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6页).doc
-
资源ID:37378153
资源大小:291.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6页).doc
-小学语文: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第 6 页我与文言文有约-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对夯实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形成语文素养很有帮助。但是现实语文教学中,近年来对文言文教学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而且学生本身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我与文言文有约这一课题的提出、选材以及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教学策略,以作抛砖引玉之用。一、专题的确定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古代文献、典籍、公文几乎清一色是“文言文”,要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学习文言文是必须的。再者,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非常关注初小语文的衔接。如何让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更自然、恰当?那就是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过渡。虽然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 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但是,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当适量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去年我和学生们一同提出了我与文言文有约-小学高年级开展文言文启蒙教学初探这一研究课题。二、素材的准备因为苏教版教材高年段中没有出现文言文,所以,在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确定以后,首先需要开始着手准备素材。小学生的文言文教学不等同于中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所选作品,应文字简洁,可读性强,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精挑细选,我们选择了两类六篇文言文作为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与尝试点。第一种:立足苏教版教材,进行拓展。苏教版教材第九册出现了成语故事,其中有一则叫自相矛盾,苏教版第十二册有一篇寓言故事叫螳螂捕蝉,这两篇故事都有对应的文言文原文。学生有现代文做铺垫,再来读读文言文原文,应该会大大地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同时也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文言文矛与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成了我们的首选学习材料。第二种:借鉴其他教材版本,移为我用。新课程实施后,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小学高年级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在小学阶段编入极少量的文言文,编者的意图无非也是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初步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于是,这四篇文言文也成为我们教学的尝试点。三、研究的实施由于文言文在小学阶段是个全新的内容,如果教学不当,教学策略简单化,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亦或是草草通读了事,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一年来,笔者根据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启蒙教学的实践,运用“善激趣、多诵读、引表演、作评价、广拓展”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趣,情境为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愿学、乐学,关键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学生难以读懂,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伯牙绝弦记叙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课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曲古筝乐曲高山流水,随着乐曲的进展,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我介绍道:“这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一幅画,画中弹琴的是晋国的大夫伯牙,另一位凝神倾听的人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流传千古。”这样创设情境,加上教师的叙述,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学古文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在教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课时, 我先拿出六下的教材螳螂捕蝉,让学生以读寓言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 (二)读,百变生味文言文语言精练,有明显的声韵美,适合反复诵读。况且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遇到的首要难题。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采用了“五读”阶梯,以达到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1、默读。学生在默读中通过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达到粗知文章大意的目的。2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文意。3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有困难的,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我给他们画出分节线,然后再领读。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4齐读。目的是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5、随音乐分角色读。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我深谙此道。教学杨氏之子时,安排了“默读全文”、“听读“、”跟读“、“配乐分角色读”、“背诵”、“表演读”等,每次诵读途径各异,要求不一,形式灵活。在反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语言文字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三)演,身临其境文言文本来就深奥难度,如果教师教法单一,很容易使学习变得非常枯燥。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在教学中增加表演的环节,会大大增加他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杨氏之子,我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各自编成现代课本剧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又如在教学矛与盾时,我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誉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课堂情意融融。同时文言文也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晦涩变得易懂,由遥远变得亲近。(四)评,真实贴切教学中,教师仿佛也是现场的一位见证人,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尔等真会誉矛也!”“善哉!你亦如此!”“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让我们把这篇有趣的文言文珍藏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感染与熏陶,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五)拓,触类旁通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启蒙,仅仅靠几篇小文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指导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时,教师应下一番功夫,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因此,在学习完每一篇文言文后,我总会找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或成语故事推荐给他们自读。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此外,毛遂自荐愚公移山不耻下问士别三日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小学文言文教学,还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我个人认为,学习文言文不紧紧是为了学习这篇课文内容而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更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四、研究的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感受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以下就截取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心得:爸爸一直告诉我:学习文言文是很难的。但我觉得文言文很好玩,很容易。每次上文言文的课文,我们又是读,又是演,很开心的,虽然文言文有些字和句蛮奇怪难懂的,也有点难背,但总得来说,文言文还是又好玩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罗文昊白话文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我早就读过了,现在学了文言文,我就配合书里的注释,再对照着白话文读起了文言文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发现,原版的内涵更丰富。就比如三打白骨精文言文版,在唐僧师徒入山之后,有一段环境描写: “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山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几句话,突出了山的秀美和凶险,就渲染了妖精出没的环境和唐僧师徒面临的风险,音律优美,语句精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而这些在白话文版中是没有的。 钱雨彤现在,我们班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大多已经读完了论语和世说新语两本文言集,还有的正在读文言文小说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部分学生在习作中也用上了文言文,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我发现,他们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是很有好处。同时,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不断的诵读,获得丰富的语感,从而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言语,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打下基础。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