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几点做法(5页).doc
-
资源ID:37374363
资源大小:14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几点做法(5页).doc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几点做法-第 5 页 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训练的,需要有一定的实施路径的。因此,笔者以课例探究为核心,对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诊断,并不断进行提炼,探索了以下三种课前预习的策略。一、“练习卡”策略提供练习卡策略是一种帮助学生整体地解读课文的预习策略。它与我们以往的读课文,抄词语,想课后习题,做课堂作业本等预习作业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把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通过浅显的有层次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练习”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自学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将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再不用教师牵着学习了。现对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作业练习卡中的内容加以具体阐述。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作业练习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时,我想 二、了解内容: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 。三、品特点:1、浏览课文,我发现课文结构: ,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2、我对文中重点语段或句子的理解。(建议在课文里作阅读批注)四、增积累。圈画好词佳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再认真地读上几遍或者背诵文中有优美的句子。五、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 (想到了: 。)想问的问题是: 。练习卡策略一般适合用于写人、记事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叙事条例清楚,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且选入小学课本的最多。“练习卡”的内容主要分五个方面:读课题、读课文、品特点、增积累、谈感受。读课题让学生关注课题,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因此,学贵在疑,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习惯。读课文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教师把“读”这个环节放在课前预习中做实。在学生读通、读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长久的训练将促进学生独立概括能力的提高。 品特点每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其重要方面则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学生按着预习中的要求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上的特点自主欣赏分析,就能在课堂里更快地接受老师的点拨、引导,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积累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只要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就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表达。谈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确,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感受绝不会完全一样。学生通过对主要内容的了解和关键语言的品味,深藏在课文内部的有关作者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以及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所感基本可以感受出来了。教育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那些不讲究学习方法,不善于钻研问题,又无预见性的人。可见掌握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练习卡”将是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它将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自觉主动地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步掌握独立阅读方法、步骤,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自主追问策略“追问”一般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追问”手段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但这一过程多表现为教师单向性的活动,很少是学生自主追问,那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没有将“追问”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训练。从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为了不教而言,教师就得把这种“追问”的方法教给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可以在预习中引领学生去尝试、锻炼,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追问的习惯,让追问成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一种自觉行为。“自主追问”操作的思维结构是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解决的是锁定追问的对象,这对象就是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可能是一处景,一件物,这件物的若干组成部分,某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某些方面“怎么样”解决的是形态、形象,就是“景”或“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解决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即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追问的三个问题,只是一种模型,是操作中可以置换为相关的问题方式,并且三者之间更是不断互动,不是刻板的程序。自主追问策略最适合于预习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的写景、状物类的文章。现就新型玻璃一课预习操作做一示例及解析。案例叙述:人教版五上年级第三组课文,学生学习了鲸松树两课,初步掌握了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新型玻璃一课的预习作业时,先引导学生回想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帮助小结这类写物说明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介绍了哪几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为什么这样介绍?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这类写物的说明文,只要围绕“物”深究追问,就能读懂课文。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新型玻璃。 第二天,我们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围绕“新型玻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应该说学生通过自己层层深入的追问,对课文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交流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争着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生生互补及教师的随机点拨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随即,教师让学生仿写一种新型玻璃或者用同样的方法来介绍其他事物。大部分学生通过仿写“新型玻璃”,巩固、迁移了这种介绍方法,还有一部分有一定写作基础,敢于挑战的学生则选择运用不同段式来介绍其他事物。结果,课堂里学生的成果展示“百花齐放”。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自主追问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纵深思考的能力。它给学生一个基本样板: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写,引导学生在预习中逐层追问,分别思考。在预习时,将“追问”进行到底,无疑是叩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促进学生探究性阅读,逐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三、比较策略比较策略是一种学生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进行分析的阅读方法。现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专题编排形式,一组四篇课文虽出自不同作家笔下,但把整个单元内容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反映的都是同一主题思想。还有些课文虽不在同一组内,但描写的是同一事物,如:五上布封的松树与六上斯克列比茨基的跑进加来的松树;五上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与六上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教材在编排上,组成了一个内容由浅人深,文体由易到难的教学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一”带“几”,在某一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运用比较策略,比较同一主题或事物,不同作家是怎样描述的,了解它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使之加深对所预习课文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这种预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横联系的能力。 案例描述:六上第七组四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不同作家笔下的“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学生在第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学习的基础上,预习跑进家来的松树。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同样描写人与动物,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基本读懂了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说明只要人与动物友好相处,必可创造出感人的情景。所不同的是:跑进家来的松树作者是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来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描写“人”的语句相对于前一篇文章少,集中笔力描写了松树在我家肆无忌惮的活动,从侧面突出了“我“家对松树的喜爱之情。课后,我们发现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到跑进家来的松树一课的表达方式,完全取决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地与前文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找到了两篇文章不同之处。我们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考虑所要教学的这篇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之间的联系,不论是在表达方式、文章风格等都要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衔接点。同时在指导学生使用“比较策略”进行预习时,要逐步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文章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加大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课前预习中,采用比较策略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我们只要努力运用各种策略,创设各种平台,使预习不再流于形式。让学生把课堂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在预习中得以充分的锻炼,就能促使他们在课堂里有的放矢,学得更主动,更生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