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章明清文学备课教案.ppt
明 代 文 学,概 况 一、社会概况 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初 “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带来晚明文坛的污秽浊流。,二、文学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1、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2、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3、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4、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 5、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 “捷且深”。,三、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第一章三 国 演 义,第一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一、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 汉代杂记、史传 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二、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 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四、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关注现实人生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4、描写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 5、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6、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第二节 成书、作者和版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写成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 。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第三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一、三国演义的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三)道德悲剧意识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四节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一、诸葛亮智绝(“智”的代表) (一)诸葛出山 (二)三顾茅庐 (三)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四)赤壁之战 (五)七擒孟获 (六)六出祁山,二、关云长义绝(“义”的化身)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三、曹操奸绝 曹操“奸绝”表现之一:政治上玩弄权术 不追关公而全其志,似有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 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第五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官渡之战在平原是烧粮草;赤壁之战在水上是烧战船;彝陵之战在山林是烧营盘。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第六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 ()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