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14页).doc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第 14 页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1.1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著名景区(如类5A景区)巨大吸引力为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围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鉴于景区周边乡村发展旅游业受景区影响较大,我们将此类旅游发展归类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类5A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络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的产品。这是一些著名景区(如5A景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始状态,也有部分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区别于景区的另类产品,能对游览景区之后的旅游者提供额外的体验。此类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如云南丽江的黄山乡、安徽黄山的西递与宏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但是关于此类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理论归纳与总结,本文在分析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措施,旨在为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的特征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既具有乡村旅游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位于地位规模较大、吸引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附近,可吸引前往知名景区、景点的游客顺道来此休息旅游。该类乡村旅游在地域、空间和客源上都明显体现出对著名景区(如5A级景区)的依附特性。我国著名的景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之中,其边缘区域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围的农民在协助景区山林保护、供给旅游消费品、建立廉价的接待设施等过程中,培养了浓郁的旅游意识和经试一试,逐渐独立发展起乡村旅游业。 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对毗邻著名风景区(如5A景区)的依附性,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所依托的景区的旅游开发相结合,把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范围加以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开发布局应以著名景区(5A景区)为核心,乡村旅游景点需做到有序建设,逐步发展。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是在著名景区旅游发展带动下逐步兴起,几个区周边乡村依托其独特而有别于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开发互补性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所依托景区未能提供的旅游产品,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其旅游体验。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和核心景区的互补性特征是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兴起于发展俄根本所在。因而,发展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必须立足于乡村特色资源,开发互补型乡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景点与其毗邻的景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具有与其所依托的景区客源共享的特征。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均把景区的客源作为其一级客源市场,而周边城市则是二级市场甚至是潜在市场。因此,景区的旅游旺季也是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的旺季,与景区客源市场共享性特征,使得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一般以景区为中心展开宣传。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根据景区和乡村旅游开发地的地理位置关系,可以分为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和景区内部乡村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景区周边区域,主要是分布在通往景区的交通节点或者分支上。因此,周围的自然村落开发乡村旅游的数量多、密度大、特别是著名景区周边。例如,溧阳市香醋旅游,依托景区和天目湖旅游品牌,形成了以吃农家菜、垂钓、采摘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因为历史等原因,在景区内部存在着自然村落,当旅游景区发展起来以后,这些自然村落依托自身资源和产品差异化逐渐发展起来,形成景区内部乡村旅游聚集地。景区内部乡村开发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凭借着景区的客源市场,开发的产品可以和景区产品形成竞争力,例如相对便宜的住宿和餐饮价格优势。类5A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要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依托景区之势,走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消费群体界定类5A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主流客源是依托景区的客源,其次才是临近的核心城市的客源,因此市场分析时要将重点发在对依托景区客源的吸引上,尤其是发展初期乡村旅游产品对周边城镇辐射力不高的情况下,景区客源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类5A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要以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核心对边缘的带动作用,再依据乡村的游览特征和初期功能特征,界定旅游发展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扎实的游客数据调研,系统分析客流构成,并且重点进行游客规模预测、游客偏好分析、游客停留时间分析、主要消费需求分析等,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档次等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具体市场依据。乡村性格凝练乡村旅游开发,要将沉淀于乡村内在的、能够代表乡村文化性格的元素和资源活化展示,将其转变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首先,要梳理乡村各种文化资源,包括有形的民居建筑、特色饮食、农业产业、遗址遗迹等,还有无形的故事传说、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第二,要明确乡村各类资源的开发等级与利用方式,剖析其在区域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第三,结合市场需求和本身资源状况,抽离出能代表乡村文化个性的主题关键词,将乡村文化意象凸显出来,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线索。产业体系构建产业体系构建中要突出主题化,注重特色产业的重点发展。综合分析市场和资源特点,结合依托景区的现况及发展前景,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通过主题产品与项目策划、主题设施策划以及主题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将乡村性格转化为各种可视的文化符号,最终形成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谱系。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进行产业态的筛选,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业态、限制发展业态和禁止发展业态,确立主导业态,形成科学合理的业态体系。整合产业之外的其他旅游资源与旅游利用空间,构建包括主题餐饮、主题住宿、休闲娱乐等内容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适当策划重点休闲项目,联合景区文化特色融入,构建休闲产品体系。运营方案设计目前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有:个人、公司、政府主管部门和多方联合合作等几种,开发当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产权状况进行选择。管理中要理顺从业者、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关系,构建合理的产业收益模式和日常管理模式,与其他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和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表格 1: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解析主题开发模式主要特征个人农户+农户投入较少,具有短平快优势,规模有限。个体农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将自己经营的农场发展成为独立的旅游景点公司公司制规模大、规格高,农民受益有限,易产生开发者与居民的利益矛盾。股份制乡村集体和农民以股份形式参与经营,有利于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政府政府管理政府兼顾力度大,易形成规范管理,政策的依赖度高。多方合作公司+社区/农业旅游协会+农户社区/农业旅游协会参与到旅游开发,有助于产业规范化,并且可以作为第三方协调利益分配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形成监管和规范哈管理。模式难点与关键点如何实现依托景区的核心驱动?首先,参考依托景区发展战略制定乡村自身的旅游发展规划。将其发展纳入依托景区的旅游规划体系,从景区的发展前景中,准确寻找旅游发展契机。第二,加强与依托景区的线路连接。做好基础建设,提高乡村与核心景区的交通通达度, 整合资源,将乡村与依托景区纳入同一旅游线路,联动发展。第三,在内容和功能上互补发展。如黄山周围的乡村旅游景点,内容上以乡村民俗、乡村节庆、乡村建筑文化等文化风俗类为主,与黄山自然风光的特色相映成趣,功能上主要以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主,与黄山的观光游览功能互为补充,形成区域间互助发展,降低不必要的竞争消耗。第四,实施与依托景区的联合营销。积极参与依托景区的营销活动,借助景区的知名度和口碑,帮助自身宣传。与区域内景区进行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大品牌。如何实现与依托景区的互动?乡村旅游景区借助成熟景区的优势进行发展,但是也必须作为不可替代的独立存在,因此在发展中除了作为依托景区服务的延伸或是文化诠释的补充来吸引游客外,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主题特色,与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功能上内容上都成为整个区域旅游中不可或缺、独具魅力的一部分。如何实现与区内乡村的差异化发展?景区边缘区域内乡村在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且在一个乡村发展起来之后,很容易形成跟风而上。如果开发者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同区域内会出现简单模仿的同类型旅游产品恶性竞争现象,造成市场低端发展。面对这种情况,通过政府或是行业协会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发展,形成“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是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状态。而乡村自身发展时,做大做好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增强辨识度,将景区特色化、主题化、品牌化,是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利益主体矛盾最小化? 乡村旅游的重要价值,重点在于乡村民俗风情对城市居民的吸引。乡村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相比往往涉及更多的居民参与,因此政府、企业、集体和农民等开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利益主体矛盾最小化,关键就是对乡村居民利益的保障,在开发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注意:1)景区建设中尊重当地传统和当地居民的意愿。 2)健全分配机制,开发初期明确权责和规范利益分配制度,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 3)正确处理游客与居民的关系,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4)处理居民生活空间与文化展示场景的叠加关系,兼顾居民生活空间的保护与文化展示空间的真实,形成文化生态的内部平衡。2.国内案例北京十渡十渡镇隶属北京市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太行山东北端、华北平原西北山区,距市区80千米。十渡镇因地制宜,将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的风景区资源作为依托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旅游专业镇、市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区。据房山统计信息网统计显示,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十渡镇民俗旅游农户885家,经营户781户,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48万元,接待人数66.9万人次,总收入4544.4万元,民俗旅游业已成为十渡镇的支柱产业,民俗旅游经济初具规模。1功能定位:延续景区山水休闲意境,多业态组合开发的景区配套功能服务区据以往研究显示,十渡景点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比重基本呈现85%和15%的分布格局,景点旅游是旅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乡村旅游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了该区旅游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十渡镇乡村旅游内容上选择了民俗村为主,功能上选择了景区配套服务功能为主,与景区之间形成了景区山水观光、户外运动体验,民俗村品味田园、体验民俗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发展了以“山上舍羊植树栽果,山下养鱼垂钓餐饮,田中精种观光采摘,户中民俗住宿旅游”为特色的多业态乡村参与体验,完成了对依托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旅游配套功能补充。表2:十渡景区的主要业态分析区域功能定位业态业种景区游览山水观光山水景观和地质公园为主:东湖港、仙栖洞、龙仙宫大溶洞等景点观光户外运动水上和山地体验项目为主:拒马河漂流、漂竹筏、真人野战、蹦极等。乡村旅游民俗体验餐饮:六渡柿树烧烤园、九渡餐饮一条街、西河养鱼垂钓区三个集中民俗饮食场所和各民俗村的特色民俗饮食区购物:十渡花椒、蜂蜜、小米、杏仁等十渡特产商标注册,打十渡农产品牌。住宿:直接从事的民宿接待的达700多户,其中市级民宿户占到将近一半。民俗娱乐:流水垂钓和葡萄、甜柿子等特色采摘活动,骑驴、骑马、花桥旅游游览项目,民俗节庆活动2发展战略:政府搭台,景区规范,个人经营,塑造景区整体品牌。政府出台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精品带动、人才兴业、依法治旅、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制定乡俗旅游的具体规划(年限不得低于5年),并需要通过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有效减少了乡村旅游的低水平发展和农户之间、乡村之间的无序竞争。风景区制定出台了十渡风景区管理规定对民俗旅游管理队伍、经营队伍、导游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提出要求,开展了双文明之星、十小标兵户、星级民俗宴定点饭店等争创活动,出台了马业管理有关规定,举办了民俗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提高民俗旅游整体服务质量。3区域大旅游战略,共创品牌实施项目之间,部门之间深度合作,区域资源联合,共同打造区域大旅游品牌的战略方针。项目合作方面,推出了十渡民俗旅游节系列活动,面向中外游客推出民俗览胜、民俗饮食大观、观光采摘月、地质科考游、古生物学启智游、十渡山乡过大年等十余项民俗旅游系列活动。部门协作方面,与房山区妇联共同建立了西庄村“青山野渡、巧姑靓嫂”旅游示范基地,统一挂牌,统一价格标准,统一服务行为,统一对外宣传,提高了民俗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区域资源组合,开展与旅行社的“黄金周”旅游促销活动,京津冀等周边城市十渡民俗旅游宣传活动等。4案例小结北京十渡镇的乡村旅游,由早期农民的自发行为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典型发展轨迹。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的景区吸引力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与景区关系准确的互补性定位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内容定位是以民俗旅游为主和功能定位是以景区配套服务功能为主),政府和景区合理管理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区域的大旅游营销战略为其品牌化提供了前景。 溧阳乡村旅游溧阳市乡村旅游起步于21世纪初,依托景区和天目湖旅游品牌,形成了以吃农家菜、垂钓、采摘等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雏形。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溧阳市建成了农业庄园225个,其中具备游客团队接待能力的旅游农庄50余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2009年,乡村旅游游客达到141.02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总量的22.38%。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溧阳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极大的促进了溧阳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村容整洁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同时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1溧阳模式溧阳市乡村旅游从起步到发展,积极探索出了符合溧阳市的“溧阳模式”,即立足于农林产业化基础,在政府合理引导下依托知名景区推进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发展。11农旅结合 溧阳市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有鸡鸭鹅鱼等高校养殖业和白茶、芹菜、板栗、花卉、特种水果等珍贵的农业资源;依托天目湖、南山竹海、瓦屋山景区等著名风景旅游资源;有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留下来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人雅士留下来的千古佳话等深厚的文化资源。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200多个风格各异的旅游农庄和“一村一品”典型。12政府引导 自乡村旅游开战以来,溧阳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溧阳市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和溧阳市旅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调动了各方面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2008年,溧阳市承办了“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2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工商人士以及学术界代表共同交流推进“一村一品”活动经验。2009年,溧阳市承办了“江苏省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式活动,被评为江苏省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市,同时完成了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等。这些政策、规划和专题研讨结合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清醒地认识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13全民参与 在政府引导下,一大批热爱家乡、热爱旅游的“平民大亨”竞相进入旅游领域,投资农庄、兴办旅游,为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溧阳市旅游建设总投资中有90%来自溧阳市本土产业资本。由于看到了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溧阳市人民纷纷办起了各色规模的农庄,全市225个大大小小的农庄分布于山区、湖边、竹海等景色优美的地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2 乡村旅游模式探讨21 清洗定位-长三角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现今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不断高涨,溧阳市乡村旅游主打休闲牌。以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为依托的南山片区,按照休闲庄园的发展模式,以庄园集群作为整体发展的基本单位,积极完善与景区配套的设施与服务,重点开发茶园养生、乡野SPA、乡村高尔夫、特色酒吧等项目,与景区形成优势互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充实游客的旅游体验。以瓦屋山为依托的北山片区,以瓦屋山项目开发为龙头,整合生态资源,开发户外运动中心、汽车营地以及养老主题的度假基地,重点建设户外运动基地、汽车营地和特色生态农园等项目。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高溧阳市旅游的整体层次,将溧阳市打造成长三角旅游业新的增长极。22差别增长,建立区域分工体系 溧阳市乡村旅游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根据农庄内部的具体特点,量身打造户外运动、田园采摘、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养生茶园、乡村酒店、渔家休闲、商务度假等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市场打造高、中、低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市场分割。通过分割,实现利益均沾,分散经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3产品升级,打造乡村俱乐部 随着全国旅游转型期的到来,溧阳市乡村旅游保持生态特色,控制开发强度,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分区布局,建设低密度、小体量、生态型的酒店、度假别墅和景观道。溧阳市乡村旅游追求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将深厚的地域文化融入到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中去,如茶文化、佛教文化等,创新休闲和养生模式,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特色、立体式的产品结构。24以规模化农业为支撑,形成“1+N”的产业模式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发展需要以农业为基础,需要有实质性和相当规模的农业内容为支撑。以规模化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基础,积极创造生态产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地产、会展等新兴产业体系,形成“1+N”的产业模式,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整合各大产业链,同时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的文化品位。25 坚持设施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使游客进的来、住的下、玩的愉快。制定乡村旅游经营行为规范,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之夜几率和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方面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规范。26实行多种营销模式 首先树立体验营销的概念,发觉特色旅游产品;其次,尽快加强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建设步伐,实现网络营销;再次,鼓励旅行社、网上中介机构参与营销,在政策措施、奖励经费、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与支持。珠峰脚下的旅游之乡-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1类型背景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位于定日县西南部,全乡有行政村30个,自然村82个,有农牧民88户6043人,海拔4119米,距离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仅49公里,是通往珠峰和“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等旅游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每年都有众多的旅游观光、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游客经过,依托靠近珠峰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旅游,不断规范对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的管理,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在珠峰脚下走出了一条全乡参与旅游,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振兴了农牧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发展类型1采取扶持发展典型和小额信贷措施,引导农牧户发展家庭旅游。在保护区旅游沿线上先后建立一些家庭旅馆、旅游接待定点单位,创建农牧民旅游示范户。鼓励发展藏餐馆、旅馆、茶馆等服务业,为游客们提供用餐和休憩的舒适环境,扩展就业范围,扩大生财路途。2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结合生态保护需要,在从绒布寺到珠峰一号大本营路段,组织农牧民成立马拉环保车专营,接送中外游客;在珠峰脚下到海拔6500米处,成立牦牛服务队,专门负责接送登山团队、帮助游客托运货物,使游客在欣赏珠峰壮美景观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藏民族风情,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为了加强管理,乡党委、政府配备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协管人员,安排乡干部到大本营专职管理马拉环保车、牦牛运输队。乡党委、政府每天收集协管员反馈信息,根据进山游客的实际数量,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马拉车和牦牛数量参与服务,有效节约了资源。3自觉维护珠峰自然保护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分析珠峰景区和嘎玛沟景区对于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性,说明保护景区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输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群众养成了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的习惯。因此,不论是马拉环保车驾驶员还是牦牛工和背夫,不论是大本营帐篷经营者还是其他服务人员,在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大家都自觉清理垃圾、维护景区卫生,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合理分派佣工,保证政府统筹资金,实现共同富裕。在安排进山服务的马拉车和牦牛工时,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人数,分派车辆驾驶员和牦牛工进山服务。在安排服务人员时,要求各村首先安排贫困户,在实际需求超过贫困户人数时,再安排其他人员,并实行村庄定期轮换制,使大家都有机会参与服务,都有机会通过旅游增加收入。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把马拉车和牦牛工收入的18%收归乡政府管理,乡政府将这笔资金用于扶养五保户和支持贫困户小孩上学等社会救济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由于政府的帮助,目前全乡没有发生一起适龄儿童因贫困辍学的现象。5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县外事旅游局3名干部经常下乡进行旅游质检工作,在旅游沿线上张贴旅游投诉电话,打击“三黑”等无照经营者。6多渠道争取资金,建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每年从农牧民旅馆中抽出服务员进行培训,加大保护区群众的接待技能、“潘得巴”等使用技术培训班。同时,还选送一批高初中毕业生到西藏登山学校进行了高山服务技能培训,使他们踊跃投入到保护区的建设和服务行业发展上,使当地群众从中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和农牧民服务技能明显提高,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九畹溪位于秭归九畹溪镇,全长46公里,是长江三峡古航道里最为险峻的支流之一。三峡大坝蓄水后,以长江三峡支流大峡谷九畹溪为依托开发的惊险漂流与休闲观光两大旅游产品,受到中外游客青睐。三峡工程蓄水后,星级旅游客轮可直接抵达九畹溪风景区旅游码头。公路主干道与宜巴省道相连,峡堡省道穿镇而过,全镇公路里程达到660公里。有着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九畹溪漂流,惊奇刺激,此景区曾创下“年接待量、日最高接待量、日均接待量、年销售收入”四项全国同行业第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漂”。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定,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旅游风景区和全国自然水域漂流训练基地。依托九畹溪,九畹溪镇在乡政府的引导下,建起农家餐馆30多家,旅游纪念品、地方土特产等门店100多家,农家小吃摊点200多个。周围农民每年户均旅游收入万元以上,全乡旅游综合收入达2200多万元。把旅游开发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九畹溪景区近5年新增柑橘面积5000多亩、茶叶2000多亩。进景区的38公里干线公路全部改造成柏油等级路面,景区辐射村新修公路6条11公里、铺设碎石路28条135公里,移动通讯网络实现了全覆盖。3.观点研究国内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及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该类景区能否成功开发关键是能否成功借助依托景区客源,而能否健康发展则主要依赖于能否对游客形成持久吸引力,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在于能否处理好各方关系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成为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景区,“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依托大景区发展起来的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各类景区的共同使。因此,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在发展时,要打好景区牌,打好特色牌,走出自己的精品化、品牌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