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47页).doc

    • 资源ID:37373961       资源大小:258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47页).doc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第 46 页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目 录前 言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细胞膜 第五章 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 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 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 核糖体 第十章 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 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 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 言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二、学科发展特点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三、欲达到的目的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参考资料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2 Aver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杂志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的 1 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2 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史及发展前景);3 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名词。教学重点 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与现状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一)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二)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与调控是目前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最活跃领域。2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膜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膜学”)。3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胞质骨架、核骨架的装配调节问题和对细胞行使多种功能的重要性。4 细胞增殖及调控 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是研究癌变发生和逆转的重要途径(“再教育细胞”)。5 细胞分化及调控 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为完整个体的问题。(细胞全能性)6 细胞衰老、凋亡及寿命问题。7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8 细胞工程 改造利用细胞的技术。生物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四大技术之一,而细胞工程又是生物技术的一大领域。目前已利用该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培育新品种,单克隆抗体等),所谓21世纪是生物学时代,将主要体现在细胞工程方面。三、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1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2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3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4 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第二节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细胞学创立时期 19世纪以及更前的时期(16651875),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2 细胞学经典时期 20世纪前半世纪(18751900),主要是实验细胞学时期;3 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1953);4 分子细胞学时期(1953至今)。总过程概括为:细胞发现细胞学说建立细胞学形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1665) (18381839) (1892) (1965)R.Hooke Schleiden、Schwann Hertiwig DeRobertis一、细胞的发现(discovery of cell)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The cell theory)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J.Schleiden)关于植物细胞的工作,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一文(Beitrage zur Phytogenesis).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Shwann)关于动物细胞的工作,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论证了所有动物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作为一种系统地科学理论提出了细胞学说。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2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代谢功能单位(动、植物的各种细胞具有共同的基本构造、基本特性,按共同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3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分裂而来。三、细胞学的诞生(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和实验细胞学时期)1 原生质理论的提出2 关于细胞分裂的研究3 重要细胞器的发现4 遗传学方面的成就四、细胞生物学的兴起1965年,D.Robetis将他原著的普通细胞学更名为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率先提出这一概念。五、分子细胞生物学参考资料1 庄孝惠 从胡克到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杂志,1987,22 王亚辉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6,13 王亚辉 细胞生物学的趋向和发展战略,大自然探索,1987,6(27)1217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教学目的 1 掌握有关细胞的几个概念(细胞、原生质、细胞器等)和几个问题;2了解细胞的共同特征;各种化学成分在细胞中的造形等;3 真、原核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真、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讲授与讨论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一、细胞和原生质的概念(一)细胞: 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单位。(二)原生质(Protoplasm):指细胞内所含有的生活物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真核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Cytoplasm),指质膜以内核以外的原生质。它不是匀质的,其结构大体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形结构,称为细胞器(Organelle),另一部分是可溶相,称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iatrix)。细胞器(Organelle):指存在于细胞中,用光镜或电镜能够分辩出的,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细胞质基质(Gytoplasmic matrix),是细胞质的可溶相,是作为细胞器的环境而存在的。细胞核(nucleus):遗传物质的集中区域,在原核生物细胞称拟核(nucleoid)或类核区。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略)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具有两大特点:1遗传信息量少(仅有一个环状DNA)2无膜围细胞器及核膜1、 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mycoplasma)为何说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2、原核细胞的两个代表细菌和蓝藻细菌(bacteria, bacterium)主要来自对大肠杆菌(E.coli)的研究。细菌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特点是:无典型的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质中除核糖体外无其它细胞器。蓝藻(Blue-green algae)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是绿色植物中最原始的自养类型,含有兰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叶绿素等,故不一定都是兰色。第四节 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大约在1216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是具有典型细胞核和核膜、核仁,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进化程度较高的一类细胞。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生物膜系统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构建而成。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 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构建而成。细胞骨架系统 由特异蛋白质分子装配而成。综合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二者的根本区别可归纳为下面两条:第一,细胞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真核细胞以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单位各种膜围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分工。而原核细胞无此情况。第二,遗传信息量大与遗传装置的复杂化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可达上万个基因,并具重复序列,染色体功能具二倍性或多倍性。原核细胞为单倍性。仅为一条环状DNA分子,细菌只有几千个基因。二、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原核细胞多在110或15m,细菌多在34m,支原体只有0.1m。动物细胞多在(10100m,2030m, 1570m)。最大的细胞要属鸵鸟卵,可达10 cm,卵黄只有5cm。隆鸟卵直径可达20 cm。那么,细胞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呢? 首先,细胞的核质比与细胞大小有关,决定细胞上限。其次,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与细胞大小有关。最后,细胞内物质的交流与细胞大小有关。三、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多数细胞的共性。四、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在原生质中的造形膜系统:主要以脂蛋白构成,包括细胞膜、核膜,以及一系列细胞器膜。颗粒系统:由蛋白质或核蛋白组成,如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基本颗粒(F因子),亦称内膜亚单位(inner membrane subunits )和核糖核蛋白体,分别是氧化磷酸化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纤维系统: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工具)教学目的 1 了解主要工具和常用方法,侧重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2 认识工具和方法与学科发展的相关性。教学重点 仪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教学难点 电镜制样及分子杂交技术教学方法 讲授、参观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一、 光学显微镜技术(一)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二)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三)暗视野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四)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五)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略)(六)微分干涉显微镜(略)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一)电镜设计原理及分类(二)电镜的种类(三)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四)光镜与电镜的主要区别综上可见,电镜与光镜区别主要在于:(1) 光源不同 光镜为可见光或紫外线;电镜为电子束(2) 透镜不同 光镜为玻璃;电镜为电磁透镜(3) 真空(4)显示记录系统(五)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的特点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六)电镜样品制备技术1 超薄切片技术(详见光盘)2 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技术3 核酸大分子的制样技术(大分子铺展技术,Kleinschmidt法)4 整装细胞电镜技术5 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技术是能过特殊的细胞化学反应,使待测物转变成某种不溶性的电子致密沉淀物,并利用电镜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对产物进行定位和半定量。主要有各种酶的定位,其次是核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定位。酶的化学定位技术免疫细胞化学电镜技术(见本编第十一章)。6 冰冻蚀刻技术(freeze etching)7 扫描式电镜制样技术 第二节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生化分析法)一、超速离心技术分离细胞(组分)及生物大分子(一) 各种离心技术分离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离心方法:根据分离对象和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离心方法,制备离心和分析离心。(1)制备离心 (preparative centrifuge) 分离和纯化亚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目的是制备样品。差速离心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离开来。密度梯度离心(区带离心法)a、速率区带离心法(蔗糖密度梯度离心)b、等密度梯度离心法(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2)分析离心(analytical centrifuge) 分析和测定制剂中纯的大分子的种类和性质,如浮力密度和分子量、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分析样品的纯度等。此工作必须是在制备离心的基础上进行。(二)细胞的选择性抽提(分离蛋白质、核酸大分子)(三)柱层析的技术(分析蛋白质和核酸)(四)电泳技术(五)色谱分析技术(色谱学分离纯化样品)(六)氨基酸分析技术二、细胞化学技术(一)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法基本原理: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和某些细胞成分发生化学结合,从而显示出一定的颜色,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的方法。(二)免疫细胞化学法(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基本原理:此项技术是将免疫学中抗原、抗体以及补体间专一性反应结合显微或亚显微组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的统称。是免疫学原理与光镜或电镜技术的结合。抗体的标记抗体标记的方法很多,有铁蛋白标记法、免疫酶标记法、免疫金标记法、杂交抗体标记法、搭桥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等。三、细胞内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一)DNA序列测定技术(二)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molecular gbridization technique)(特异核酸的定性定位)概念 两条具有互补核酸顺序的单链核酸分子片断,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通过氢键结合,形成DNA-DNA、DNA-RNA或RNA-RNA双链分子的过程。印迹杂交 (blot hybridization)用已知的带有标记的特定核酸分子(或抗体、蛋白质分子)作为探针,与通过印迹被转移的核酸分子(或抗原、蛋白质分子)片段杂交的过程。(1) Southern blotting (DNA印迹法) 将分离的DNA片段通过毛细管作用转移到硝基纤维素膜上,用DNA探针与之杂交的过程。是以发明此项技术的人名命名的(E?M?Southern)。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2) RNA印迹术(Northern blotting)(3) 蛋白质印迹术(Western blotting)(4) East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的变形) 当用凝胶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再进行印迹的方法)。(5) DNA与蛋白质的体外吸附技术(Southwestern blotting) 结合了Western印迹与southern印迹两种实验方法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检测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实验方法(翟P51)。(6) 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 用已知的带有标记的特定核酸分子作为探针,来测定与之成互补关系的染色体DNA区段的位置。四、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原理 这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物对细胞化学物质进行超显微结构的定位、定性或定量的实验技术。五、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一) 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技术第三节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一、细胞培养(一)动物细胞培养(二)植物细胞的培养 包括单倍体细胞的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全能性”指生物体的每一生活细胞,处于适当条件下,都具有进行独立生长发育,并形成一个完整生物个体的能力。1单倍体细胞的培养2原生质体培养3植物细胞杂交(融合) (三)突变株和非细胞体系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二、细胞工程概念 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按人们的预定设计蓝图有计划的保存、改变和创造细胞遗传物质,以产生新的物种和品系,或大规模培养组织细胞以获得生物产品。该技术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开辟了基因重组的新途径,不需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只需将遗传物质直接转入受体细胞,就可形成杂交细胞。主要技术领域细胞(组织、器官)培养:in vivo 在体、活体、生物体内in vitro 离体、生物体外细胞融合(体细胞杂交、细胞并合)细胞拆合(细胞质工程、细胞器移植)染色体(组)工程繁殖生物学技术(胚胎冷冻技术、试管婴儿、生物复制、胚胎移植、发育工程、胚胎工程、胚胎分割技术、胚胎融合技术、嵌合体)组分移植技术 将细胞的组分(核、质、染色体、甚至基因)直接移植到另一个细胞中去的技术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第一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一、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从浓度高处经质膜向浓度低处运输的方式。运输速率依赖于膜两侧被运送物质的浓度差及其分子大小、电荷性质等。不需要细胞代谢供应能量。(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代谢能,也不需专一的载体(膜蛋白),只要物质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物质便扩散穿膜,又称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特点:(二)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促进扩散。绝大多数在细胞代谢上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各种极性分子和某些无机离子(糖、氨基酸、核苷酸及细胞代谢物等)是不溶于脂的(非脂溶性物质),但它们可以有效地进入细胞,只是扩散速度并不总是随浓度梯度的增大而加快,而是在一定限度内同物质浓度成正比,超过一定限度,即使提高浓度差,扩散速度也不会再高。分析知它们是通过另一种被动运输方式协助扩散进行的。这种运输方式除了依赖物质浓度差以外,还必须依赖于专一性的膜运输蛋白(转运膜蛋白)。膜运输蛋白(memberan transport pr.): 镶嵌在质膜上的、与物质运输有关的跨膜蛋白质称膜运输蛋白,是一种横穿脂双层的跨膜分子,包括两类:1隧道蛋白(channel pr.)(通道蛋白、槽蛋白):以其亲水区构成亲水通道和离子通道,允许水及一定大小和电荷的离子通过。离子通道(亦称门孔、门隧道)通常呈关闭状态,只有当膜电位或化学信号物质刺激后才开启通道。膜电位刺激开放的离子通道称电位门通道;化学信号物质刺激开放的通道称配体门通道。2载体蛋白(carrier pr.):识别结合特异性底物后通过构象变化实现物质转移。类似于酶与底物的作用,故又称“透性酶”(Permease)。综上,凡是借助于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的物质运输方式称facilitated diffusion、或促进扩散或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通常以这种方式。协助扩散有三个特点:1低浓度时比简单扩散速度快;2存在最大转运速度;3有转运膜蛋白存在,故具有选择性、特异性。二、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又称代谢关联运输(metabolically linked tramsport),是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两种运输方式。(一)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离子泵所谓离子泵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ATP酶,是一(穿膜)内在蛋白,能将ATP水解成ADP+pi,同时释放能量,ATP酶构象发生变化,带来离子的转位,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在质膜上,作为“泵”的ATP酶很多,它们都具有专一性,不同的ATP酶运输不同的物质或离子,因此,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某物质的泵。如运输Ca+,叫钙泵(肌质网膜);运输H+,叫氢泵(细菌质膜)等等,质子泵又分为P型(真核质膜上)、V型(溶酶体膜)、H+ATP酶(线、叶、细菌质膜)。现以钠钾泵为例,说明离子泵的工作机制。Na+K+泵是存在于质膜上的由和二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在有Na+、K+、Mg2+存在时就能把ATP水解成ADP+Pi,同时,把Na+和K+以反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穿膜运输。可见Na+-K+泵是一种由Mg2+激活的Na+-K+-ATP酶。1957年,J.skou首先发现并阐述其机制,一般设想:在膜内侧,Na+、Mg2+与酶(亚基)结合,促使酶与ATP反应,释放H3PO4,并与酶结合,引起酶构象变化,与Na+结合部位转向膜外侧。此时的构象亲K+排Na+,当与K+结合后,使酶脱去H3PO4,酶构象恢复,结合K+的一面转向膜内,此时构象亲Na+排K+,这样反复进行,不断在细胞内积累K+,将Na+排出细胞外。(二) 间接利用ATP的主动运输伴随运输(或称协同运输,co-transport)指一种溶质的传递要同时依赖于另一种溶质的传递。如果两种溶质的传递方向相同,称同向运输(symport),如果方向彼此相反,则称反向运输(antiport)。(三)基团转移 早见于细菌,也见于动物细胞。靠共价修饰(需能)(四)物质的跨膜转运与膜电位1调节渗透压;2某些物质的吸收;3产生膜电位;4激活某些生化反应;如细胞内高浓度K+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及糖孝解过程中重要酶活动的必要条件。三、胞吞与胞吐作用还有一种物质运输的方式不同于此,是细胞膜将外来物包起来送入细胞或者把细胞产物包起来送出细胞。前者称胞吞作用,后者称胞吐作用,总称吞排作用(Cytosis)。这样的物质运输方式称膜泡运输(transport by vesicle formation),又称批量运输(bulk transport)。大分子物质及颗粒物质常以此方式进出细胞。(一)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某些物质与膜上特异蛋白质结合,然后质膜内陷形成囊泡,称胞吞泡(endocytic vesicle)。将物质包在里面,最后从质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小泡,进入细胞内部。根据内吞的物质性质,将其分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泡,内吞较大固体物质,如颗粒白细胞、巨噬细胞。胞饮作用(Pinocytosis)胞饮泡,内吞液体或极小颗粒,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植物根细胞。(二) 胞吐作用(exocytosis)又称外卸某些代谢废物及细胞分泌物形成小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如:小肠上皮的杯状细胞向肠腔中分泌粘液,经溶酶体消化处理后的残渣排向细胞外等过程。关于衣被小泡运输(Coated vesicle)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毛刺状外表面的一类小泡(50250nm)。可以是内膜系统的有关细胞器芽生而成,也可以是由质膜内陷,断裂形成,进行细胞器间的物质运输。(三)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某些大分子的内吞往往首先同质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质膜内陷形成衣被小窝,继之形成衣被小泡,这种内吞方式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需说明的是,膜泡运输时由于质膜内陷或外凸也需消耗能量,故可看作是一种主动运输方式。第二节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一、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一)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二)细胞识别与信号通路(cell recognition)细胞识别的现代概念是:细胞识别是细胞通过其表面的特殊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这种现象或过程称为细胞识别。可见,细胞识别是细胞通讯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系列称之为细胞信号通路(Signaling pathway)。细胞识别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实现的。(三)细胞的信号分子与受体1 细胞的信号分子信号分子,即配基 (Ligands):指能够被受体识别的各种类型的大、小分子物质。又有信号分子( Signal molecule )和被识别子(cognon)之称。亲脂性信号分子: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直接进入细胞与细胞质或核中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亲水性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多数激素等,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先与膜上受体结合,再经信号转换机制,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cAMP和肌醇磷脂),或激活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20世纪80年代发现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和效应分子,它能进入细胞直接激活效应酶,参与体内重多的生理病理过程,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分子”。2 受体(receptor)受体的概念最早是1910年Ehrlich提出的,近来有人建议改称“识别子”(cognor)。受体都是蛋白质大分子(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结构功能区域,即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及产生效应的区域。组成糖链的单糖种类、数量及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形成该细胞特定的“指纹”,是细胞之间、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联络的“文字”和“语言”。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分为两类,即细胞内受体(受胞外亲脂性信号分子的激活)和细胞表面受体(受胞外亲水性信号分子的激活)。二着通过不同的机制介导不同的信号传递通路。3 第二信使与分子开关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的过程:化学信号分子的合成信号细胞释放化学信号分子转移至靶细胞被受体识别信息跨膜传递引起细胞内生物学效应。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70年代初,Sutherland及其合作着提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学说,认为胞外化学物质(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而导致产生胞内第二信使,从而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后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降解使其信号作用终止。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es) 在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中,必须有正、负两种相反相成的反馈机制进行精确控制,即对每一步反应既要求有激活机制又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失活机制。二、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亲脂性小分子(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穿膜进入细胞,通过与细胞内(细胞质或核)受体结合传递信号。这类受体有三个结构域:1、C末端区结合激素;2、中部结合DNA;3、N末端区激活基因转录。三、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亲水性信号分子(神经递质、蛋白激素、生长因子等)一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对靶细胞产生效应。根据信号转导机制和受体蛋白类型的不同,细胞表面受体分属三大家族:1、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是由多亚基组成的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本身既有信号结合位点,又是离子通道。2、G蛋白偶联的受体这类受体与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要通过与GTP结合的调节蛋白(G蛋白)相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外界信号跨膜传递到细胞内进而影响细胞生物学效应。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两类:、cAMP信号通路激素(第一信使)激活受体 进一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cAMP(第二信使),然后通过激活一种或几种蛋白激酶来促进蛋白酶的合成,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分裂。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由G蛋白耦连在一起,并使细胞外信号跨膜转换成细胞内信号cAMP。、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外界信号分子 识别并结合膜表面受体,激活 PIP2磷酸二酯酶(PIC) 催化 使4,5一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存在于真核细胞膜的成分)水解 成 1,4,5一三磷酸肌醇和(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 IP3可引起胞内Ca2+ 升高,通过结合钙调素并使之构象改变,进而与受体酶结合形成钙调素酶复合物, 进一步调节受钙调素调节的酶的活性,最后引起对胞外信号的应答。DG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使细胞内PH 升高,进而引起对胞外信号的应答。3、与酶偶联的受体这类受体一旦被配基(信号分子)活化即具有酶的活性。这类受体均为跨膜蛋白质。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教学目的:1 了解细胞质基质的内容2 掌握内膜系统包括的结构及功能教学重点: 1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特点2 溶酶体的发生及功能教学难点: 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关系讲授法第一节 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matrix)概念:此概念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叫法,概念包括的内容也随观察工具的发展有所变化和完善。反映出对细胞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最早的概念称透明质 (hyaloplasm),指细胞质中除线粒体、质体等在光镜下所能看到的所有细胞器以外的部分,又称细胞液(Cell sap)。透明质(细胞液) 胞质溶胶 细胞质基质光镜下可见结构以外的部分 离心沉淀物以外部分 可分辩结构以外的胶状物质Cytoplasmicmatrix或grownd cytoplasm:指除去能分辩的细胞器和颗粒以外的细胞质部分,是一复杂的高度有组织的胶体系统。一、 化学组成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真正的内环境,其组成成分复杂。主要含有与中间代谢有关的数千种酶类。故认为它呈复杂的胶体性质,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由溶胶变为凝胶状态或者相反,这成为某些细胞运动方式的动力。二、功能1、参与各种生化活动(中间代谢过程)1蛋白质合成 2脂肪酸合成 3糖的酵解 4糖原代谢 5核苷酸代谢2、提供离子环境 以维持各细胞器的实体完整性。3、提供底物(原料) 以供细胞器行使功能(物质库)。4、提供物质运输的通路 细胞与环境、细胞质与细胞核、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等都需通过细胞质基质来完成。5、影响细胞分化 如卵子细胞质对于分化起重要作用。在细胞质中存有形形色色的细胞器,其中有一些膜围细胞器,它们在结构及功能上彼此相关,甚至连通,共同组成一个庞大而精密复杂的系统内膜系统。第二节 内膜系统(eudomembrane system) 概 念 细胞质中由膜围成的、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有密切关系的小管、小泡和扁囊共同组成的膜系统。主要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三大结构以及它们的产物各种小泡和液泡。意 义 内膜系统的出现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显著特点之一,其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特别是多酶体系提供了大面积的结合部位。1酶系统的隔离与连接 2蛋白质、糖、脂肪的合成 3加工包装运输分泌物 4扩散屏障及膜电位建立 5离子梯度的维持等。一、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概 述 1945年,著名超微结构学家K.B.Porter,在电镜下观察组织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时,发现有各种大小的管道相连成网状,并多处在细胞质的内质部位,故定名为内质网。虽然以后发现这种细胞器不尽在内质部位,但仍延用至今。这种结构与细胞内物质合成有关,故有细胞的生物合成“工厂”之称。(一)形态结构特点ER是交织分布在细胞质中的由膜围成的扁囊或小管状管道系统。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内质网膜:结构与质膜相同,但比质膜薄(5-6nm),有些部位可与核膜和某些细胞器膜相连,少数能与质膜相连。(二)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内质网的细胞质面是否附有核糖体将ER分为二类。即:1 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RER) 又称颗粒内质网(Granular e- r- GER),由于它似与细胞核一样能为碱性染料染色,在历史上曾有过所谓核外染色质的叫法。意指内质网膜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2 光(滑)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SER) 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嗜酸性,在形态上常呈分枝状,小管或小泡的网状结构,很少象RER那样扩大成池,其膜也不如RER膜厚。另外,SER的一端常与RER相连,有时还和高尔基复合体或核膜相连。(三)内质网的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蛋白质约占2/3(比质膜多),主要是酶类,其中CytP-450是内质网的标记酶。脂类1/3(比质膜少)在滑面内质网高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为磷脂和胆固醇。(四)内质网的功能ER是细胞内生物合成的“工厂”,执行一系列的功能,有些功能是由RER或SER单独行使的,有些则是它们共同行使的,为讲述方便,我们分开介绍。1 粗面内质网的功能(1) 蛋白质合成 (2)蛋白质改造及运输 糖蛋白的合成过程:在细胞中形成的一些分泌颗粒(酶原颗粒),它们的成分多为糖蛋白,蛋白质部分如上所述是在RER膜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那么蛋白质合成之后,糖链部分是如何添加上去的呢?在ER腔面:首先在 ER膜的多萜醇磷酸上添加形成(N-乙酰葡糖胺)2(甘露糖)9(葡萄糖)3,然后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其寡糖芯整批移交给合成中的多肽链天冬酰胺的N原子上(N-连接)。在ER和高尔基池的转运过程中以上寡糖芯被切除只剩下最近端的两个N-乙酰葡糖胺和3个甘露糖。在Golgibody上:修剪后依次添加上岩藻糖、半乳糖、N-乙酰葡糖胺、唾液酸,多是加在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侧链的OH基上,(O一连接)。蛋白质的运输:合成改造过的蛋白质如何运送出去呢?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证明,这些物质必须经过内质网向外运输,从这方面看,RER是物质运输的通道。1分泌蛋白的运输Palade model关于分泌蛋白的运输,Palade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般的运输模型Palade model。Palade 采用了3H-亮氨酸做脉冲标记追踪实验,表明在RER上合成的分泌蛋白,是经由内质网池进入高尔基复合体池,再包装成分泌颗粒排往胞外。2少量可溶性蛋白的运输:这种蛋白质在RER上合成后便转入细胞质基质中。3膜蛋白:这种蛋白质在RER上合成后,有两条可能途径,一是先进入ER腔中,再靠一定机制入膜,二是不经ER腔而直接入膜,这两种可能都在探讨中。(2) 膜的形成 RER膜可不断地进行自身装配和生成。在RER首先合成膜脂和内在蛋白,然后添加上酶、专一性糖和脂类,成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膜。这一过程称为膜分化(membrane differentiatio

    注意事项

    本文(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47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