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追求(5页).doc
-
资源ID:37387334
资源大小:20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追求(5页).doc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追求-第 5 页真实、深入、增值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追求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多次强调。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三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教师放得开,学生个个侃侃而谈,但没有深入文本,空有对话的形式而无对话的实质;二是在对话中教师不能适当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搁浅,不能深入;三是对话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忽视、淡化语言的历练,降低了对话的效益。因此要针对这几种现象寻求对策,提高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质量。一、 找准对话的切入点追求真实的对话1、 形式化的对话(1)案例点击: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师:作者被扫路的老人感动了,你肯定也被老人感动了。请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生:阅读、圈划、交流生:一上一下一千多阶台阶,我们累得气喘吁吁,老人却说不累,真让人佩服。生:天游峰那么险,七十岁的老人每天一上一下,真不简单,要是我早就趴下了。生:老人长时间呆在山上,却不寂寞,真是个开朗的人。生:作者说三十年后再来看他,他说三十年后在请作者喝茶,这说明他非常豁达、自信。(2)剖析:教师这样一种开放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找到自己有感触的语句,充分地表达感受、体验。但我们不禁要问:教师认为学生感动学生就感动了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能找到自己感动的地方吗?即使找到,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会深刻吗?他们能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吗?反观学生的发言我们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很难说是发自内心的,更多地是在简单地移植或搬用课文,是一种语言标签。这是因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学生很难充分调用自己的经验,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观照,从而生发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阅读没有思维的碰撞和心灵交流,这样的阅读空有对话的形式,缺乏对话的实质。2、寻找对话的切入点 (1)案例点击: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在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质疑,学生共提出了6个问题,经过师生讨论,大家认为第四点的“累”字很重要。全文好多地方说山高,就是要突出扫路累,老人却说不累。还有一个就是岁数的问题,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于是,先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师:现在我们接下来讨论“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生阅读文本,圈划)生1:我觉得作者是祝老人能活到一百岁。生2:作者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老人也自信能活到一百岁。生3:作者问老人有六十岁了吗?老人伸出了七个指头,说明老人看上去显得很 年轻。我觉得不仅是老人自信,我们也相信老人肯定能活到一百岁。师:一祝愿(生1),二相信(生2),三肯定(生3)。那么,为什么会肯定 地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呢?生1: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而且每天都锻炼。生2:老人很乐观。生3:他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生4:美丽的风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的心里很乐观。生5: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世界充满着热情。师:不仅爱天游峰,还爱世界、爱人生。(2)启示:老人能否活到一百岁这一问题的最后结论是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逐渐明晰并形成共识的,这样的教学片段充分凸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理念。片段中真实的对话缘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了切入点,即“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这个问题,它使学生的思维奔跑起来,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流淌起来。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言后之意,走进人物的内心,获得思想的启迪。由此看来,生本对话的切入点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话题。二、教师适当引导追求深入的对话1、 “搁浅”的对话人教版放弃射门片段:师:“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课堂上学生兴趣盎染,情绪高涨,生: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生: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而他放弃了射门。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2)剖析:此案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是恰当的,但是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出现误解或曲解时,教师没能作出恰当的引导,而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以牺牲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为代价而追求所谓的平等, 导致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使师生间教学对话变为学生的独白,更使本可深入的生本的对话“搁浅”。2、教师恰当引导(1)案例点击: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放弃射门片段:支老师:“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生: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生: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而他放弃了射门。支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陷入沉思)生: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的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生: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2)启示:在对话过程中,支老师敏锐地判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追问“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命重要”,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优秀球员的含义,感受到福勒的人性美,使可能搁浅的对话能深入下去。由此看来,深入的对话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更需要尊重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履行职责,通过追问、讲解、参与讨论等方法予以恰当的引导。三、适度延伸文本追求增值的对话1、 局限的对话(1)案例点击:苏教版八册我的油布伞教学片段讨论“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中的省略号?师:拿着新伞,看到娘那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是什么滋味呢?生:听着略带悲伤的音乐静静地思考。生:看到娘为我熬红了眼,熬黄了脸,我的心里酸酸的。生: 我的心里又酸又甜。师:为什么感到甜?生:娘为了我,再苦都愿意。生:“我”心里很痛,就像刀割一样。生:我恨自己不懂事,不体谅娘的难处。生:娘太苦太累,我的心里像翻倒了五味瓶。(2)剖析:学生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是愧疚、伤感,还是感动、幸福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的结果。学生的解读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是独特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开掘,淡化了语言的历练,显得人文性有余,而工具性不足。如果能在对话中兼顾语言历练,就能使对话增值,产生“一石二鸟”的效果。2、适度延伸文本(1)案例点击:在第二次执教时,教师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布置了一个综合性练笔:师:又是一个雨天,我撑着娘买的新伞走在放学的路上,思绪万千生:写一段话,并交流摘录:娘,真不知道怎样感谢你,要不是你今天我又要变成“落汤鸡”了。为了这把伞,你熬红了眼,熬黄了脸,是孩儿不孝,让您受累了。您知道吗?一开始听到织布声我很高兴,可是没多久,一听到隆隆是织布声我就想哭。娘,今后等我长大,我肯定会给您买把更漂亮的伞。娘,其实你就是这把伞,为我遮风挡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它,带着它您仿佛就在我身边。(2)启示:这样的练笔依托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是对教材的适度延伸。它需要学生一方面要对文章的上下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更全面的概括,并且要寻找和调用文章中语言因素和已有的语言储备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练笔使语言和情感在更高的层面上同构共生,使对话更深入,使语言得到历练,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