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5页).doc
-
资源ID:37380826
资源大小:12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5页).doc
-小学语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 5 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语文的德育教育内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合理构建主题课堂,整合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课堂凸现人文关怀,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一、 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语文的德育教育内容。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那些课文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小学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包括作者生平、背景材料中隐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教育内容,确定每一课的德育目标,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如桂林山水、万里长城、庐山云雾这类课文,主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把美感教育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美育熏陶及情操的陶冶。再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类课文,主题是讴歌革命前辈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为本,研读并思考英雄人物伟大举动背后的动力,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又如忆铁人、“我是您的儿子”、布衣元帅这类课文,主题是赞颂人民公仆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分析人物的形象,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再如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这类课文,主题是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还有如看不见的大力士、太阳、食物链饲养场这类科普说明文,可以对学生渗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另外在作文和听说训练中,教师可以渗透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关心集体,尊重别人,做事认真等思想品德教育。二、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不是指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指情感的随意渲泄,更不是指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指在教学中,根据课前挖掘的德育教育内容,利用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迪、点拨与暗示,以及多媒体浓厚的气氛渲染,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不留痕迹地让学生移情体验与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他通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真实片段的回放及发自内心的旁白介绍,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悲哀肃穆的情境中。而后该教师又配着哀乐,满怀深情地朗诵了全文,竟发觉情感充沛的学生已眼眶湿润。紧接下去,他就让学生找找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悟悟,使学生在大量时间的自读、自悟与交流中体会到了首都人民失去总理后的悲痛心情及对总理的深深怀念。最后,在课文将要结束时,该教师打开课件(自己在课外利用因特网收集来的纪念周总理的歌曲、诗文等做成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的“献歌”、“点烛”、“献花”等选项中选一个,并配上自己写的或课外收集来的纪念周总理的诗歌,使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深情诵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在课件的渲染下,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情境的创设下,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也喷薄而出,溢于言表。三、 合理构建主题课堂,整合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语文课程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立足教材,并且延伸拓展课文,超越教材,把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相互比较,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获得多角度、全方位的体验,从而使德育的渗透得以深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为整合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构建“主题式”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构建“主题式”课堂就是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比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诗词。这些诗词有的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表现乡村布衣的闲情野趣,有的表现诗人浓浓的离愁别绪,有的则是描写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如果利用“主题”来构建,比如按照四季、离别、风俗、忧国忧民等这些思想内容整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为了突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大胆突破,拓展学习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该老师对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课堂教学框架。即以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主题。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凉,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比照、相互延拓的立体课堂,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上到最后,师生都被诗中涌动着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所打动,师生诵读到动情处,都流下了真挚的泪水。四、 课堂凸现人文关怀,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小学生正处在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也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这种向师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对老师一举一动的模仿,从起码的文明礼貌习惯,一直到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凸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言传身教,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起做人之榜样。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凸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指的是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教师要多宽容,少专制;多欣赏,少冷落;多鼓励,少斥责。如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始终保持着与学生一种朋友般的态度。微笑,鼓掌,体态语言,眼神上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上。“对不起”、“欢迎”、“鼓励鼓励”、“邀请”、“谢谢”这种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不绝于耳,而且是那么真诚、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这无疑归功于这些老师在课堂上凸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关怀、民主”这些人文要素。教师还要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注重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自身广博的学识、文明的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远大理想,有高尚道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还有很多,如加强朗读,以读为本,传情悟道;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外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如写读后感、讲故事比赛)等等。如果教师能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课前能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那么语文学科“教书”与“育人”的原则就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参考书目】:1.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温暖心灵的诗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3.学校德育教育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4.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