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医学专题一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x

    • 资源ID:37368339       资源大小:5.88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专题一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x

    地黄的综述周阿龙 龙嘉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地黄入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等。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亦发生相应的改变。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1。、一、地黄种质资源及历史沿革地黄药用历史早于神农本草经600 多年, 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记载: “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据考证发现原产陕西咸阳,名医别录说“ 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地黄应用历史悠久,明代永乐三年开始运销国外, 是国内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大宗药材品种之一, 据业内人士统计认为, 生地年销量在2万吨左右, 用药量仅居甘草之后。地黄野生家种均有。地黄的野生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地方的山区林缘、道路旁和农田边等都有分布。地黄由野生变栽培大约开始于周朝, 汉代,神农本草经: 干地黄, 味甘, 寒生者尤良一名地髓。生川泽。”魏晋时期,名医别录:“生地黄生咸阳(即今陕西长安县之渭城故城) 川泽黄土者佳。”南北朝,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如小麦。今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干地黄最好, 次历阳(即今安徽和县) , 近用江宁板桥(即今南京板桥镇) 者为胜。”宋·苏颂图经本草:“地黄, 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 今处处有之, 以同州(即今陕西大荔)者为上种之甚易, 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 今不然, 大宜肥壤虚地, 则根大而多汁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 光润而甘美。”明·刘文泰等撰辑本草品汇精要中云:“生地黄: 道地今怀庆者为胜。用根肥大者为好。”本草蒙筌:“江浙壤地种者, 受南方阳气, 质虽光润而力微; 怀庆山产者, 禀北方纯阴, 皮有疙瘩而力大。”本草纲目:“今人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握灵本草:“地黄处处有之, 今人以怀庆者为上。”本草从新:“以怀庆肥大而短, 糯体细皮, 菊花心者佳。”近代以河南新乡地区主产者产量大, 质量优2。可见, 不同时期地黄的道地产区不同, 陕西长安、江苏徐州、安徽和县、南京板桥镇、陕西大荔都曾是地黄的道地。其中咸阳(陕西长安) 之道地历史最为悠久, 自汉代至宋代本草书都有提及咸阳川泽之地黄为佳。自明以后才提及怀庆道地产地, 第一次提出怀庆地黄的是明·刘文泰等撰辑本草品汇精要, 此为一本官修本草学, 有一定影响,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本草纲目亦认为“今人以怀庆地黄为上”, 此后才一致认为怀庆地黄为道地药材。后世的大多数中医药著作都将怀庆地黄作专条列出,中药大辞典更将怀地黄作为地黄的变种予以强调3。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地黄的种植方法。自民国6年(1917年)崔大毛就培育出“ 四齿毛” ,1920年李开寿培育“ 金状元” 新品种后, 地黄品种也就逐渐多起来了。70年代相继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 北京-1、北京-2、北京-3” 等。目前, 由于品种繁殖技术的提高, 使得地黄品种繁多, 除以上外, 还有白状元、小黑英、红薯王、郭李猫、A-1、A-2系列、85-2、85-5、85-8系列、温县-1号、国林新-1号、晋红-1号、沛育77-5、河南大红袍、组培82-5、茎尖-16号等20余种4。地黄新品种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单一品种质量, 丰富物种资源。但另一方面, 也造成了品种混乱, 质量不稳, 等级难定, 加工困难等不利因素。地黄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武陟、温县, 习称怀地黄, 但近几年山西成为主产区, 且产量约占全国的65%以上。地黄在我国也分布于山东、陕西、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18个省区。地黄喜温暖气候, 较耐寒, 以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地黄商品绝大部分来源于人工栽培,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地黄原属于国家二类计划管理的中药材,主要由河南温县、武陟、孟县、沁阳提供商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药用量不断增加。70 年初,河南地黄一度供不应求, 为缓解市场供应, 不断扩大生产。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已自给有余, 并能调出商品供应全国; 甘肃、湖北等自给水平也有很大提高。40 年来, 生产发展很快, 购销起伏增长, 市场供应平稳, 属于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品种。 历史上甘肃虽不是地黄的主产区,但自20世纪60年代陇东试种以来,一直延续种植至今,近年,一些地区发展成新产区,如永靖刘家峡、榆中等属此类情况,现已有商品上市流通。赵建邦5等对甘肃各地家种地黄进行质量考察,并与国内其它主要产区比较,了解甘肃人工地黄的质量状况,除个别样品水分、酸不溶性灰分偏高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地黄的规定,研究表明:榆中、永靖刘家峡样品中梓醇、腺苷含量较高。 二、地黄发展前景地黄的叶、茎根、花、籽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因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气候、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种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等。但优势不能决定形势, 只有抓住形势, 才能发挥优势。当前, 国内外新一轮中医药热己经掀起, 国家重视,当地政府及各部门更应该紧锣密鼓抓住历史机遇。一方面, 要有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给药农创造积极、宽松的大环境。另一方面, 要抓好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如建立地黄种质资源库, 保证优良种苗的培育。加强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 按照GAP规范化种植标准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种植基地, 提高质量,降低农残走产、学、研相结合、强强联合、传统加工和新工艺相结合的道路, 注重品牌药材的二次开发, 提高新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及新开发产品的注册保护, 强化品牌意识,多方联动打造名牌敢于承认不足, 积极向他人学习, 力争达到育繁销一体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范化4。三、地黄的生物学性状李先恩等6对收集到的地黄种质资源在北京试验地中种植,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地黄的叶片形态有卵圆形、长椭圆形和狭长形。人工选育的栽培品种叶形以卵圆形和长椭圆形居多,叶片比较宽大,而野生品种叶片较小、狭长;块根的形状主要有薯状和纺锤状。从块根的大小来看,不同地黄品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人工选育的品种块根较大,产量较高,而野生种块根较小,细长,产量低,商品规格低。从花色来看,大部分为紫红色,只有X2的花色为淡黄色,但开紫红色花的花色深浅也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区别。从花的结构来看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没有明显的差异(表1) 。表1地黄栽培与野生品种生物学性状类型品种叶形块根形状花色栽培93-2长椭圆薯状紫红85-5长椭圆薯状紫红金状元卵圆薯状淡紫小黑英长椭圆细长条紫红红薯王卵圆薯状、疙瘩淡紫狮子头卵圆纺锤状紫红金状元-2长椭圆薯状紫红829椭圆纺锤状淡黄郭里猫长椭圆薯状、疙瘩紫红国林新一代长椭圆纺锤状淡紫93-2-2卵圆薯状淡紫北京1号长椭圆纺锤状淡紫H8卵圆薯状、疙瘩淡紫野生H1长椭圆纺锤状淡紫H2长卵圆薯状紫红H3长椭圆薯状紫红H6狭长薯状紫红H9卵圆细长条淡紫H11狭长薯状紫红H12狭长细长条紫红X2长椭圆纺锤状淡黄X3长椭圆纺锤状淡紫X4卵圆纺锤状淡紫85-0狭长薯状紫红似无名卵圆纺锤状紫红北1-1长椭圆薯状紫红四、地黄的形态解剖学地黄的药用部分是地黄植物的地下器官, 有“块根”、“块茎”“根状茎”等不同名称7-8。通过对其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研究, 发现其药用部分具有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 没有髓, 有内皮层和中柱鞘, 维管形成层起源于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等根的典型结构特征, 证明其药用部分应为块根。地黄的药材性状, 多呈圆柱状或纺锤状, 外皮薄, 表面浅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 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 直径2 6 cm , 长可达20cm , 由于栽培品种的变异而有所差异。横切面观, 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细胞排列疏松, 散有多数分泌细胞, 含橘黄色油滴, 偶有石细胞, 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 形成层成环; 木射线宽广, 导管稀疏, 呈放射状排列9-10。王太霞、肖玲等对地黄根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 用地黄的传统栽培方法, 即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 分别从母根和不定芽的茎基部发生不定根。地黄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但其次生生长却有两种方式, 即正常次生生长和异常次生生长。一类不定根的形成层产生的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即次生木质部中主要是导管, 而薄壁细胞较少这类不定根其次生生长为正常次生生长, 是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 其形成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 此类薄壁细胞通常是经过其细胞增殖增加数量, 少量的导管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这种次生长为异常次生生长, 从而使不定根膨大, 形成块根。因此,地黄的药用部分在起源和结构上都属于根的性质, 其药用部分应称为块根。块根膨大的过程为不定根的前端先膨大成小球状, 之后整个前端膨大为柱状肉质根, 以后其中部生长较快, 两端生长较慢, 从而发育成近纺锤状块根。组织化学研究表明, 地黄的主要药用成分梓醇分布在薄壁组织细胞中11-12。在超微结构方面, 做的工作较少, 仅见方瑾12对地黄的花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地黄花药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 花药绒毡层具有二型性。来源于初生壁细胞的p 2绒毡层, 细胞较小, 为分泌型绒毡层, 在小孢子阶段产生乌氏体, 于两细胞花粉阶段解体; 来源于药隔的c2绒毡层细胞较大, 解体的时间早于p2绒毡层, 不同药室的p2绒毡层解体的起始时间不一致, 可始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或小孢子阶段, 其径向壁与面向药室外的壁也较早地开始解体, 细胞质碎片与细胞器流入药室, 分散在小孢子之间, 较早解体的c2绒毡层细胞不产生原乌氏体与乌氏体, 部分解体较晚的c2绒毡层细胞壁产生原乌氏体, 但很少形成乌氏体。五、地黄化学研究进展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对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列研究。已知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等成分。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13-17 ,目前地黄中已分得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共32个, 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梓醇: 梓醇为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 是环烯醚萜单糖苷, 具有降血糖、利尿和缓泻作用; 其水溶性成分主要有抗炎、保肝等作用; 脂溶性成分有耐缺氧作用; 其水、醇提取物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8。通过对不同产区地黄中梓醇含量的测定发现, 道地药材怀地黄梓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区地黄, 地黄道地产区河南温县出产的地黄梓醇含量最高5.95 mg/g, 而山东嘉祥、山东济宁、山西襄汾所产地黄梓醇含量较低, 分别为: 0.143, 0.85,0.285 mg/g, 说明制剂中使用道地药材的必要性18-19。梓醇在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中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鲜地黄梓醇含量最高, 为5.33% , 生地黄次之, 为0.611% ,熟地黄含量最低。在熟地黄中酒制品梓醇的含量为0.203% , 水制品为0.182%。因此, 从梓醇含量上也可证明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作用的不同, 为中医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在临床上常用鲜地黄, 但鲜地黄的贮藏较困难, 对砂埋、冷藏、冷冻的地黄中梓醇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砂埋后梓醇含量没有明显下降, 因此, 从梓醇含量分析, 砂埋是贮藏地黄的较好的方法20。梓醇的含量与地黄块根的外形也有一定相关性, 形状大的梓醇含量高, 小的含量低19。梓醇含量与块根的直径ö长度比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因此, 在地黄栽培过程中应促使其块根向短粗的方向发展。地黄入药时往往用较粗的块根, 较细的根和母根均被丢弃, 通过测定发现, 地黄较细的根和母根都含有一定量的梓醇, 从资源利用分析看被舍弃的部分占总梓醇量的16%-27% , 这部分资源可进行综合利用21-22。地黄苷A: 地黄中另一重要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为地黄苷A , 是环烯醚萜双糖苷, 地黄苷A 比梓醇稳定。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 含量一般不低于110mgög , 从而为控制地黄的质量提供了另一可行的测定方法23。腺苷: 腺苷也是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律等作用2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地黄中腺苷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不同生长时期地黄腺苷含量的测定表明, 地黄腺苷的含量10 月份明显高于8, 9 月份; 而同一块根不同组织部位腺苷的含量无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同一株地黄母根及块根中腺苷的含量, 母根也含较多的腺苷25 , 因此, 在利用药材资源时应考虑保留母根。麦角甾苷: 麦角甾苷也是地黄中有效成分之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也有差异, 鲜地黄含量为0.116% , 生地黄为0.093% ,熟地黄为0.04% , 与梓醇的变化趋势一致26。2.糖、苷类从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了8 种糖类: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27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干地黄,干地黄中仅含少量还原糖,而熟地黄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其苷类的结构及含量有明显变化。从地黄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 种酚性苷类:Acteoside、Forsythiaside、3 ,4 - 二羟基- - 苯基- O - D - 吡喃葡糖基- (1 3) - O - 咖啡酸基- - D - 吡喃葡糖苷及3 ,4 - 二羟基- 苯基- (1 6) - 4 - O - 咖啡酸基- D - 吡喃葡糖苷。此外,从地黄鲜叶中还分离鉴定了金圣草黄素、木樨草素及梓醇等。3.氨基酸倪慕云等报道28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 干地黄61. 533 mg/ g ; 熟地黄加酒炖为22. 244 mg/ g ,不加酒炖为5. 231 mg/ g。干地黄中含15 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其水溶性游离氨基酸的量与友田正司所报道基本一致。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龚跃新等报道基本一致29。只是不存在甲硫氨酸与组氨酸,但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4.微量元素铃木章等报道30 ,生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按含量多少排列顺序为: K > Mg > Ca > Fe > Mn > Zn > Cu。倪慕云等报道31 ,干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 K> Mg > Ca> Na > Fe > Cu > Zn > Mn > Sr > Co > Pb。其中前4 种含量大于500 ppm。Mg、Na、K、Ca 的含量与铃木章报道基本一致,而Cu、Mn、Fe 的含量差别较大。熟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 K> Ca > Mg > Na > Fe > Al > Cu > Zn > Mn > Sr > Cr >Co > Pb。其中前4 种含量大于500 ppm。加酒与不加酒炮制的熟地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基本一致,干地黄与熟地黄中Mg、Ca 的溶出率基本一致。但熟地黄中Sr 、Mn 的溶出率略降低,而Cu 稍升高,水炖较酒炖熟地黄中Zn、Al 、Fe 的溶出率稍高。此外从干地黄中还分离鉴定了系列脂肪酸、- 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S8 环状化合物等32 。 六、理化鉴别 1、显微鉴定33按照中国药典规定:本品横切面有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为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类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m。2、薄层鉴别中国药典33规定: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刘明等34采用TLC法对熟地黄药材进行定性鉴别,使用硅胶G薄层板,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2:8:1)为展开剂,以地黄苷A和地黄苷D为对照品,展开后以5%香草醛-浓硫酸为显色剂。在此色谱系统中地黄苷A和地黄苷D分离效果良好。李军等35采用硅胶G板对地黄中的果糖进行鉴别,以正丁醇-吡啶-水(16:15:4)为展开剂,选用苯胺-二苯胺-磷酸为显色剂,斑点明显,分离效果好。参考文献1 叶定江,张世臣. 中药炮制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9 - 294.2 胡世林. 中国道地药材M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 10, 280.3 李卫民,邓中甲.探析地黄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J.陕西中医,2009,30(4):473.4 赵素霞,樊克峰,白雁.地黄资源状况分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5):25-26.5 赵建邦,宋平顺,卫玉玲.甘肃不同地区栽培地黄的质量评价J,2009,26(5):45-47.6 李先恩,祁建军,周丽莉等.地黄种质资源生物形状的比较研究J,2008,33(18):2033-2035.7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 L iu C H, Zhang L J , L i G S1Determination of rehmannioside A in root tuber of R 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J .Ch in Trad it Herb Drugs (中草药) , 2002, 33 (8) : 706-707.9 Du H Q .Category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ommon Chinese Herbs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 M .Fuzhou:Fujia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7.10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Herbal,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 Ch- ina Herbal ( 中华本草)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3.11 Xiao L , Zhao X G, Chang S M. Developmental anatomy of the root tuber of R ehmannia glu -tinosa J . A cta B otB oreal Occident S in (西北植物学报) , 1996, 16 (5) : 44-47.12 Fan J , W ang J H, L u G Q .A n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dimorphism of tapetum in Rehmannia glutinosa J J W uhan B ot Res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94, 12 (4) : 289-294.13 黄泰康. 常用中药成份与药理手册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794.14 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 怀庆地黄根茎成分J . 药学杂志,1971 ,91 (5) :593.15吴寿金,徐实枚,李雅臣,等. 怀庆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 . 中草药,1984 ,15 (7) :6-8.16 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任志. 地黄的梓醇、二氢梓醇及地黄甙的定量分析J . 日本生药学杂志,1981 ,35 (4) :291.17 Tomoda M , koto S , Onuma M. Water - solubl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 I. Carbohydrate and acid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J . Chem Pharm Bull ,1971 ,19 (7) :1455.18 Liu C H, Li G S, Huang Y X.Comparison on catalpol in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of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J.Trad it Chin Med Res (中医研究) , 2001, 14 (5) : 10-12.19L iu G C, Du H Q , L iang L . Determination of catalpol in Rehmannia glutinosa by HPLC J .Chin Trad it Herb Drugs(中草药) , 1992, 23 (2) : 71-73. 20 L i J P, Zhou F J , J ia J W , et al.Influences of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 on the content of catalpol of Rehmannia glutinosa J .Ch in T rad it H erb Drugs (中草药) , 2003, 34 (3) :2731.21Luo Y Y, Lu M , Li G H,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catalpol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esh R ad ix Rehmanniae J .J Plant Res Environ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4, 3 (2) : 27-30.22Luo Y Y, Zhang S Q , Hao J Z, et al.Determination of catalpol in root tuber of Rehm- annia glutinosa by HPLC J .Chin Pharm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4, 29 (1) : 38-39.23L iu C H, Zhang L J , Li G S.Determ ination of rehmannio sideA in root tuber of R ehm annia g lu tinosa J 1 Ch in T rad itH erb D rug s (中草药) , 2002, 33 (8) : 706-707.24Zhu Q , L uo Y Y, W ang Y, et al1 Determ ination of adeno2sine in R ehmannia glu- tinosa Libosch1 by HPLC J 1 China J Chin Mater M ed (中国中药杂志) , 1998, 23 (12) : 7111.25Zhu Q , L uo Y Y, W ang Y, et al.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adenosine content in the root tuber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J . J Plant Res Environ (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7,6(1):58-59.26Bian B L , W ang H J , Shen X1Determination of ergosterin in fresh Dihuang and Raw D- ihuang of Rehmannia glutinosa J .Chin Trad it Pat Med (中成药) , 1997, 19 (8) : 20-22.27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地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28倪慕云,边宝林,姜莉.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89 ,14 (3) :21 - 22.29龚跃新. 十味补益药中游离的氨基酸分析J . 中草药,1987 ,18(11) :37.30铃木章. 生药中金属的溶出J . 生药学杂志(日) ,1982 ,36 (8) :192. 31倪慕云,边宝林. 地黄及其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J . 中药通报,1988 ,13 (4) :210 - 211.32倪慕云,边宝林,王宏生. 干地黄化学成分研究J . 中国中药杂志,1992 ,17 (5) :297 - 298.3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2. 34刘明,李更生,王慧森.熟地黄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9):1311-1313.35李军,张丽萍,游志恒等.薄层扫描法测定熟地黄中果糖的含量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0):56-57.地黄的生药学研究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1 ,如图1所示。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A B图1 A 块根 B 原植物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1. 1实验材料地黄块根经鉴定为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干燥的块根1. 2仪器与试剂旋转切片机(上海医疗器械四厂);仪器 Shimadzu 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SPD-10AVP紫外检测器;MettlerM200电子分析天平(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BX60 型OLYMPUS显微镜及图象分析系统; XSZ3G生物显微镜(重庆光电生物仪器有限公司);蒸馏水;水合氯醛液;稀甘油液;番红染色液;固绿染色液;蛋清甘油;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2 性状鉴别2.1 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表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2.2 生地黄 呈不规则的团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细小。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3 显微鉴别3.1 横切面 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如图2所示图2 地黄的横切面3.2 粉末 生地黄粉末呈深褐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淡灰棕色,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内含有圆形核状物。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导管分子较短,直径可至92m,具缘纹孔较密。如图3 所示A B图3 A分泌细胞 B导管4 薄层色谱鉴定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如图4所示图4 地黄的TLC图5 含量测定5.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生地黄)切成约5mm的小块,经80减压干燥24小时后,磨成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提取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浓缩至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5.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梓醇对照品5.92mg,置于5 ml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5.3 色谱条件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9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5.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上述标准品溶液50,250,500,750,1000L,置于10mL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 ,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溶液各20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梓醇峰面积,以梓醇的浓度为(mg/mL)横坐标,梓醇面积为纵坐标,经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A=2×107C-638261,r=0.9996。结果表明,冬青素在5.92118.4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5.5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5次,每次20L,测定山绿茶峰面积,RSD=0.93%。5.6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0,2,4,8,12,24,48,72h,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分析,每次20L,测定梓醇峰面积,其RSD=2.38%,表明梓醇在72h内稳定性良好。5.7重复性试验 取同批地黄粉末5份,每份0.25g,按“5.1”项下的制备方法平行配制,分别进样测定梓醇的含量,结果RSD=1.82%。5.8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定已知含量的三批样品,每批3份,每份约0. 25 g,分别加入高、中、低浓度同量的对照品,按样品溶液制备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并计算梓醇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 24 (%) , RSD=2. 07%5.9 样品的测定供试品123RSD(%)生地黄0.410.420.412.77A B梓醇(A)和地黄(B) 和HPLC 色谱图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8.实验记录分析部分标准曲线浓度峰面积0.059259961.60.296472512.750.5929654490.88815480931.1842085482.2稳定性试验 称样量为0.5015g,0、2、4、8、12、24、48小时的峰面积如下:02481224481476096149599.3147224.638154027.2158773.44158773.438156552.6.精密度称样量为0.5g,5次的峰面积分别为:12345138548.2142656138251.513139615.775141240.7重复性试验的称样量和峰面积如下:15345样品量0.50150.50.50020.50030.5003面积147609.6149144.9139993.9145194.5142114.7样品的测定称样量0.5004三次测定的峰面积分别是638393.4,639008.85,638398内容总结(1)地黄的综述周阿龙 龙嘉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之一(2)腺苷: 腺苷也是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律等作用2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地黄中腺苷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专题一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