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论文:立足生本实施有效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5页).doc
-
资源ID:37354112
资源大小:14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劳技论文:立足生本实施有效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5页).doc
-小学劳技论文:立足生本,实施有效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第 5 页小学劳技论文立足生本,实施有效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摘要】作为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组成之一的劳动与技术课,担任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职责,而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让学生先思考、交流制作方法,再进行制作的思路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没有动手就思考是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直接影响,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本文从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多元化三个方面来阐述立足生本实施有效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关键词】 课堂教学 目标 过程 评价劳动与技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通过自身服务劳动 、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劳技课回归生命,走向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动手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它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活动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通过以下课堂策略来实现: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向作用,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劳技课上收获不大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导致教学时脚踩西瓜皮,教到哪里算哪里。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在预设时,老师们往往比较注重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如蜻蜓点水,比如常常这样制定:1、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用途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学会各种材料的编制方法,3、培养审美情趣。这样的目标指向不明,容易造成教学上“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是一段旅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去哪儿的问题,因此,制订的目标不但要准确,而且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现行使用的教材在每个主题前都有学习提示,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次主题的学习重点,采用主题单元整组设计推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整组教材的学习目标。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纸塑花篮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浏览整组课文,让学生通过浏览“百宝箱”、“金点子”,“巧手站”、“交流坊”等板块,然后围绕“纸塑花篮”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一些活动:找一找身边对折剪、穿编等技法,观察对称图形的设计,了解各种不同花篮的制作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在对学习任务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提早计划,有目的去开展相应的编花篮活动,使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学习的过程犹如“植树”,树是自己长的,别人无法代替它的生长,教师既不能把知识和技能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无论是知识、能力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道德意志的提高,都必须尊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尤其是劳动与技术实践性这么强的课程,更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劳动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进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当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产生认真、主动学习的欲望。 1、问题情景诱发好奇心 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诱发思维,激发动手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自主提问后,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确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思索问题,探索方法,这样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愿望。教学纸塑花篮一课,上课刚开始,教师就提出三个问题:“妇女节到了,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呢?”“你做花篮有什么窍门吗?”“你会设计与众不同的篮子吗?”此时学生产生很多疑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2、生活情景跃跃欲试“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把综合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们既要注重加强劳动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又要注重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体现劳动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 媒体情境突破重点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图、文、声、像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文字转化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笔者在对称花篮、纸杯娃娃、创意手缝、多彩小布垫等课文的教学中运用了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动手兴趣和探究热情。4、迁移情境举一反三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迁移训练才能得到检验。如果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再接再厉,完成迁移训练。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教学技术的结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对称花篮这一课时,我用课件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篮子,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由此他们想到了很多点子。(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学习的本能和学习潜能的,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教师的教无法也是不可能替代学生学的一切方面的。学生学会任何东西,不是教师教会的,最终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习得的。1、自主动手当激起学生的兴趣后,要让他们进行尝试,关键的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尝试方法,学生才有能力去尝试。第一种方法,研究制作材料,思考制作方法,进行制作。第二种方法,等学生预习教材以后,进行制作。第三种方法,先把教师事先准备的作品带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再拼合。2、大胆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习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必须引导学生从质疑习惯开始。质疑的途径有:(1)浏览活动内容后,提出问题。抓住本次活动的疑点,往往会产生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2)抓住关键点提出问题。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在教学时,学生也常常能针对教材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3)针对重难点,提出问题。在这一阶段,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从活动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提问。(4)作品完成之后,也应问学生是否还有疑点,如果有,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决。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探究来学习劳技课,能使学生把劳技知识的学习与劳技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本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技素养。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修改原有设计方案,让它更加适应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劳技课的效果能否显现出来,关键要看是否把学生培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善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敢于创新,勤于探索的“小发明”。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再建立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能注重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一)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对学生始终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更好的未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自我评价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有期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通过自评,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不断反思,形成有效地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同学互评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还有利于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发展。自由、民主与平等的氛围更有助于提高其自信心,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四)师生互评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在师生互评的过程中,教师从引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手段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真实有效地课堂教学环节,把课堂变为学堂,把教材变为学材,点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生机。参考文献1. 胡远明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意识探析 新课程(教研) 2011年04期2. 李楠 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04期3. 张玉彬 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4. 王丽丽 小学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