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

    • 资源ID:37786905       资源大小:1.08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1、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 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 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 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3、合作学习(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基本环节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 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后人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产异性的反应。(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会减弱。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3)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减弱。 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该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 ,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3)在学习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的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正强化(积极强化) :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极强化) :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强化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化与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注:扇贝效应: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 尽快得到奖励;紧接着, 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遍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采取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取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是德育工作“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基础。(3)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呈现性惩罚: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2、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1)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但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 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2)消退的应用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即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故,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3)惩罚的应用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性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 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3、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行为塑造的意义(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基本原理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 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行为塑造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子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2)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环境、个体、行为(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五)常见的课堂强化技术 1、言语强化(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 2、非言语强化(1)面部表情(2)眼神的运用(3)体态语强化(4)服饰语强化 3、替代强化 4、延迟强化 5、局部强化 6、符号强化(代币制)适合用于小学生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等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1、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3、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与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联结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任何知识节后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奇性, 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地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的比较(1)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 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必须由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的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3) 可见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发现的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因此, 前者比后者复杂。同时两者在智力发展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 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但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 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度。 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有效方法, 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注:接受学习=被动学习 2、有意义学习(有意义言语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其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能帮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 以便更好的建立联系。(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 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领会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所学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4)保持阶段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尝试记忆储存(5)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6)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7)操作阶段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 1、无意义学习: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 2、有意义学习:一种涉及学习者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是助产士和催化剂。非指导性教学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境(2)探索问题(3)形成见识(4)计划和抉择(5)整合罗杰斯认为促成学生学习的关键是:(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1、课程目标层面罗杰斯主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应培养“完整的人”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2、课程结构层面: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3、课程内容层面罗杰斯提出适切性原则, 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4、课程实施层面: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并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5、课程评价层面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起辅助的作用,反对一切外部评价。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1、个人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思想)代表:格拉塞斯菲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2、社会建构主义(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情境学习、认知分布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 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4、建构主义教师观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合作者。认为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 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二、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信念等。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内驱力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从需要的作用来看,需要就是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三、学习动机分类三、学习动机分类 1、按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学习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是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发、 定向、维持作用。(二)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1)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 U 型曲线。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主观因素(1)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5)焦虑程度 2、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2)学校教育六、学习动机理论六、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 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六)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六)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 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将无力感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续学习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1)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2)表扬应该是优于常规水平的行为(3)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 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二)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归因训练(1)努力归因(2)现实归因(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岁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注:学习动机的培养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1)正迁移(助长性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2)负迁移(抑制性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3)零迁移:两种学习不发生影响。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1)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2)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先行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 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表现在两个方面: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1)一般迁移(普遍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2)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 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5、根据迁移的程度(1)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任务的操作。(2)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3)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运用。 6、根据迁移的路径(1)低路迁移:是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2)高路迁移:是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1)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2)顺应性迁移: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3)重组性经验: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三、学习迁移理论三、学习迁移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但缺乏科学依据。 2、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 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就越大。武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 并指出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 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 3、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 :由贾德提出,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贾德在 1908年的“水下打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 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与顿悟, 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的。 他们认为学生 “顿悟” 情境中原理、 原则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的经典实验。(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该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2、产生式理论: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认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 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学习准备。 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等人提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 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 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四、迁移与教学四、迁移与教学(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非唯一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定势:指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二)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教材内容还要保持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的统一,才能更好的促进迁移的发生。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1)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2)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点。(4)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子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 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第五节、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二)知识的分类 1、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 :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该知识学习过程是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该知识学习过程是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自动化阶段三阶段构成。包括两种类型:模式识别学习(需概括化和分化两种心理机制)动作步骤学习 (需程序化和程序的合成两个机制来完成) 2、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1)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3、策略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是指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三)知识的表征 1、知识的表征: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2、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 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3、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是某一学习者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而言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划分(1)符号学习(表征学习) :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概念学习以表征学习为前提, 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是意义学习的核心。(3)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2、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3)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学习又非上位学习,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二、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二、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一)知识的获得(包括知识的感知与理解) 1、知识的感知(1)感知与观察(2)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知识直观效果的提高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的内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知识的理解(1)思维过程与知识的理解(2)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3)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二)知识的保持 1、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是:时间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图像记忆为主。(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指人脑中的信息在 1 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 即工作记忆。特点是:时间很短。 (不超过 1 分钟)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短时记忆的储存:复述(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特点是: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长时记忆的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又分为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即信息的双重编码。 (语义编码最为主要)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都会影响长时记忆的编码。 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3、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类别群集)(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过度学习(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三)知识的应用第六节、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及其种类一、学习策略及其种类(一)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特征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两者不同。 2、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注:学习策略特点的其他看法(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最基本的特征)(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二)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次数上强调过渡学习。在复述方法上运用有意记忆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2)精细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特征记忆法译意法、识记连锁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3)组织策略:是将精细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分为:归类策略:组块(相似归类、对比归类、从属归类、递进归类)纲要策略: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系统结构法、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2、元认知策略(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1976 年在认知发展中首次提出元认知概念。(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监控。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实践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注意的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激发内在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4)学业求助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二、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注:有效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1)原有的知识背景(2)自我效能感(3)元认知发展水平(4)练习情境的相似与变化(5)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1、指导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有关的学习策略,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示范四种主要策略: (1)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2)总结总结段落内容(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5、合作学习模式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 而且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第七节、技能的形成一、技能及其种类一、技能及其种类(一)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二)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是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与一般的随意活动(三)技能与习惯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四)技能的种类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分: 1、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动作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是:(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特点是:(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一)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3、操作整合: 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结成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像的过程。 4、操作熟练: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 自动化和完善化。 (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它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 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活动。 )(二)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个人内部条件(1)学习操作技能的动机(2)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3)正常的智力水平(4)良好的人格特征(5)时代那个的生理唤醒水平所谓的生理唤醒包括紧张、焦虑、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