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开发变化.ppt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内容提要】 感知过程是个体产生和成熟的最早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基本感觉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她把3至7岁称为“感觉敏感期”。,颜色:? 形状:? 大小:? 气味:? 重量:?,这是什么?,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的刺激。,感觉和知觉概述,外部感觉,内部感觉,视觉(视网膜),听觉(耳蜗),味觉(味蕾),嗅觉(鼻上部粘膜),触觉(皮肤),运动觉(肌肉、神经),平衡觉(前庭、半规管),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肤),感觉,一、肤觉的发展,1.触觉标志手眼协调 定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巴宾斯基反射 ) 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 2.温觉: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3.痛觉: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新生儿对痛觉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敏感。,(一)触觉、嗅觉和味觉,二、嗅觉、味觉 嗅觉:鼻腔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6个月以后的胎儿能接受嗅觉刺激 味觉: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4个月以后的胎儿能接受味觉刺激,(一)触觉、嗅觉和味觉,三、前庭觉 淋巴液的晃动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四、听觉的发展,定义: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婴幼儿的听觉能力表现在语音听觉和音乐听觉中 20周的胎儿已具备听觉能力,五、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2、视觉集中: 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 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幼儿先认识颜色,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 4岁左右,将基本色与名词联系 5-7岁,儿童正确命名常见颜色,幼儿知觉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概述,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一、形状知觉的发展,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二、深度知觉的发展,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力。,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三、方位知觉的发展,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感知时间的媒介 生理上的变化 生活事件 自然界周期轮回(环境信息) 记时工具,四、时间知觉的发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三)跨通道知觉,定义: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即为跨通道知觉。 早期婴儿就具备良好的组合信息的能力,触觉,视觉,(三)跨通道知觉,自我效能感 定义: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 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