿色,时带紫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泥质扁豆状灰岩组成,以含泥质较高而区别于下伏地层。愈往上泥质愈高,顶部风化后常呈土黄色。一般厚10余米。五峰组岩性大致可二分:下部黄绿、黄灰色钙质页岩、上部黑色硅质、碳质页岩,但常见的五峰组岩性是黑色页岩、硅质硬页岩。厚度一般在5-10米之间。其上与龙马溪群呈整合接触。志留系志留系初露于黄陵背斜东翼,大致呈南北向的条带状分布,分为:上统纱帽群,中统罗惹坪群,下统龙马溪群。龙马溪群是一套以含笔石为主的页岩、砂质页岩的地层。龙马溪群与下伏五峰组在大部份地区为连续的整合关系,厚度较稳定,多在 400-500 米。罗惹坪群宜昌新滩、远安沙坪以北直至保康一带以砂、页岩沉积为主。厚度各地相差较大,有由南至北增厚的显著特点,分乡厚仅 173 米,中部新路坡约 25 。米,至沙坪一带达 340 米。纱帽群为一套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砂质页岩。其中下部还常夹有紫色或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层。厚度一般在 500-600 米之间, 泥盆系工区缺失下泥盆统,仅发育有中、上泥盆统。由下而上划分为:中统云台观组,上统黄家磴组及写经寺组。云台观组岩性单一,为一套厚层一块状石英岩状砂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在长阳-宜都一般厚 30-50 米,松滋三溪口最厚达 66 米,在宜昌地区,风洞河厚约 30 米,布带墒高场最厚为 50 米,往北至回马坡减至 7 米,金竹园一带仅 2-3 米。黄家橙组为一套灰色、灰黑色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含有炭质和云母碎片,间夹铁质砂岩及颇状赤铁矿层,后者不稳定,常相变为铁质砂岩或含铁页岩。写经寺组底部为鲡状赤铁矿层,中上部为一套灰色泥灰岩、页岩、夹生物灰岩。厚度变化也很大,明显地由南至北减薄,如风洞河厚 49 米,布带琦减至 18 米。往北至宜昌梯子口厚仅 2 米。 石炭系石炭系地层分为:上统船山群、中统黄龙群、下统大唐组和岩关组,厚度从南向北明显变薄:在刘家场最厚:达 87 米,北部马颈糠仅 60 余米。船山群的岩性颇为简单,为浅灰色、淡红色块状、球粒状灰岩,以具球粒状或扁豆状构造最为特征。各地所见厚度不一,长阳马鞍山一带,厚仅。8-1. 5 米,顶部见明显的剥蚀现象,南部好汉坡厚 2 . 6 米。 黄龙群岩性可两分:上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灰岩、性脆、质较纯,偶见继石结核,下部为厚层白云岩,仅宜昌梯子口见夹泥质条带灰岩,各处所见厚度不一,在0-50之间。大塘组上段:下部为一层灰白色带红色石英砂岩,中部灰黑色薄-中厚层灰岩,碳质灰岩。下段由泥质页岩、砂质页岩组成夹石英细砂岩多层。大塘组在仁和坪向斜南翼发育较好,厚度近 60 米,而在北翼和马鞍山向斜递减至 40 米以下,上灰岩多相变成砂页岩层。 岩关组上段为一套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段上部为粉砂岩及砂质页岩夹石英细砂岩,顶部含极丰富的腕足类化石,下部以薄-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碳质页岩。 二叠系马鞍组:为区内重要含煤层位,并时有黄铁矿富集成矿。底部灰白色石英细砂岩,中、上部为粉砂岩,碳质页岩为主夹砂岩。栖霞组:岩性较稳定,一般上、下部为含碳质沥青质灰岩,瘤状灰岩间夹碳质页岩,中部为嫉石灰岩,继石呈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以至富集呈薄层状产出。茅口组:下部灰岩,含少量簇石结核,夹一层厚约 10 米之含锰硅质页岩及簇石层,中部灰色、深灰色灰岩,爆石灰岩,上部以浅灰、灰色厚层灰岩为主,夹遂石灰岩。厚多在 150 -200 米之间,与下伏地层为连续关系。吴家坪组为一套灰黑色中厚层灰岩,涎石灰岩,缝石成结核状、条带状,以至连成薄层状产出,底部一般为硅质、碳质页岩,间夹煤线或劣煤层,厚度多小于 50 米,由南向北显著变薄,底部页岩及煤层的发育程度与上部灰岩的发育相反。长兴组在区内岩性较为稳定,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常有一层浅灰色白云岩。间夹硅质岩及少量堆石结核。厚度一般小于 10 米。三叠系具体划分为:下统大冶组、嘉陵江组及中统巴东组大冶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相沉积,由灰、灰绿色及青灰色截密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单层有由下至上逐渐增厚的现象。底部亦均有一层 10 - 30 米页岩,碳质砂质页岩。大冶群厚度在区内亦较稳定,一般在 300- 400 米,远安周家娅厚达 650 米。嘉陵江组为一套中厚、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较多的腼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局部见泥质灰岩及砂、页岩的薄层。本组厚度在 500 米以上。巴东组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的地层,下段以紫红色粉砂岩夹页岩为主。中段灰岩段,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鲡状灰岩来薄层泥灰岩及粉砂岩、页岩等。上段以粉砂岩和钙质粉砂岩为主,巴东组厚度较大,一般均在 1000米以上。侏罗系侏罗系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香溪群、中统自流井群及上统重庆群。在远安、荆门、南樟一带广泛出露,并以不整合覆盖于大冶组之上。香溪群为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属内陆湖沼及河流相沉积为主的一套含煤砂页岩建造。根据岩性沉积旋回及古生物特征可分为三段,分称为上煤组、中煤组及下煤组。自流井群以灰黄灰绿及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为主。厚度在当阳白石港厚 200 米,至土地岭厚可达 350 米。重庆群以黄色中 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为主,上部多砂质页岩,底部有一层黄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白垩系白垩系分布于宜昌、当阳、远安地区及枝城至志城的长江两岸,为一套厚约 3500 米的“红色岩系”。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复于前白垩纪地层之上。主要分为上统:石门组,五龙组,下统罗镜滩组、红花组和跑马岗组石门组为两个由灰黄色、砖红色中砾岩和含泥质粉砂岩的简单韵律组成。其厚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变薄,如王家坝厚 185 米,至南津关仅 12 米,再往东则尖灭。五龙组岩性在西南以砾岩为主,向北东到长江边南津关一带砂岩增多,厚 1696米,再向北东至宋家嘴、则缺失了下段,厚仅 714 米,再往东则逐渐尖灭。罗镜滩组以灰红、棕红色块状中砾岩为主,下部夹砂岩、粉砂岩。在宋家嘴一带厚 273 米由此向南西至长江边,厚度剧增至 801 米。由宋家嘴向北东至远安地区,在地堑中部洋坪一带,砾岩中夹有砂岩、粉砂岩及少量粉砂质泥岩,厚 353 米多由此向南至曹家河,为厚 813 米的中砾岩;向北至马良坪,为厚 646 米的中、粗砾岩。红花套组以砖红色、棕红色块状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在洋坪一带发育了较多的粉砂质泥岩及薄层泥灰岩,厚 450-1421 米。跑马岗组下部为杂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与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灰绿色、灰褐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在宋家嘴一带总厚 538 米、向北东至远安地区,出露厚也为 500 米左右。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在工区存在面积较小,在此不作详细描述。第三节 勘探简况本区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度极低。地表开展过地面地质调查及1:20万航磁、重力普查工作外,多年来仅部署了“两线(BH05-MT1、BH05-MT2)两井(方1、当2井)”实物工作量,总体处在概查阶段。因磷、煤矿产丰富,区内开展过煤炭地质方面调查和研究,但能收集到的资料较少。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地震资料的原始品质制约着地震勘探成果的精度,并最终影响着区域地质认识与油气勘探潜力与方向。以行业标准SY/T54812009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为评价准绳,根据勘探地质任务要求和主要目的层地震反射层特征、信噪比、分辨率、偏移归位成像效果、地质现象反映程度等确定。其评价标准为:(1)、一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地质现象清楚,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2)、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3)、三级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难以追踪对比。图2-1是JM2012-224线常规偏移地震剖面,从常规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一级剖面段波形特征较清楚,动力学特征较丰富,波组关系明显,反射层次齐全,能满足构造解释的需要;二级剖面段,也具有一定的信噪比,能够看到主要的地质反射特征,主要的地质现象可以识别和对比,但是不同地层之间的层次没有一级剖面强,但是能够进行层位追踪和构造解释;三级剖面段的信噪比较低,主要地质界面的地震反射轴看不清楚,层位追踪和构造解释的难度比较大。图2-1 地震资料品质剖面图图2-2是本次地震资料地质评价结果的平面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本次解释收集的地震资料品质总体较高,能够满足本次构造解释的要求。一级剖面主要分布在当阳复向斜内部斜坡区,远安地堑以东和乐乡关-潜江背斜带以西,占总剖面长度的55%,地表出露三叠系砂泥岩地层为主,地表相对比较平整;二级剖面主要位于远安地堑内,占剖面总长的16%,主要出露上白垩系断陷期快速沉积的砂泥岩地层,断陷内部反射不太清楚,底部老地层可见连续反射;三级剖面主要分布在工区东部到北部的推覆褶皱带,占剖面总长的29%,地表起伏剧烈,构造复杂,以下三叠系灰岩出露为主,剖面以杂乱反射为主,解释困难。 图2-2 地震资料品质平面分布图第二节 层位标定和波阻特征分析地质层位标定是地震资料解释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解释成果能否真实的反映地下的地质情况。工区层位的准确标定,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工区勘探程度较低,没有钻测井数据,在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此次层位标定工作中,在充分考虑地面地质情况的前提下,综合采用地质戴帽、层位引入、临井标定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标定与追踪。一、层位引入由于工区勘探程度较低,没有测井资料资料。我们引入紧邻工区的一条老的二维地震大剖面(江汉北部宜都至随县95-LZD1线)的解释结果和工区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工区地震反射层位的反射特征。图2-3引入95-LZD1线的标准剖面和工区JM2012-58线进行反射特征对比,从图上可以看出,工区地质界面下志留统底界,泥盆系-二叠系地层的底界以及中三叠统地层的底界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Ts,TD-P,TT2,和标准剖面的T20,T19,T14等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很好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工区地震解释层位标定的参考。图2-3 JM2012-58线层位引入对比图二、地质戴帽标定地质“戴帽”标定地震反射层的方法广泛运用勘探程度较低,缺少井孔数据的区块。采用地质“戴帽”方法,将地面地质层位的顶底位置、出露断点位置及地层产状等要素标注于地震剖面地形线对应的CDP处,然后利用露头剖面上的地质界线对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的对应情况进行标定。应用该方法标定的结果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示地面与地下构造和层位的对应关系。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区域,戴帽能起到指导地震解释工作的作用。工区勘探程度较低,没有测井资料可以用来进行地震反射层位和地质分层的标定,而且地层倾角较大,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不明显,波组关系复杂,对这些层位的标定,地质戴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地表露头界面,得到了JM2012-236线的地质戴帽标定剖面(图2-4)。通过地质戴帽,对工区各主要地震反射进行了标定。从层位引入对比结果和地质戴帽标定结果来看,两者能够很好的相互应证,说明我们层位引入和地质戴帽这两种标定方法是可行的,标定结果是是可靠的。图2-4 地质戴帽法标定剖面(JM2012-236线)三、钻井验证利用工区荆101井的最新测井成果,通过井震联合解释标定,对我们前期的标定结果进行了验证。(图2-5)从荆101井和JM2012-36线的标定结果来看,前期没有利用测井的标定结果和利用最新测井数据标定的结果吻合很好,说明利用层位引入和“地质戴帽”等方法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工区进行层位标定是可行的和可靠的。cba图2-5 荆101井标定结果通过前文多种方法的标定和分析,我们确定了荆门地区二维地震剖面上各主要地质界面对应的地震反射界面和波阻特征。图2-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JM2012-58线偏移剖面,其信噪比高,相位连续性强,层次清楚,很好的表现了各界面的特征,现以此剖面为对象,分述如下:TT2:相当于中三叠统巴东组的底界,反射能量中-强,表现为一个连续不稳定的单相位,反射界面不清楚的地方主要利用厚度进行追踪;TT1:相当于下三叠统大冶组的底界,反射能量中-弱,连续性较好,可全区追踪,表现为一个前弱后强的双相位,我们将后强相位定义为地震解释的追踪相位;TD-P:相当于泥盆系-二叠系地层的底界,该界面和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表现为一个反射能量很强的,连续性很好的单强反射相位,可连续追踪,是工区的一个标志层。Ts:相当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泥页岩的底界,表现为一个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很好的单强反射相位,可连续追踪,是工区的一个标志层;T-O:相当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的底界,反射能量中-强,连续性较好,为一前强后弱的双相位反射,定义前强相位为地震解释的追踪相位;Tz:相当于震旦系底界,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部分地区不连续,为一前弱后强的双相位反射,定义后强相位为地震解释的追踪相位;图2-6 XS2011-2410线偏移剖面反射特征图第三节 资料解释和构造特征分析一、资料解释反射层对比解释在正确标定地质层位的前提下,根据相位、波组特征、层间T0时差及相邻剖面对比等方法追踪反射层同相轴,在剖面上确定构造高低点位置;在平面上落实断层的延伸方向及构造的轴线方向;在测线交点处对同层反射波组做闭合检查,确保反射层相位解释的一致性。对于断层的解释,在剖面上主要依据相位或波组的错断,同相轴的能量强弱、产状、层间时差等特征以及断开层位的多少进行解释。在平面及空间上对断层的位置、规模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断层的解释和组合。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工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工区构造具有如下特点:工区北部褶皱发育,南部以单斜为主,构造主体走向北北西,单斜西侧上叠加有同走向断陷盆地远安地堑。边界断层走向和构造一致,以北北西为主,工区内部斜坡位置发育一些北东走向的小断层,有正有逆,倾角一般较陡,断距不大,延伸长度也较短,往往只有一条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荆门探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38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