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文化(12页).doc
-药文化-第 11 页1·“药葫芦”与“悬壶济世”的由来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诗·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特指的就是盛药的葫芦,即“药葫芦”。 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小说中也说到这种葫芦的作用是盛放丹药。考证“药葫芦”的典故,应当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日: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类似记载,还可见于晋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神仙传及一些古史杂说等。大概说的都是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因而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在诊室当作行医的标志,这种做法更被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用。看上面的典故,虽然记述多带有传奇色彩,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幌”而已。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仔细推究起来,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2·神农尝百草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中国的太阳神,三皇五帝之一。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传说版本一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咋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很作难,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面面,数了数,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药,肚子疼得象刀绞。没大一会儿,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赶紧把它弄出去扳了。谁知这小鸟通人性,见家人咯烦它,就飞到地里寻神农。神农正在树下打瞌睡,忽听:“叽叽,外公!叽叽,外公!”抬头一看,是一只小鸟。嫌它吵人心烦,就一抡胳膊:“哇嗤”的一声,把它撵飞了.没多大一会儿,这小鸟又飞回到树上.又叫:"叽叽,外公!叽叽,外公!"神农氏觉得怪气,拾起一块土圪垃,朝树上一扔,把它吓飞了。又没多大一会儿,小鸟又回到树上,又叫:"外公,叽叽!外公,叽叽!"神农一犯思想,听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说:"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鸟真的扑楞楞飞下来,落在神农的左手脖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一出嘴,这小鸟接过量口唾沫星儿咽了。嘿,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农高兴透了。神农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吓得连连回退,说:“快扳了,妖怪,快扳了”神农乐哈哈地说:“这不是妖怪,是宝贝哟!就叫它花蕊鸟吧!”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各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尝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的喂小鸟,一样一样的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神农想想,还不放心,就手托这只鸟继续验证,他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小北顶(神农坛),捉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打断,死了。神农真后悔,极悲痛,大哭一声。哭过,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死了。到现在,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都说是神农变的。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版本二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版本三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子,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神农原、药草山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7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3·神农鞭药传说,神农是伏羲的第三代孙儿,人称他“药王爷”。他鞭药的故事在陈州一带至今还流传很广哩!那时候,人祖爷和人祖姑娘先后死了。他们的子孙很多,哪儿住的都有。神农生长得聪明、伶俐,人们都尊重他,让他当家。那时,地上没有五谷,人饿了,吃点野草、树叶、树皮;渴了喝点泉水。天长日久,有的人生了病,因没药吃,死了不少。神农心里很不安。一天,神农到盘古山山顶上,见长满了花草,就蹲在树荫下歇着。没多大会儿,一只白羊向他跑过来。他拿起树枝子就去撵。羊在前头跑,神农随后撵,不知翻了多少山,末了神农追到不周山的山顶上,逮住了那只羊。神农牵着羊正要回走,忽然听到:“那是谁呀!咋大天白里来偷俺的羊呢?”他转身一看,见一位身骑梅花鹿的姑娘,一只手拿着鞭,另一只手拿个宝瓶,向他走来。神农连忙放了羊,羞愧地对那姑娘说:“我叫神农,不是这儿的人,您的羊跑到俺那儿去了,我是来给您送羊的呀!”姑娘一听,咯咯一笑说:“我知道你是神农,伏羲家第三代孙儿,世上的当家人,逮俺的羊杀吃是不是?”姑娘的一番话,只说得神农更羞愧了。他红着脸问:“姑娘,您咋知道俺心里话呢?您是谁呀?”姑娘说:“神农呀!您不知这是啥地方吧?我是观音!”神农一听,赶紧上前赔礼说:“仙姑,您别气,俺多有冒犯!”观音是天上的一位正神,她心地慈善,人们都尊敬她,称她观音菩萨。她还管百草、百树、百花、五谷。观音问神农:“神农呀!世上有啥困难吗?”神农说:“哎!世上的人真是太苦了,没吃的、穿的,有了病没人会治。您能不能给俺想个法子,救救人呢?”观音听罢,对神农说:“我看世上数你最聪明,我教你给人治病,那药草吗,你放心吧,我有办法。”她说罢,随即把那个宝瓶递到神农手里,又把手中的鞭子交给了他。她对神农说:“你把瓶里的水喝了,就会看百样病。地上没有药,你只管用这把鞭在山上、水里、地上,打一鞭就会长出所需用的药来。”神农在回家的路上,就按着观音的嘱咐去做了。他每打一鞭,真能长出一样药草,而且还能知道它们的用途。这样以来,世上的人再也不愁有了病没药吃了。4·各种药的故事青云芝生於名山之阴,大青石间。青盖三重,上有云气覆之。味辛甘,以阴乾食之,令人寿千岁不老,能乘云通天见鬼神。艺文类聚九十八。案此以下十九条疑仙药篇佚文。黄龙芝生於神山之中,状如黄龙。味辛甘,以四时采,阴乾治。日食一合,寿万年,令人光泽。同上。金兰芝生於名山之阴,金石之间。上有水盖,茎出。疑作赤。入秋旬求之,饮其中水,寿千岁,耳目聪明。同上。苍山岑石之中赤云芝,状如人竖,竖如连鼓。其色如泽,夏采之。阴乾食之,令人乘云,能上天观见八极,通见神明,延寿万年。同上。丹芝生於名山之阴,昆仑之山,大谷源泉,金石之中。同上。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同上。人芝生名山之阴,青盖白茎。治乾食,日半合,则使人寿,入水可久也。同上。月精芝秋生山阳石上,茎青上赤。味辛苦,盛以铜物,十月食之,寿万岁。同上。黑芝生於山之阴,大谷中,白盖赤茎。味甘,秋采之,阴乾。日食,令人身轻齿坚,与天地无极。同上。火芝案上已有火芝,疑有一误。生於名山阳,其色黄泽,大如车盖。同上金芝生於金石之中,青盖茎。味甘辛,以秋取,阴乾治食。令人身有光,寿万岁。同上。万年芝令人不老,延寿九千。同上。夜光芝出於名山之阴,大谷源泉中金石闲。上有浮云翔其上,有五色,有目如两日。同上。白云芝生於名山之阴,白石上,有白云覆之,白盖二重。味辛甘,小苦。以秋采之,阴乾治食,日一合,不中风雷,令人色泽光也。同上。云母芝生於名山之阴,青盖赤茎。味甘,以季秋竹刀采之,阴乾治食,使人身光,寿千岁,醮以牛脯。同上。叶芝生於名山之阳,及出央山大谷源泉水中。赤盖白茎,上有两叶三实。同上。叶当作华。鬼芝青盖长茎,阴乾屑之,日食五合,所见神明,令人长生。同上。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初学记三十、白孔六帖九十五、御览九百二十九。田地既有自然之鱓,而有荇茎芩根土龙之属化为鱓。御览九百三十七,又一千引艹琴根化为藓,当即此。龟蛇潜蛰则食气,夏恣口而甚瘦,冬穴蛰而大肥。初学记三十。案对俗篇云:龙蛇蛟螭狙猥鼍蠡,皆能竟冬不食。不食之时,乃肥於食时也。语意同而文全异。此当是佚文。黄帝医经有虾蟆图,言月生始二日,虾蟆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御览四。历阳有彭祖仙室,请雨必得。御览十一。左元放言,金华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害。御览四十七。昆仑及蓬莱,其上鸟兽饮玉井,皆长生不死也。御览二十。井下脱泉字。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 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凉。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黄土汤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杜仲,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等症。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5·药王节的源由(1)神农药王史话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首创医药,后人称其为药王。据史记等古藉追记,神农药王炎帝,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炎帝姜姓(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也有记载炎帝姓“伊耆”),父曰少典,母为女登(有侨氏)。女登为少典之正妃。一日,女登游华山之阳,梦见太阳落于自怀,有神农首感,于尚羊一石室(古代藏神之石洞)中,生下炎帝,取名石年。相传帝人身牛乎,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生齐牙,三岁懂劳动,成长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姜水),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因其烧制陶器,找到谷类,始作耒耜,教民农耕,普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功绩显赫,始尊为人皇。又因其以火得王,乃称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上古时期,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经常挨饿、受冻、遇冷,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日思夜想:要是有一种草能结出果子,又多又能吃,哪该多好!于是,炎帝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全国名山秀水,尝尽林中千奇之果,辩尽大地百异之草,终在南方一山青水秀之地,找到心目中想象之草(今乃禾苗),经过试种,结出黄橙橙之稻谷,能吃,味香甜。数年后,天南地北种谷之人越来越多。为减轻人们耕作之劳苦,炎帝带八名随从来到古荆州之域(今安仁境内),教民农耕与制作耒耜。虽人们由猎食游牧转之农耕定居,但居住简陋,耕作宜时,常与风雨为伴,患病者多。炎帝又想:要是有些草木食后能祛寒防病,强身壮骨,就更美哉。一日,炎帝在取藤木用之绑扎制作耒耜时,先后发现两种红褐色藤木,一种汁如血状(后称鸡血藤),一种汁清芬香(后谓鳝鱼藤,也曰小活血藤)。炎帝将此两种藤木摆在地上,凝视许久而不语。一随从见之问曰:“帝视而不语何故?”炎帝曰:“此两种赭鞭鞭藤木,生于山间密林之中,岩石之上,聚天地日月之精华,耐风雨干暴之摧残,真谓壮也!劲也!若人食其汁,益之乎?!吾欲试之。”随之,炎帝将此两种藤用石器砍成片状,令随从猎一野畜,取之四腿,一起焚之。八随从皆欲先尝,炎帝曰:“吾意试之,必得先尝。”炎帝尝后半晌,不但感到无事,倒觉精神更爽,方让随从尝食。日后,炎帝与八随从均觉浑身有力,便传人们炖食,果能祛寒除病,强身壮骨。故安仁人们用鸡血藤、鳝鱼藤等草药纹猪脚相沿对今。史记补三兵皇本纪载:“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炎帝尝试赭鞭鞭草木炖畜脚,能祛寒治病,强身壮骨后,立意普尝百草,悟出药性,配伍药方,为民治病。一日,炎帝在豪山冷泉石山处尝百草中毒,虽感头昏目眩,口干舌躁,行走艰难,但不畏惧,继而尽尝。当尝食山岩一小树之叶(茶叶)后,炎帝毒解。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时称茶为荼)。后人为纪念药王炎帝神农氏等九仙,于豪山冷泉石山炎帝解毒之处,建一庵子,取名“九龙庵”,把炎帝野炊过的地方,取名“香火堂”,将炎帝食后解毒之茶,取名“九龙茶”,并进贡皇帝,又曰“冷泉石山贡茶”。数日后,炎帝体康如往,乃顺豪山冷泉石山而下,来至一盆地,教民农耕,继尝药草,医治百病。炎帝将山上采之药草,置住处旁一池塘中洗净、晒干、配伍、备用。炎帝发现,于此塘中洗出之百草,药性特强,治病最灵;且取塘中洗过百草之水洗脸、洗脚、洗澡,能消肿、消暑、止痛、止痒、止咳、定喘。炎帝笑对八随从曰:“此塘真乃药湖也”。故此地后来取名药湖(今安平镇药湖村)。自此,人们习于三月三,用座菜煮鸡蛋食,于五月五,用草药熬水洗澡。平时发病,也习惯用草药熬水镇澡(用草席之物围成圆圈,人于其中,舀热草药水淋浴,乃至全身汗出,病即愈之)。为谢炎帝,药湖之人们建一庙宇,取名“神农氏庙”,修一庵寺,乃曰“药湖寺”。虽历经风雨数千载,但人们常而修缮,现仍伫立为证。安仁自古山川秀丽,景物宜人。炎帝神农氏为使这一小天府之人们会耕作,解百病。每年耕作之前,均驾临宜阳河与永乐江汇合之处香草坪(今县城之地),普尝百草,制作耒耜,教民农耕,为民治病,且组织人们在江边之草坪上交换草药与耒耜,人们乐而无比。后来,炎帝在茶乡尾(今炎陵县)尝百草中,误食“断肠草”,殁葬于米水江鹿原坡(距今安仁羊脑乡15公里)。永乐江畔之人们为纪念药王神农炎帝,于香草坪建有寺庙,供人祭祀,朝拜者络绎不绝,且每年耕作之前,继而交换草药耒耜,相沿至今。6·药王节的源由(2)天下第一汤有人将安仁草药汤称为天下第一汤,其实并非假话,实乃果真如此。第一是安仁草药汤历史悠久,传说有四千多年历史,县志记载也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第二是喝安仁草药汤的人多,安仁本地人在春分节后家家户户都熬草药汤喝,成为一大人文景观。一个县几十万人口同时喝草药汤,不仅中国难找,就是全世界也难找,还有周围十几个县市如耒阳、永兴、资兴、茶陵、攸县、炎陵、衡东、衡南、衡阳、株洲等地百姓,每年都要到安仁赶分社,买回一二罐草药熬汤喝。更有那远在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四川、新疆、西藏等九省七十二县的客人也闻安仁草药汤之名,不远千里万里,年年专程到安仁买草药熬汤喝。成百万上千万人同时喝安仁草药汤,香味飘满大半个中国,此情此景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图画、是一片多么美好的春光!第三是安仁草药汤确有奇效,能生血、生津明目、降血压、驱风寒、祛风湿,而且对心脏病、肝炎病、胃病、老年中风都有疗效,据权威医疗卫生部门检验,安仁草药汤还有防癌治癌的作用,不少身患绝症的人喝了安仁草药汤,病就神奇地好了。安仁草药汤,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实实在在的天下第一汤。提起安仁草药汤,安仁人民忘不了神农帝,安仁草药汤是神农帝留给安仁人们的心血和礼物。传说古时候,神农带着八个随从陕西辗转来到湖南安仁,他看到安仁山峰奇伟,景色秀丽,百草争春,百鸟争鸣,百花争艳,是一个人间福地和草药圣地,便在安仁停留下来。神农一行从宜阳河到永乐江,从五峰仙到金紫仙,走遍了安仁大地,尝尽了安仁百草,研究和解除了安仁许多地方病,总结了安仁草药的药理药性,开创了祖国药物宝库的根基。神农和他的徒弟在安仁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安仁百姓面黄肌瘦,膝盖骨奇大,许多人都肚大胸细,咳嗽吐血,痛苦不堪,便知安仁大多数百姓营养不良,患有贫血,风湿病和其他地方病,决定帮安仁人们治好病,让安仁人民过上健康幸福的日子。神农带着徒弟,召来许多村民,到山上采回增骨风、搜骨风、月风藤、黄花倒水莲、吊马礅、石南藤、黄皮杜仲、龙骨伸筋、路边荆等草药,洗尽泥沙,放到沙锅里熬成汤,让村民们喝,村民们喝了草药汤,病症都有减轻。神农又让村民打来野猪、野鸡,与草药同煎,喝汤后效果更佳。许多人服一两锅草药汤病就好了,身体也强壮了,特别是长期困扰村民的风湿病,再也不见了,神农治好了百姓的病,更多的人都来向神农求药,神农就发动大家上山采药,什么药去风湿,什么药清热解毒,他都要向百姓讲解得清清楚楚,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所以安仁百姓都知道“一夜不眠,要吃到水莲,两脚不稳,要吃吊马礅”等药方和歌谣,家家户户都知道采草药兑草药熬汤喝。北宋时候,有人在春分节将草药拿到县城香草坪出售,让人们共享这济世救人的草药汤。至今,安仁春分节药市买卖草药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熬制草药汤的方法很简单,先将近10种草药洗后晒干,剁成一寸长短备用,熬药时将草药倒进锅内,添水盖住草药为宜,猛火熬8个小时左右,将药汤滗出后再添水熬药渣4个小时,熬好后将两汤倒在一起再熬,放上大块猪脚、猪肉(约五斤),鸡肉(约三斤)20个煮熟的去壳鸡蛋,一斤半黑豆,加上一些中药熟地、枸杞子、当归行装一起文火熬制一天一夜,熬成黑黑的浓汤,肉烂了、豆烂了即可食用,早晚时候喝一大碗,即可当餐,也可当点心,滋味美不可言。如今,安仁草药汤已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许多华人在春分节专程来安仁兑草药,更多的华侨盼望亲人寄草药,春分节后,无数安仁草药带着安仁人民的美好祝愿,通过汽车、火车、飞机飞向祖国各地,飞向世界。安仁草药汤,香飘四海!安仁草药汤,名扬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