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心理学笔记(45页).doc

    • 资源ID:37819400       资源大小:344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心理学笔记(45页).doc

    -心理学笔记-第 44 页心理学模块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含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二、心理学的体系:1、普通心理学;2、生理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4、发展心理学;5、教育心理学;6、组织管理心理学;7、临床或医学心理学。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含义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发展史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2、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而后又扩充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发展时期(20世纪20-50末)1、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2、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方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3、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1、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开始注重与教育实际相结合;2、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3、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完善时期(20世纪80后)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2、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3、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研究原则客观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原则。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来,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1、包括脑和脊髓2、额叶: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服从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加工顶叶:触、温、动感觉3、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和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变色,望梅止渴。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例如: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先会导致人手舞足蹈,而后逐渐冷静。这是兴奋的集中和抑制的扩散。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负诱导: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正诱导: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例如:专心学习:同时性负诱导;睡觉到醒来:相继正诱导;晚上开夜车学习,隔天没精神:相继性负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流派代表人主要思想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人)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和构造。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诞生:1913年美国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客观研究。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的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第二势力”: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第三势力”:着重人格研究,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需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活动是信息的加工系统。第二章 认知发展和教育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含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机体觉(恶心,呕吐,饥饿)、平衡觉、运动觉。3、感受性和感受阈限:a、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b、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反比关系。c、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的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微弱刺激的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4、感觉的相互作用:正后像:看灯泡,闭眼看到黑暗中的灯泡。(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负后像:看绿色后看白色,有红色出现。(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盲人听觉敏锐)、联觉: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1)选择性:彩色图片更吸引人,霓虹灯广告等。(2)理解性:专业人员看的懂设计图。(3)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4)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一个人走远我们不会觉得她变小。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注意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3、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快乐学习。五、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运用知觉的组。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六、观察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3、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和目的;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4、观察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第二节 记忆一、记忆概述1、含义: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是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分类:(1)按照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不同分:陈述性记忆(日常生活常识)、程序性记忆(运动技巧)。(3)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备用性。二、记忆过程识记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当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识记效果最佳。影响识记的因素:1、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2、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有意义记忆法)遗忘与保持1、最早对其研究的是德国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2、遗忘的原因有:消退说、干扰说(早晨记单词避免前摄抑制干扰)、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3、防止遗忘复习: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和集中复习相结合、方法多样化、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结合、运用多重感官。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回忆和再认做问答题是回忆,做选择题是再认。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创设良好的记忆氛围: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保证课间休息:适当调节教学进度。四、记忆系统:主要编码方式记忆容量1、瞬时记忆图像记忆9202、短时记忆听觉编码7+23、长时记忆意义编码:表象和语义编码无限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概述1、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二、想象概述1、含义: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2、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3、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功能。4、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三、再造想象1、含义: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产生的条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识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四、创造想象1、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其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二、思维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3、品质:(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4、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对比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5、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6、概念形成的标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抽象化、类化、辨别三个阶段)7、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三、创造性及其培养含义:是发散的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1、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2、创造性评定原则: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4、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提供学生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害怕答错问题的心理、鼓励独立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自我设计、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训练。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四、问题解决1、含义: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2、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3、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4、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5、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定势(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与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6、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第五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1、含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集中和指向,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之一。2、特点:集中性和指向性。3、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4、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5、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凡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或活动,尽量赋予无意注意的特点、尽量减少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课堂提问等方式促进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快乐的成长。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士皮亚杰将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第三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概述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认知引发情绪情感中介需要情绪情感的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面部、姿态、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绪可以是单纯的感知觉引起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是对复杂意义的理解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体验程度大,冲动性;情感比较内隐,深沉。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并且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心境: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忧者见之则忧”激情: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惧、绝望等。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二、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情绪和情感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成分不断增加;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一般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反抗情绪与叛逆心理;对异性的情感,产生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四、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将各学科的学习和积极的情感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利用丰富情感的艺术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五、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多角度多侧面;教会学生情绪的调节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养成乐观的心理品质。六、压力状态下下身体的反应:1、警觉反应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2、搏斗阶段: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3、衰竭阶段:精力耗尽,适应能力丧失。七、自我防御机制1、含义: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2、内容:压抑(潜意识遗忘)、否认、退行、幻想、置换(迁怒)、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文饰(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升华。第二节 意志一、意志概述1、含义: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支配的行为一般称为意志行为。2、特征: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为能按设定好的目标去改造世界;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为最重要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二、意志行动的过程(一)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喜欢的二选一);多重趋避冲突(大学生毕业择业);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有好恶的矛盾心理);双避冲突(讨厌的二选一)。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的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1、自觉性:意志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相反品质:盲从。2、果断性: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合理采取决定并执行。相反品质:优柔寡断。3、自制性:善于控制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相反品质:任性和怯弱。4、坚韧性:坚持决定、百折不饶地克服重重困难。相反品质:动摇性。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组织实践活动,创设克服困难的情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第四章 人格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1、含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2、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前四者是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是成长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学生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重视师生交互作用,让学生得到友情;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的动机,给予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三、动机1、含义: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2、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四、兴趣概述1、含义: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一个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分类:根据兴趣的目的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五、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课堂注意灵活多样,内容的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中学课堂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第二节 能力一、能力概述1、含义: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的。2、分类:(1)活动范围大小分: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抽象能力是核心)和特殊能力(音乐能力)(2)创造性程度高低分:模仿能力和再造能力、创造能力。(3)功能不同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4)根据能力发展的程度,可以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二、能力的测验1、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比纳和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广泛之一: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2、智力测验的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最基本要求)。三、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四、学生能力的培养:1、对于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改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简明扼要的上课,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勤于思考和动手。第三节 人格一、人格概述1、含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2、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社会性、功能性。3、影响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因素。二、人格结构(一)性格:1、含义: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3、影响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4、良好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气质:1、含义: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所表现出得稳定的动力特征。特点;稳定性和可塑性、动力性。2、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四种体液,罗马医生盖伦提出四种气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1)多血质(活泼型)反应迅速、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2)胆汁质(兴奋性)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3)粘液质(安静型)稳重、灵活性不足、踏实、死板缺乏生气;(4)抑郁质(抑制型)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弱、孤独、行动缓慢3、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树立正确的观念(气质无好坏之分),正确区分学生的气质类型;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教师自身也要正确认识、努力完善自身的气质类型;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三)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四)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气质受生理影响大先天无好坏稳定性强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性格可以掩饰和改造气质性格受社会影响大后天有优劣可塑性强第五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个性心理发展1、含义: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3、一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存在关键期,劳伦兹提出的);差异性。4、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由若干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5、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四年级(10-11)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2)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3)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客体永久性概念。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长度、体积等守恒。(画路线图)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思维趋于成熟。(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阶段年龄段心理冲突人际交往范围相应获得的品质10-1.5信任与不信任母亲希望信任恐惧不信任21.5-3自主与羞耻怀疑父母亲意志自制自我怀疑33-6主动性与内疚家庭基本成员价值感无价值感46-12勤奋与自卑邻居、学校能力勤奋无能512-18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同龄群体、领导榜样忠诚自信不确定感618-25亲密与孤独朋友、配偶、竞争合作伙伴爱与友谊杂乱泛爱725-65生育与停滞感同事家庭成员关心他人与创新自私自利865以上自我整合与绝望全体人类智慧绝望与无意义感教育意义: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关于最近发展区1、苏联维果斯基引入最近发展区概念,提出良好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2、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3、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问题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补充: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的是初中阶段;儿童对形状形成正确知觉的关键期是4岁,口头语言在2岁。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二、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特征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三、性格类型差异: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外倾型和内倾型。三、认知方式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赫尔曼维特金)、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第六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 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1、实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2、分类:从学习主题来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从学习意识水平来分:(阿瑟雷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按学习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我国心理学家按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二、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产生意义联系;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迁移。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规律:习得、消退、泛化、分化二、桑代克的联接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说的过程;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学习最基本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形成了新完形;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是突然的顿悟。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期望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主动性;发现学习法。四、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以符号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先行组织者”概念: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有意义的学习自由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解释假设。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第三节 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含义: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2、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分类:(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产生的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指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尔贝尔等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两者一般以学习行为为中介。3、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三、耶克斯多德定律:1、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2、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主要理论代表人物理论内容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通过奖励与惩罚,表扬评分竞赛等,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把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个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体状态、外部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塞利格曼产生过程的阶段:获得体验;在体验基础上进行认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

    注意事项

    本文(心理学笔记(45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