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谈低年级写话教学(7页).doc
-小学语文:谈低年级写话教学-第 7 页就文取材,笔下生花 谈低年级写话教学摘要: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他们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随文练笔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单,学生易于驾驭,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低年级的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趣性强,在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说写训练点。如果我们能依托文本,就文取材,及时地把写话训练有机地揉进文本阅读教学中,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迪他们的思维,每个孩子都可以笔下生花。关键词:读写结合 随文练笔小学语文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他们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随文练笔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单,学生易于驾驭,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低年级的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趣性强,在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说写训练点。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写话的良好素材。这时,为他们设计小练笔,学生就能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并且能达到理解、运用相得益彰。那如何就文取材,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从而打开学生写作之门呢?一、巧借词串激活语言词串,不是音乐,却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不是诗词,却有诗词的意境与韵味;不是绘画,却有绘画的绚丽与留白。苏教版教材中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大部分是由一串串琅琅上口的词串组成的。每个词串都是一幅美丽的景物,如果把这些词串连起来,就是一幅整体连贯的图画。不仅便于诵读,还可以充分利用词串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例如:苏教版二上中识字1是一组介绍金秋水乡美景的词串,教材图文并茂、充满情趣,词语读来琅琅上口。细细研读,每一行词语都是一幅美丽的画:烟波浩渺图,荷塘秋色图,渔歌唱晚图,水乡夜色图。教学时,我先引导孩子看图,理解意思以后,让孩子像过电影一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让孩子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将眼前出现的其中一个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学生说:“金秋十月,美丽的太湖烟波浩渺,一望无边,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学生说:“夕阳西下,一叶叶渔舟满载着鱼虾从远处归来,湖面上不时飘来动听的渔歌。”课后,我又要求学生将这些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这样由识字到说话、由说话再到写话的练习,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扎实地训练了孩子们的说写能力。又如识字5这篇韵文分别写了冬天的天气、植物、动物和小朋友的活动,在完成识字任务后,我让学生读词串,想画面,结合插图写一段话,有小朋友这样写道:“冬天,一股股寒流从北方袭来,大雪纷飞,北风呼啸,腊梅花正迎着风雪开放,松树和竹子也不怕寒冷,依然苍翠挺立,充满生机。蟒蛇、蚂蚁和刺猬都躲进了洞里,但小朋友们却不怕冷,他们迎着风雪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积极锻炼身体。”词串,是苏教版教材的一朵奇葩。学生从“词串识字”中认识事物,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积累词语,随着年级的递增,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当身处一种情境中,或情绪受到一种感染,或心灵受到一种震撼,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非常自然地将内部语言通过外化,由积蓄到倾吐,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二、巧用模仿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失为写话训练的一种好方法。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在“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正如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低年级课文中许多诗歌意境优美,语言生动,语言表达循环叠闼,很适合仿写,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水乡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雨点等,教完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也做做小诗人,仿照诗句写一写,这样,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仿说、仿写练习,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一课一得,其语言表达水平自然日有长进,不断提高。如学了雨点一课后,我叫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写一首儿歌。孩子们兴致都很高,有的孩子写出了:“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雨点落在树枝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绿叶上,在绿叶上跷跷板。”再如学完水乡歌一课,我问学生:“小朋友们,我们的家乡就是有名的江南水乡,请你想一想,水乡还有什么多?谁能仿照课文也来写一写?”一位学生写道: “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树林一片连一片,处处绿树都成荫。水乡什么多?花多。千朵花,万朵花,花儿朵朵像彩霞,开满村前和屋后。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东西南北千万座,出门就把桥来过。”瞧,孩子们写得多好啊! 教学中找准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照着范文编写儿歌,仿中求异,从仿到作,降低坡度,使他们由读到写,把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在是一箭双雕。三、利用空白丰盈语言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这些空白,是白雪皑皑的山峦,是烟波浩淼的江水,还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呢?或者全都是?一切全凭欣赏者去想象。大片的空白,给欣赏者留出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从而创造了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意境。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留白”。“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用有限的画面来表现无限的空间,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精神的震撼,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家在文本中也会有所写有所不写,这就形成了文本的“留白”。语文教材中的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空白,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学生的思维表达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1挖掘课文留白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用心阅读,就会发现有不少地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让学生跟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小练笔。秋游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句式顺口,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孩子们学起来很感兴趣,效率也很高。在文中有许多留白,是训练学生想象、说话写话的好材料。留白一:课文第二自然段关于白云形态变化的描写。“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天空中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教学时,我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拓展:“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天空中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有时还会像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就顺着老师的引读,发挥想象,说道:“白云有时像一幢房子,有时像一片花朵,有时像一群白鹅”留白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我在教学时将其拓展为填空练习:稻子黄了,黄得像( ),高粱红了,红得像( ) ,棉花白了,白得像( )。在这一个拓展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的是五花八门,适当的补白让文本更加丰满,画面更加绚烂。 2抓住文本结尾处在低年级的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猴子种果树、蜗牛的奖杯、会走路的树等结尾都留了白,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特别容易引发孩子的想象。此时,如能趁着学生高涨的热情,让他们续编故事,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了小动物过冬以后,我根据结尾这一句话:“它们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让学生续写当第二年春天来临时,它们相见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写小燕子向伙伴介绍了去南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的写小青蛙讲睡在泥土里是怎样的舒服,春雷公公是怎样把它唤醒的;有的写小蜜蜂在蜂巢里是多么孤单,怎样思念好朋友的这样大胆而又有趣的续写,写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又一次得到了锻炼。3.关注情感延伸处教材中许多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感人,往往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催发学生情感的烈焰。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便会产生情感磁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如沉香救母(二)一课,当读到“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这一句时,学生们激动万分,有些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们俨然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沉香的心里,情感的火焰一触即发。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们想象当时沉香母子见面时的神情、动作和语言,并将它们写下来。只见孩子们挥笔疾书,一蹴而就。有孩子这样写道:“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一定吃了不少苦吧!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将沉香抱得更紧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却道出了孩子们心中真实的情感,真是“情动而辞发”。 四、借用插图放飞语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颇有情趣。许多课文插图形象生动,除了能够辅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外,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材料。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我深信,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象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的确如此,当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一眼就看懂文本时,他却能看懂文本的插图。看着这些美丽的插图,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激发。教师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那些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加以合理利用,设计出说话、写话的内容,对今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如学习了苏教版二上识字8以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要求他们用上课文的一些词语,加上合理的想象写几句话。有学生这样写道:在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姑娘张开了粉红的笑脸,正站在碧绿的大舞台上跳舞呢!两条可爱的小金鱼被荷花姑娘优美的舞蹈吸引了,悄悄地从荷叶下面露出小脑袋,正吐着泡泡,好像在给她伴奏呢!小池塘真热闹呀!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学生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写“我看到的、想到的”,写“课文中没有的”,写“与课文不一样的”,在这里,学生灵动的语言得以放飞,收获的是别样的的精彩。崔峦先生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 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如果我们能依托文本,就文取材,及时地把写话训练有机地揉进文本阅读教学中,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迪他们的思维,每个孩子都可以笔下生花,真所谓“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1、杨新富老师谈关于“词串识字”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2、邓秀娣挖掘文本资源,开辟课堂练笔天地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