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禁忌与习俗(23页).doc
-英国的禁忌与习俗-第 23 页英国的禁忌与习俗:三个禁忌不能加塞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加塞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能问女士的年龄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毫无疑问,每个女士的发型、化妆和衣着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更年轻,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让人感到太刻意,那么别人就会带着非难的口吻说她“显得俗气”。 不能砍价 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盥洗室与去“100号” 盥洗室一词的本意为洗手或洗脸的地方,但其实际含义则是厕所,英国人上厕所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去上厕所”,在提醒别人时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厕所”二字。如果你想要上厕所,可以说“去男人的房间”,或“去女人的房间”,也可以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们想要大小便时便说“我要去那个地方”。在朋友之间和家庭内部,“100号”则是最常用的说法。 舞会上怎样不失礼 英国大型舞会一般在晚间10时左右开始。舞会可在私人家中或到饭店举行。主人邀请客人应事先寄送请柬,并注意邀请的客人男女数目要大致相当;如不等,可使男子多于女子。按照习惯,主人请人参加舞会,有时也设晚宴;有时光请跳舞而不设晚宴;而有的则请参加舞会的客人中少数人吃晚饭,饭后跳舞;其他人只能参加舞会而不能吃饭。所以,被邀请的人一定要看清请柬上的字样,以免使主人难堪。舞会上,主人备有夜宵,也可能只备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参加舞会的客人服装要整齐,跳舞时男宾要轮流请女宾,其中有一次必须与女主人跳舞。男子与男子、女子与女子共舞是要被人笑话的。遇到重大喜庆节日,一个人如同时接到两份请柬,那么可参加一个舞会,提前退场后再赶另一个舞会,因为按习惯参加舞会的人可随来随走,不算失礼。 女士优先与绅士风度 在英国,尊重妇女是体现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女士优先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 在通常情况下,英国人总是把女子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如男女一起进房间,男的要替女士开门。进房间或进餐馆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的必须在女士的前头去选餐桌、开车门或做其他效劳。在街上行走,或过马路时,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来车方向的一侧。如果一个男子和两个女士一起走,他应当走在两者当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两者同坐一辆车来接客人去吃饭,客人应该挤在汽车的前座,让后座空着,因为司机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会上,主人把客人领进客厅时,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客厅时,厅中的大多数男子都要站起来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儿在,她要把客人给女儿作介绍。通常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除非他年长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一般的惯例是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不管进入客厅的是男士还是女士,在客厅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为礼。宴会开始,男士们为女士们拉开椅子,帮女士入座。 有些英国人慨叹,在对待女士的礼遇方面,如今世风已不如以前。据说是因为妇女在选举、就业、 工资待遇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她们就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种照顾了。看来,对女士的礼貌是出于男士觉得女士需要保护。 做客和餐桌上的礼节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英国的饭菜简单,但是吃饭的规矩复杂。最主要的是坐直,学别人的样,吃饭的时候不准高高兴兴地问别人,并和别人不停地交谈。每个人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汤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盘上。汤匙应放在汤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汤时最好不弄出响声,并用匙的一侧从里往外舀,不能用匙头,更不能端着汤盆把盆底剩的汤全喝光。不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别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后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没有吃饱,可向女主人夸赞她做的美味并再要点鸡、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会多加一份菜给他,但从不再多加。不能在别人面前打饱嗝。端上咖啡时要就着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盘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烟。吃完饭,客人要将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后站起来。男士们要帮女士们挪开椅子。如果主人还要留客人再吃一顿饭,餐巾可按原来的折痕折好。餐后,客人要坐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向主人道别。 19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 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尽量避免在室内吸烟。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应该先征得其他人的许可。 到英国人家中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应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主人,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餐后应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如果一吃完就告辞是非常不礼貌的。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呈“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在某些特定的正式场合,英国人还保留不少传统服装,法院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头戴假发,身穿黑袍。教堂做礼拜时,牧师要穿上长袍;每届国会开幕,女王前往致词时,更是头戴珠光闪烁的王冠,随行的王宫女侍都身着白色的长裙礼服;王宫卫士身穿鲜红的短外衣、黄扣黄束腰,头戴高筒黑皮帽;伦敦塔楼的卫士黑帽、黑衣、上绣红色王冠及红色边线,近卫骑兵是黑衣、白马裤、黑长靴、白手套,头戴银盔,上面飘着高高的红穗。 宗教文化 英国文化历史之丰富,有口皆碑,或许您对大名鼎鼎的伦敦西区剧院、皇家歌剧院、国家艺术馆等等早已有所耳闻,但是您可否知道英国的每座城市皆是文化中心? 英国所有的主要城市皆拥有世界知名、令人羡慕的歌剧院、博物馆,以及艺术馆,例如,爱丁堡的苏格兰皇家博物馆、贝尔法斯特的北爱尔兰博物馆、卡的夫国际露天剧场等等。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英国是一个安全好客的国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治安状况较好,警察值勤甚至不需要携带枪支,生病的游客可以得到免费医疗;根据国民保健制度,注册修读六个月以上课程的留学生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况且患病的可能性不大。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宗教要求得到满足。在各大小城镇,您都能够找到与自己具有相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以及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英国乃多元文化社会,欢迎不同种族、信仰与肤色的人到英国来,外国人走在城镇的街道上,不会有隔阂感与陌生感,而在餐馆就餐便可以尝遍天下佳肴。2楼爱尔兰人热爱音乐、戏剧,富有语言才能,时间观念不强。传统的男子服装是一种叫基尔特的短裙,多为橙黄色,配深色上衣和浅色无领衬衫。· 2007-7-24 20:14 · 回复 ·· 夕苒 · 0位粉丝 ·3楼爱尔兰人不象英国人那样讲究排场,但他们十分注重礼节,为人谦和、随便,待人亲切、热情。对于爱尔兰人,不可随意说"请问候你夫人(丈夫)"这类客套话,因为爱尔兰是世界上结婚率最低的国家。· 2007-7-24 20:14 · 回复 ·· 与梦同行小王子 · 0位粉丝 ·4楼顶· 2007-7-24 20:14 · 回复 ·· 夕苒 · 0位粉丝 ·5楼爱尔兰人的商务礼俗,随时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访公私机构,须先订约会。当你应邀至对方家中聚餐,也不必惊讶,因为多数商业聚餐还是在餐馆、洒店中完成的。餐桌上别吸烟,对方很可能认此为失礼。6楼爱尔兰人喜爱绿色,忌用红白蓝色组合(英国国旗的颜色)。爱尔兰国旗由绿、白、橙三个相等的垂直长方形构成。旗杆一边的为绿色,右面为橙色,白色居中。绿色代表爱永兰信仰天主教的人口,橙色代表新教派,白色象征希望,希望"绿"和"橙"之间永久的休战,天主教徒和新教派兄弟般的团结。爱尔兰邮政总局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每年3月17日爱尔兰国庆时,都要在这座高大的花岗石大楼里举行庆祝活动,在屋顶上升起绿、白、橙三色国旗。7楼除了12月至1月、7至8月外,一年四季均宜往访。圣诞节前后两周,复活节前一周宜避免前往。7月、8月为当地人渡假期。爱尔兰的节假日,1月1日元旦、3月17日圣帕特里克节(即爱尔兰国庆)、耶酥受难日和复活节(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复活节,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是耶酥受难日,假期从星期五至星期一)、银行假日(6月、8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和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12月25日圣诞节、12月26日圣史蒂芬节。8楼爱尔兰的辅币与众不同,不是铸上国家元首、英雄、名流的人头象,而是镣印百姓最熟悉的动物:牛、马、猪、狗、兔、鸡、鱼,反映了畜牧立国的特点。9楼如果应邀到爱尔兰人家中做客,可带一些鲜花或巧克力。如果被邀请去吃饭,一瓶葡萄酒、一束鲜花、一些巧克力糖或奶酪等都是很合适的礼物。10楼爱尔兰语(Gaeilge na hÉireann),在英语中也称为Irish、Gaelic、Irish Gaelic或Erse(此语汇系借用自苏格兰语),因此在汉语中爱尔兰语也有“盖德尔语”、“盖尔语”、或“爱尔兰盖尔语”等其他译名。爱尔兰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和同属该语族的布列塔尼语、威尔斯语、以及苏格兰盖尔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北爱尔兰官方承认的区域语言,使用人口有26万。11楼在语言学者关于母语运动的讨论中,最常提到的两个语言是希伯来语和爱尔兰语。不过,前者通常被视为是少数成功的母语运动之一,而后者的母语运动,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一个失败的例子(黄宣范 1995,177)。12楼爱尔兰语字母 爱尔兰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分为新拼字法和旧拼字法。 新拼字法 (Roman variant of the Latin script): A a (Á á), B b, C c, D d, E e (É é),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L l, M m, N n, O o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V v, W w, X x, Y y, Z z13楼爱尔兰语的历史 爱尔兰人的先民主要是属于克尔特部落群的盖尔人,并吸收有伊比利亚人、诺曼人、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成分。伊比利亚人是爱尔兰岛上最早的居民,来自比利牛斯半岛。在西元前4世纪的时候,盖尔人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来到爱尔兰岛(也有学者认为这批盖尔人系来自苏格兰)。他们同化了居住在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并成为爱尔兰民族的基础(穆立立 2000)。多数的历史学家相信,在西元前7世纪左右,盖尔人就开始在爱尔兰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杜昆2000)。因此,爱尔兰语有著相当长远的历史。14楼爱尔兰语的起源 虽然爱尔兰岛在西元前就已经有人定居,不过,和爱尔兰语相关的文字纪录,却一直要等到西元4世纪左右才出现。现存关于爱尔兰语最早的纪录,是在一种被称之为“欧汉(Ogham)”的特殊石头上发现的,透过在这些石头上所刻写的文字,语言学者可以找到和原始爱尔兰语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Wikipedia 2005a;O'Donnaile nd)。15楼西元432年,圣派特瑞克(St. Patrick)从欧洲大陆抵达了爱尔兰,同时也开始了将这些盖尔人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一般相信,圣派特瑞克是将罗马字母介绍到爱尔兰的第一个人。经由这些以罗马字母书写的文字纪录,比如说爱尔兰传教士在经书边缘所写的一些诗歌(其中以克尔之书(Books of Kells)最为有名),我们在今天才可以对早期克尔特人的部分口语文学传统,有某种程度的认识。16楼事实上,如果从书面文学的观点来看,爱尔兰文学的历史算是相当久远。Bradaigh(2000)就认为,在欧洲可以发现的最早书面文学,是在西元前8世纪左右以古典希腊文写成的,再来则是在西元前1世纪左右以拉丁文写成的作品。而西欧出现的第三个书面文学传统,就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一些口传文学作品了。17楼爱尔兰语的扩散 在爱尔兰人转化为基督徒以后,随著这群人之足迹的扩展,他们一方面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建立新的据点,而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原来居住在该地的皮特人(Picts),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将这些皮特人转化为基督徒。大概在西元6世纪中叶左右,不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化、语言等层面,爱尔兰人都已经在苏格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在苏格兰人所使用的“苏格兰盖尔语”中,我们都还可以找到不少和爱尔兰语类似的词汇。事实上,所谓“Scot”这个词汇,一开始正是罗马人用来称呼从爱尔兰入侵到苏格兰的这群盖尔人的,到后来则变成是描述“海外爱尔兰人(Irish abroad)”的一个词汇(O'Donnaile nd)。 在西元9世纪左右,爱尔兰语已经扩张到苏格兰的大半部、英格兰的北部、以及人岛(the Isle of Man)等地区。西元852年,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入侵爱尔兰,双方并在914年展开了一场时间几乎长达100年的战争。无论如何,当维京人于1014年在都柏林附近被击溃的时候,爱尔兰语已经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势语言,这也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上爱尔兰语发展的最高峰。18楼爱尔兰语的没落 英格兰人的入侵 1169年,才遭受“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不久的英格兰王室派兵侵略爱尔兰,爱尔兰人也因此展开了爱尔兰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反抗运动。1171年,英王亨利正式成为爱尔兰君主(Bradaigh 2000;杜昆 2000)。这些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入侵者,多数都是使用诺曼法语(Norman-French),少数则是使用英语。由于他们的人数不算太多,因此受到影响的主要区域是在都柏林附近,至于在爱尔兰的其他区域,爱尔兰语依旧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O'Donnaile nd)。 然而,随著英格兰人统治的深化,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英语终于慢慢取代了爱尔兰语的地位。1367年,英格兰人通过了“基尔肯尼法案(Statutes of Kilkenny)”,该法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盎格鲁化(anglicisation)爱尔兰,企图大力压制爱尔兰人的语言和习惯(Bradaigh 2000)。1601年,爱尔兰人反抗英国的企图再一次失败,在这一年以后,爱尔兰本地贵族的力量几乎完全被瓦解掉。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率英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国统治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农民(O'Donnaile nd)。19楼国民教育体系和爱尔兰大饥荒 然而,19世纪上半叶的两个事件,却把爱尔兰语几乎完完全全地从爱尔兰连根拔除,一个是1831年开始实施的初级教育体系(primary education system),另一个则是爆发于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1831年,英国政府开始在爱尔兰建立所谓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全以英语当作该教育体系的媒介语言。虽然爱尔兰语是半数以上之学童在家庭中的母语,然而,爱尔兰语却不被允许在教育体系中出现。学生如果用爱尔兰语交谈,不但会被老师嘲笑、羞辱,甚至还会被要求在脖子上挂一个“从此不说爱尔兰语”的警告牌(Bradaigh 2000;施正锋 2002)。Bradaigh (2000)这样评论这个所谓的“国民学校”:“这根本就不是国民(national)学校,而完完全全是盎格鲁化的工具”。 1845年,爱尔兰面临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饥荒,估计有150万人被夺去生命,另外有100多万人被迫离乡背井,远走美洲(杜昆 2000)。这次饥荒对爱尔兰语的前景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发生饥荒的地区都是爱尔兰最贫穷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都是爱尔兰语的使用区域,因此,使用爱尔兰语的实质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Wikipedia 2005a)。另一方面,这次饥荒也几乎摧毁了爱尔兰人对于自己之母语的信心,在这之后,他们在想法上也接受了统治者的意识型态,自己打从心底将爱尔兰语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而将使用英语视为是进步的表征(Bradaigh 2000)。20楼爱尔兰语复兴运动 时代思潮的鼓动和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 尽管处于如此的劣势,仍然有一些爱尔兰人对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相当程度的坚持,甚至在19世纪中叶逐渐滋生了现代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思潮的鼓动以及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诚如周惠民(1998)所指出的,“19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内容较以往不同,造成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对政治的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争取民权的理念在欧洲各地兴起,法国大革命是一个例证,德意志地区乃至英格兰本身也都有工人及农民运动,爱尔兰地区自然不能幸免。” 随著现代教育的普及,许多中产阶级的爱尔兰子弟也开始投入知识的活动,这些知识份子就成了追求民族平等的主要推动力量,奥康诺(Daniel O'Connell)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身为律师的奥康诺基本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直希望以体制内的手段争取爱尔兰人的权利。然而,他的要求却得不到伦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新一代的民族运动者又主张以较积极的动作争取自由,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大方向于是慢慢转变,开始出现以体制外方式争取独立自主的声音(周惠民 1998)。 1830年前后,整个欧洲大陆弥漫著一股革命的风潮,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等地都发生了反王室的行动,爱尔兰青年也受到风潮的影响,仿效意大利的做法,成立了“青年爱尔兰(Young Ireland)”组织,希望以武力推翻英格兰人的统治。他们于1848年爆发短暂的革命,但却随即被当局所压制(周惠民 1998)。 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气氛下,某些有识的爱尔兰人展开了爱尔兰语的复兴运动。21楼爱尔兰文艺复兴 1884年,“爱尔兰运动协会(Gaelic Athletic Association)”宣告成立,也为接下来被历史学者称之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Gaelic Revival)”的爱尔兰语言运动揭开了序幕。1893年,以振兴爱尔兰语为主要目标的“爱尔兰联盟(Conradh na Gaeilge)”在爱尔兰作家海德(Douglas Hyde)的号召下正式成立。该联盟的主要目标有二:第一,保存爱尔兰语为民族语言,并推广使之成为日常语言;第二,研究并培植爱尔兰文学。“爱尔兰联盟”大力提倡本土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风俗等。海德曾发表著名的演说解除盎格鲁撒化之必要,指出放弃爱尔兰语等于放弃一个独立民族的自尊。但他也同时声明,解除盎格鲁撒成分,并不是反对学习英国人的长处,而是要告诫爱尔兰人:遗忘爱尔兰的特色,并任意模仿英国人是愚蠢的(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177)。22楼“爱尔兰联盟”的发展颇为迅速,在短短5年内就已经有600个登记有案的分支机构,免费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爱尔兰语教学课程。由于该联盟的大力鼓吹,以爱尔兰语当作书写媒介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上,爱尔兰作家更有著相当亮丽的成绩单。此外,以爱尔兰语印刷的期刊和报纸国,也开始在爱尔兰出现,这些出版品对于爱尔兰语的推广,扮演了相当程度的重要角色(黄宣范 1995,177;I nd)。23楼1904年,著名的实验性剧院“阿贝戏院(Abbey Theatre)”在都柏林成立,这是整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在戏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院。该剧院的前身是费兄弟(William and Frank Fay)所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剧团(W. G. Fay's Irish National Dramatic Company)”和由诗人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Lady Augusta Gregory)等所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院(Irish Literary Theatre)”,后来两家合并,成立了阿贝剧院作为实验阵地。阿贝剧院坚持演出叶慈、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等剧作家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爱尔兰戏剧,使阿贝剧院在全欧洲赢得了声誉。24楼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爱尔兰语在1909年成为爱尔兰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该年新成立的“国立爱尔兰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并规定懂爱尔兰语为学生的入学条件之一(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同时,这个在文化艺术上追求民族尊严的语言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也和崛起中的爱尔兰政治运动有著相当密切的关系。该语言运动中的许多参与者,比如说康斯格尔(Liam Mac Cosguir)、布莱思(Earna'n de Blaghd)等人,不但积极追求于独立之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同时也在爱尔兰独立建国以后的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爱尔兰民风民俗 风土民情介绍爱尔兰风土人情 习俗与禁忌1拜访爱尔兰公私机构,须要事先约好,不要冒然前往。2爱尔兰的商业礼仪与英国较为相似,他们重守时,重礼貌,称呼时喜欢加头衔。如他们常常用“先生”、“夫人”、“小姐”“博士”、“教授”等称呼对方。3.在与爱尔兰商人交往时,衣着不要时髦,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出席商务会议时,男士应穿合体的西. 爱尔兰宗教文化 宗教:爱尔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大约90以上的人是天主教徒。但是,许多其它宗教传统也得以充分体现并受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与道德观的选择权已明确写入爱尔兰宪法,而且在最近的几十年来,爱尔兰的宗教、社会及政治兼容性得到普遍的体现与重视,因而在这方面它已成为一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家。娱乐:社会生活是爱尔兰. 爱尔兰文化 爱尔兰文化源于凯尔特文化,主要由文学、音乐、舞蹈及体育传统构成。爱尔兰语属于凯尔特语族,与同语族的苏格兰盖尔语、威尔士语密切相关,至今还有不少相通之处。早期的爱尔兰历史以文学形式出现,主要以“诗”赋“史”,亦英雄传奇史诗为主。公元5世纪,基督教传入爱尔兰。中世纪初,爱尔兰没有经受那场摧毁罗马帝. 爱尔兰人的节日-圣帕特里克节 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保护神,据传他生活于公元5世纪,原是大不列颠岛上一个少年。当时罗马人统治着大不列颠,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不时渡海去抢劫财物和奴隶。一次,帕特里克也被俘虏带到了爱尔兰成为奴隶,为凯尔特人放羊。这时凯尔特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文明很不发达。帕特里克历经艰苦逃到了欧洲大陆的高卢. 爱尔兰风俗习惯 爱尔兰人忌用红、白、蓝色组合(英国国旗色),是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另外爱尔兰的法律禁止爱尔兰人离婚。.爱尔兰的凯尔特传统 关于欧洲凯尔特人的记载,始于基督诞生前500年,古希腊人称之为Keltoi。那是一些武士和农民,原先生活在中欧,后来扩散到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地区、小亚细亚,还有法兰西(那时叫高卢)、西班牙、不列颠,当然还有爱尔兰。 凯尔特人尽管文化上在上述地区占过上风,但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政治上的王国。公元前2世纪,他们日益受到罗马势力的凌逼。公元前52年,凯尔特人在欧陆的最后据点高卢落入恺撒军团之手,到公元前1世纪之末,罗马控制了欧陆的全部和不列颠的大部。只有爱尔兰得免于罗马的占领。据说,一个驻扎在苏格兰西部的罗马将军曾经扬言,只消一个军团,外加一支小小的从属部队加以支援,就足以征服这个岛子。可是,爱尔兰从来没有遭到罗马人入侵,于是便成了凯尔特文明的幸存堡垒。 由于相对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凯尔特人的生活方式在爱尔兰盛行起来,直到公元5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到来。关于不信教的凯尔特人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他们仍像雾里人影,隐隐可闻脚步语声而已。”人们知道一切,主要是来自爱尔兰人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直到七八世纪才有人把它们记录下来。那些传说讲的是一些马上国王的事迹,比如塔拉的考尔麦克·麦克艾尔特和阿尔斯特的康纳·麦克奈萨,讲一些恶毒的王后,如米弗·康纳特,讲一些伟大的武士,如库忽林。传说中也描述一些到处是美女和异兽的花花世界,描述那些保守着爱尔兰传说、法律和宗教的祭司和诗人,描述些妖术邪法,还描述一些不信教的爱尔兰国王。 在那个所谓的英雄时代,爱尔兰的强盗们开始劫掠罗马属下的不列颠,发动有组织的队伍袭击不列颠沿海,掠走物品和奴隶。其中有一次带回来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个少年后来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国家,他就是帕特里修斯·马格努斯·苏卡图斯,后称圣帕特里克。 帕特里克到来时,爱尔兰人口不过50万,受习惯法和社会等级制的约束。爱尔兰人好象特别容易接受基督教的福音,所以基督教迅速传遍那片土地。基督教一兴,巫师所行的宗教旋即死灭,尽管它的遗痕存留在一些后来成为神圣日的古老的节日里,异教的诸神也成为基督的圣徒。 那时候,那个岛子完全是农村的,并没有欧洲其他地方已经发展起来的那样的城镇。 所以,在帕特里克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基督教在爱尔兰扩散时,就有了鲜明的爱尔兰特色。没有城镇,修道院很快成为半城市的中心,修道院的住持也成了令行禁止的宗教领袖。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修道院堡垒将要成为欧洲其他部分的信仰的灯塔。是的,在6世纪下半叶,爱尔兰僧侣们赴欧陆朝圣,把福音带给许多异教的人们,在法兰西的吕克西尔、比利时的福斯和意大利的博比奥等地建立修道院。同时,在国内,爱尔兰似乎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学术、艺术和文学繁荣起来,海外的学生成群地来到爱尔兰的寺院学习。 这些寺院也引来一些不那么受欢迎的外国人。795年,海盗的大船出现在爱尔兰的近海。随后的200年里,海盗对爱尔兰寺院先是打了就跑,后来,这种突袭渐渐地变成了志在征服和定居的有组织的战争。841年,海盗们建立了都柏林,那是他们在爱尔兰的第一个定居点,后来又相继建立了科克、沃特福德,还有韦克斯福德。海盗们一边定居,一边与爱尔兰人通婚,并且采取了爱尔兰人的生活方式。1014年,爱尔兰国王希莱恩·博罗跟都柏林和伦斯特的两王在克朗塔夫发生大战,海盗们,更确切地说,是那些爱尔兰北欧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尽管人们常常认为,争战的结果是爱尔兰人战胜北欧人,但实际上,交战双方都有爱尔兰人和海盗武士。 到布莱恩·博罗的时代,爱尔兰国王的位置是人人得而居之。1014年到1169年期间,芒斯特王、阿尔斯特王、康纳特王和伦斯特王都曾做过爱尔兰的国王。正这些争夺王位之战招来了又一轮入侵和征服,从此以后,由某位爱尔兰人大王成为统领全爱尔兰的国王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伦斯特王达默特·麦克穆罗夫为了满足当爱尔兰国王的野心,引来外国人前来相助。1168年,爱尔兰来了一帮盎格鲁-诺曼人骑士,正是一百年前征服了英格兰的那帮诺曼人的后裔。其他人很从接踵而来。1171年,有教皇在背后撑腰,英格兰的诺曼人国王亨利二世挂帆而至,宣称自己是该岛的主人。 凯尔特人的爱尔兰不再与世隔绝,英格兰人的殖民时期开始了。盎格鲁-诺曼人引入自己的法律和风俗习惯,爱尔兰人的教会进一步与罗马正统接轨。然而,跟从前的海盗和基督传教士一样,诺曼人一面改变着爱尔兰人,一面也与之同化了。这样的轮回爱尔兰人没少见过。当他们的国家再次进入动荡和变迁的黄昏期时,爱尔兰人便用自己的过去自相安慰-追思神话传说里的英雄,怀念帕特里克、科伦巴和凯尔特教会里的圣人,讲述往昔祭司和国王时代的生活故事。爱尔兰民俗 饮食: 爱尔兰当地美食品种繁多,做工考究、质量上乘,这里许多上佳的餐馆会因料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新鲜原料烹制出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午餐时间,一般小的酒馆和酒吧是最好的去处,这里提供的套餐经济实惠又有特色,通常一盘爱尔兰炖菜或一打牡蛎和一小堆“champ”拌牛奶和小洋葱的土豆泥再加一杯冰镇的爱尔兰黑啤酒,绝对会让你大快朵颐。不要忘记尝尝爱尔兰威士忌,世界上最早注册的威士忌酿酒厂就位于爱尔兰的安特里姆,1609年就开始酿酒。爱尔兰当地饮水不仅安全,且品质尤佳。 娱乐: 爱尔兰任何时候,您都会感受到当地的缤纷的节庆活动,无论何时,即兴演出和庆典活动总是不断,如果你有兴趣,在很多地方还可以欣赏到现场的摇滚乐表演。作为首都的都柏林,国际化的大都会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只有100万人口的城市,都柏林拥有800多间酒吧。人们经常聚集在酒吧里、饭店里、伴着音乐谈笑风生,尽享人生快乐。U2乐队、恩雅等国际知名巨星都与爱尔兰紧密相联。宗教: 爱尔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大约90以上的人是天主教徒。许多其它宗教传统也得以充分体现并受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与道德观的选择权已明确写入爱尔兰宪法,而且在最近的几十年来,爱尔兰的宗教、社会及政治兼容性得到普遍的体现与重视。 爱尔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来,她经过多次入侵和侵略,结果形成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世系和传统。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猎人,他们带来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追随他们而来的农民,在这里饲养动物和耕种土地。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定居者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了探矿者和金属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纪时,一波又一波来自欧洲的凯尔特入侵者开始达到爱尔兰。凯尔特人虽然在政治上从未统一爱尔兰,但他们统一了爱尔兰的文化和语言。 公元5世纪,基督都开始进入爱尔兰。传统上,人们把这归于圣·帕特里克的功劳,尽管有证据表明,早在他到来之前爱尔兰岛上就有了基督徒。与大多数西欧国家不同,爱尔兰从未经历过中世纪早期的野蛮入侵,所以,在6世纪和7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艺术、学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时期,爱尔兰僧人给欧洲的很多地方带去了基督教。 在9世纪到10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常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袭击。但他们同时也是商人,为丰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贡献。1014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Brian Boru)打败,此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逐渐消退。 在12世纪,以前定居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诺曼底人抵达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走上建立一个由一个君王集中统治的国家的道路,这些人的到来破坏了这个进程。诺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后来置于了苏格兰国王的政治影响之下。中国听众普遍接受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是在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时被影片主题曲中凄婉的风笛声所感动;而更早的一部有苏格兰风笛出现的电影勇敢的心,那时还没有被国内大多数观众知晓。在勇敢的心中,风笛声对电影场面的渲染更为突出,在瑟瑟风中传递的风笛成为战斗中猎猎飘扬的旗帜。勇敢的心所讲述的故事,与历史大抵吻合。13世纪,在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同时,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以及附近地区已经在英格兰控制之下。战争的残酷一面除外,文化得到交流却是不争的事实。风笛实际出自古罗马,被许多民族吹奏过,当时英格兰就正流行风笛,只是后来因为苏格兰风笛太过有名,风笛才被看成苏格兰的民族乐器。从那时起,风笛也被大量使用在爱尔兰民乐之中。 从乐器结构上分析,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成的。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不会中断。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调,而且音量无法改变。由于风笛指法很难掌握,并且极难调音。因此很难吹奏。今天的风笛已渐渐现代化了,出现了无需挤压风袋的电子风笛,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8度音,音域比传统的风笛宽广得多。风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泛音,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B调低音,风笛手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了一组不同的泛音,混成一体后悠扬高亢,令人神魂颠倒。 而提起竖琴,就会令人联想起在爱琴海边的女神。当竖琴手端坐琴前,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般飞舞拨动琴弦时,其形态姿势之优美,确如落在凡间的精灵。竖琴有不同的分类,会根据国家和地域的差别在结构上有所差异。爱尔兰竖琴又称凯尔特竖琴,它有一个三角形的外框,约90厘米高,55厘米宽,没有踏板,不同长度的琴弦发出的音符也不相同,并且音色优美清亮,宛如水珠落盘。演奏者通过手指对琴弦的挤压来改变琴弦的固有音符,而传统的爱尔兰竖琴是用手指甲弹奏的。传说假如一个演奏者的演奏使听者感到苦恼,他的指甲就会断裂。爱尔兰竖琴的音域很宽,泛音表现同样出色,这就使爱尔兰竖琴在演奏时犹如瀑布飞流直下,流畅而又缓急分明。在加上它独特的清音,竖琴对于爱尔兰民乐特点的最终形成起到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