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在科学课中让德育绽放异彩(5页).doc
-
资源ID:37368241
资源大小:12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在科学课中让德育绽放异彩(5页).doc
-小学科学:在科学课中让德育绽放异彩-第 5 页在科学课中让德育绽放异彩“教之道,德为先”。德育为首的思想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是许多人的共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许多科学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都重视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把德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割裂开来,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许多的科学教师片面地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仅仅限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在科学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授业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科学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德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诸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品行情操、意志品质等都属于德育的范畴。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1、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关心科技的新发展。2、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在科学学习中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的培养。4、自觉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5、爱护公物,爱护实验室器材,在学习中勇敢坚毅,克服困难,善始善终。二、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1、挖掘科学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适宜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科学史料等内容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内容。()利用书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些生态变化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几十年上百年内慢慢变化的。如在学习爱护珍惜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我借助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如今已极少见到濒临绝种。如世界稀有动物大熊猫,很久已前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大熊猫可生活环境越来越窄,现在仅分布于四川山西等少数的山岭中。另外,还有我国的珍稀动物扬子鳄等也是如此。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森林,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利用这些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爱护珍惜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利用书上的文字说明,通过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我并没有强灌硬塞地要求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课本上的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如果有100只百灵鸟,每年能消灭多少只蝗虫?为我们保护了多少粮食?但是每年有10万只百灵鸟被捕杀!那又该有多少庄稼受遭殃?经过同学们简单的计算,得出了惊人的数据,唤醒了同学们的良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明确自己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又让他们去唤醒全社会的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知。2、注重科学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教育。教育是教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个好的习惯。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 新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学习环境。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唱主角,教师乐意融入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究,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蜗牛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昆虫盒中的蜗牛,然后引导提问:“关于蜗牛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蜗牛吃什么?”“蜗牛如何运动?”“蜗牛喜欢什么环境?”“蜗牛眼睛在哪?”“蜗牛有没有耳朵?”教师让学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研究,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如何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怎样分工,怎样记录;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发挥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讨论汇报后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动手做,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加入到其中几组去共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再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余的学生认真、耐心、虚心的倾听别组意见,最后再让他们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 互相评价,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组织争辩式的讨论。在这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和谐的欢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乐于接纳他人的幸福,科学探究的信心就这样在积累中慢慢沉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情感。3、结合科学实验活动材料,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构建科学实验活动时很注意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构建科学实验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科学实验教学的“负效应”。例如: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平时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米饭可以放得少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这样让学生的好习惯从点滴培养。科学课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让科学教育与时俱进,生动鲜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