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误区与对策(8页).doc
-
资源ID:37386172
资源大小:13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误区与对策(8页).doc
-小学语文: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误区与对策-第 8 页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误区与对策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已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课程资源的重组中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误区。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试着结合成功案例从操作层面提出阅读教学中运用资料性文本资源的策略。一、资料性课程资源运用的误区:1、 盲目堆砌缺乏目标意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出现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缺乏明确的目的,一是误以为引用的资料越多越好,以致课堂上信息泛滥,这种无度的延伸,非但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反而扰乱了课堂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很多,远非课堂教学内容所包揽,因而要在有限的课程资源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生发展以及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任何盲目的跟从或草率的介入都只能弄巧成拙。2、生搬硬套缺乏整合意识随着对新课程观的理解,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许多教师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简单化,机械化,常常仿效一些公开课的做法,“依样画葫芦”,采用简单的“搬迁”或“移植”从而大大削减了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在引进课程资源时,需要教师立足文本,以文本为辐射源,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转换,变通,嫁接,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使之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并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情感培植的新的生长点。3、 喧宾夺主缺乏“语文”意识随着课程开发与利用意识的加强,教师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堂,并能与阅读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堂丰富了,热闹了,唱,演,画,真有满汉全席的味道。语文课程要建立跨越领域的学习平台,但应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没有目标的大杂烩,非语言性活动过多,资源运用不当,把语文上成科普课或其他类型的课,这是违背语文学科的特点的。这样的语文课真是“荒了自己的田,肥了他人的园”。二、 资料性课程资源运用的策略:笔者在对课程资源运用的现状进行思考后,深切地感受到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把握时机,符合情理。那些富有内涵、值得品味,形象而有神韵且具有再生价值的课程资源,能够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例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好资料性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浅见。(一)设境激情,铺垫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之前先行给出的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线索” ,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触点” 。优秀教师田东英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的导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老师用字幕打出巴金老人旅途随笔的语句,随即播放鸟的天堂实景画面,老师给画面配解说词: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片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了这棵古榕树下,这是一株有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它枯藤交错,硕大无比,远远望去,犹如浮在水面的绿洲,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神奇景象。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经此处,把这个奇迹付诸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旅途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吧。”这样,学生欣赏着课件美妙的画面,聆听着教师美妙的语言,不知不觉沉浸到一种自然美的意境中,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补充了课文内容,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与知识的铺垫。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例如观潮、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由于时空的限制,孩子们不能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但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弥补这个遗憾。不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保持高而持久的注意力,为我们深入阅读教学打好基础。(二)重复回环,凸现主旨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潜因,精选课程资源,串联全文,不仅能充分体现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而且能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特级教师盛新风执教的燕子专列巧用课程资源,起承转合,沟通全局,感悟点化,拓展延伸,三维目标高度综合,整体推进,可以说是一个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优化阅读教学的成功范例。下面简要的概述盛老师的教学程序:课前谈话预设三个内容:1、说说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词语。2、说说描写冬天天气寒冷的词语。3、出示人与动物的图片,说说看了以后的感受。教学过程:第一板块 随着音乐唱唱小燕子,出示语段:郑振铎小燕子第一节 过渡:正是这群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的燕子,在瑞士却遇到了麻烦。初读描写燕子处境危险的段落,理解燕子陷入困境的原因,结合语境学习生字新词,朗读感悟燕子的“寒”、“饿”、“累”。第二板块 揭题:这群饥饿的、寒冷的累了的燕子,却上了它们的专列(出示课题)第三板块 学习人们拯救燕子的部分: 过渡:在这样的险境中,瑞士居民向它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出示贝蒂就燕子的图和一段话,说说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想象她的神情、动作、语言。 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人们对燕子的在乎,结合语境想象、感悟,朗读。领悟到这种在乎是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第四板块、总结升华:说说燕子会在专列里说什么。配乐朗读课文。回过头来再读读上课开始描写燕子的一段话。在小燕子的儿歌声中结束全文。盛老师教学设计别出心裁。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描写冬天的词语,在孩子们热烈的发言中,既让孩子积累了好词佳句,又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上课伊始,盛老师不急于出示课题,而是让孩子们唱唱小燕子的歌,读读描写小燕子的段落,感受小燕子给人间带来的美好,旋即课件由美好的春天转入寒冷的冬天,接着出示小燕子遇到危险的一段话,通过“读段学生字理解重点词再读”的方法体会燕子的“寒”、“饿”、“累”。随后话锋一转,这一群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使用一辆列车把它们送到了温暖的南方,这辆列车叫“燕子专列”,引出课题。盛老师匠心独具,图片,歌曲,语段,课件信手拈来,这样的导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再看结课,老师煽情的声音又再次响起:“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有爱心的瑞士人民,燕子得救了,它们坐上漂亮舒适的专列,离开了瑞士,到了温暖的地方。活泼可爱的燕子,热情善良的人们,在大自然里幸福地生活。生命是这样美好,人与自然是这样的和谐。来,我们为幸运的小燕子放声歌唱。”(课件:儿歌小燕子)。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煽情的导语不仅再次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了解人们不畏严寒到处寻找燕子是多么的不容易提供了帮助。综观全课教学,有四大板块组成,结构完整,省时高效,情感线索清晰,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具有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之感。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源于老师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源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深刻领悟,还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思维视角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教育智慧。(三)尝试探究,促进生成 新知对学生总是有吸引力的。适当压缩课文教学时间,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将资料性资源转化成新的语言材料进行展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取得很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请看我区一位教师执教太阳一课时的一段教学实录:媒体出示太阳东升的画面。师:研究一种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现在你面对着太阳,想知道什么?生:(提问)太阳有多大?多远?多热?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师:你们提了这么多好问题,很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么多问题,哪里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去找;而从课外科普读物中去了解;三是有的问题至今没有答案,需要我们长大后去探索。师: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它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看谁很快地找到你需要的信息。生:阅读、交流师:查阅资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真不错!师:今天我们把课文也当成一份重要的资料来读,相信你们会学得更好。师:阅读了课外材料,学了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大量关于太阳的知识,可以算得上是太阳小专家了。但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太阳。比如说低年级的小朋友就知道得很少。因此,我打算组织一个演讲团,让大家去演讲,你们愿意吗?生(情绪高昂):愿意!师:要让小朋友听得懂,还要十分感兴趣,你们说怎样介绍才好?生:(踊跃发言,献计献策,把阅读中学到的好方法都讲出来了)师:要演讲好,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生动形象,可以用第一人称,将太阳拟人化;要通俗易懂,可以举例子,做比较;要具体化,可以列数字,打比方。请运用手中的资料和课文内容准备写一份演讲稿。这一课例片断,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接着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自己阅读并探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拓宽了知识面,给学生以获取新知识的满足感,又培养了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准备演讲稿,学生兴趣盎然。写的过程一方面是将书本和课外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将书本和课外知识的语言进一步内化为学生个体语言的过程,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面对众多信息,按要求进行聚合思维,类聚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激活了思维,催生了语言,使语言能力获得了高效的发展。(四)强化感悟,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要使学生充分领悟说写者表达的情思以及言语方式,必须调动起学生情知交融的感受。如何强化感受,加深理解?巧用课程资源,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请看某特级教师执教的苏教版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呀!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为什么爷爷把沪宁高速公路称作是“一条串着珍珠的纽带”?师:问得好,同学们请看(课件演示沪宁高速公路动画全景),沪宁高速公路,它连接上海、南京,图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你知道“珍珠”指什么吗?生:这六个主要城市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前曾布置同学们去了解这六座城市,现在请大家来谈你了解到了什么?怎么了解的?生:我知道无锡风景优美,工业发达,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我是看书知道的生:我的家乡在常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建设得非常美丽,天宁寺、恐龙圆、红梅公园等都很好玩。生:上海,现代化的大城市,国际上的名气都很大,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我是从网上查找资料知道。师:同学们课前各显神通,通过各种途径加深了对这六座城市的了解。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爷爷把这六座城市比作珍珠吗?生:因为这六座城市都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重要城市。师:把沪宁高速公路比作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又是什么意思呢?生:高速公路把这六个繁荣城市连接起来,这六个城市就能加强联系,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师:大家试试,该怎样读好爷爷的这句话?(生齐读)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真是一条串着珍珠的的黄金纽带啊!”是一大学习难点。教者先借助课件演示沪宁高速公路的动态全景,用六个不停闪烁的光点代表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沿途的6个城市,丰富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珍珠”和“黄金纽带”的浅层含义;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这六个城市的资料,资料性课程资源适时合理地运用,激活了学生,激活了课堂,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逐步领悟到“珍珠”和“黄金纽带” 的喻义,并体会到文字背后的赞美、自豪之情。回顾这个教学片段,教者巧用课程资源,帮助理解和感悟,避免了光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板理解的死气沉沉,水到渠成,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五)拓展文本,升华情感俗话说“编筐编箩,全在收口”。如果在结课中资料性课程使用得当,就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善地融于一体,取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下面以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的结课为例加以说明。师:同学们,容国团是中国冠军第一人,自他以后,多少优秀运动员站到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你认识他们吗?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生: 师:这一位位后起之秀,会怎样告慰他们的先辈容国团呢?(出示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刘国梁的辉煌历程的文字资料,要求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发出邀请函,邀请当时的清政府派运动员参加运动会时,清政府却不知道什么是奥运会。如今,我们有能力举办2008年29届奥运会了,你想对容国团说些什么? 我想,这篇文章的用意不简单地在于让学生认识容国团,知道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吧。透过容国团,认识体育健儿,认识中国人,激起爱国心才是意义所在。为了让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和容国团产生对话联结,使每位同学知道中国的国力增强了,国家越来越强盛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更深层的思考。 课外资源引入课堂,进行整合,扩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科书中心的突破。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拓展,它需要我们老师因课而宜,以生为本。构建具有超越品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是在文本的引领下,在师生不断的互动中建构符合价值观的理想内容,这是语文回归本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