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考古学通论笔记(37页).doc

    • 资源ID:37828342       资源大小:505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古学通论笔记(37页).doc

    -考古学通论笔记-第 36 页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分期方法。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中国考古分期。三分法 年代1644960581220-221,-4754000+-B.P12000+-B.P200万年+-B.P宋元明考古隋唐五代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分期 二分法 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石器时代历史时期史前时期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地层关系。(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2)、器物的分型。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1文化区。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2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3文化类型。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3万年以内热释光(TL)陶器、烧土100万年以内含氟量(F)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火成岩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二、 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1063)。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1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 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 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和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2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科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是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也设立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第一节、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 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1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 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2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1)、选择原料。 首先,所选择的石料要有一定的硬度。通过对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旧石器岩石硬度鉴定得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的岩石制作石器,大部分石器的硬度在67度之间。 其次,所选用的石料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韧性。有些岩石虽然硬度较大,但韧性较差或是太脆,用这样的石料制作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刃口易坏,影响寿命。 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燧石、石英(分结晶体的水晶和块体的脉石英两种)、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硅质灰岩、角页岩、砂岩、安山岩、闪长石等。岩石硬度表硬度岩石硬度岩石1滑石6长石2石膏7石英3方解石8黄玉4萤石9刚玉5磷灰石10金刚石(2)打击石片第一次加工。 所用工具:石锤、角锤、石砧旧石器详解图打击石片的方法: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用石锤直接敲击石核产生石片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台面较小,;石片角多在90110度之间;打击点集中,半锥体明显;在质地较好的石片上可清楚地看到同心波纹和辐射线等特征。B.碰砧法:用石核直接碰击石砧产生石片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一般较厚,台面较大,石片角多在100度以上;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浅凸或不清,一般不见锥疤。C.砸击法:把石核放在石砧上用石锤砸击石核而产生石片的方法。典型的砸击石片一般形体较小,常呈近长方形,多无台面,半锥体和同心波纹。由于打击时尾端受到石砧的反作用力,也有类似打击点的痕迹,因此常被称为“两极石片”。间接打击法:A.击钎法:把石核放稳固,然后用一根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压在石核台面边缘,再用石锤打击棍棒的长端,使打击力通过木棍传向石核,从而产生石片。用这种方法剥落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两侧缘接近于平行;石片台面较小,打击点和半锥体均不明显;石片背面常有一条或两条纵向的棱脊,横断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B.压剥法:把石核在地上放平并用双脚夹牢,再把一个尖端装有硬尖的“T”形工具压在石核边缘,用胸部压紧横木,即可剥下细长规整的石片或石叶。(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只修整石器的一面,即加工的痕迹(石片疤)只遗留在石器的一个面上,故也称“一面加工”。 两面加工:加工修整石器的两面,即石器的两面都遗留有加工痕迹。若在石器的一侧边缘上,连续交互向背面和劈裂面打击,使之形成一弯曲状刃口,就叫“交互加工”。B.压制法:是将被加工物握在手上或放在石砧上,然后另一手握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用手腕的力量不断地连续挤压石片的边缘等部位,使之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平远窄长的小石片疤,最后加工成非常规整的石器。3中国旧石器的主要类型旧石器加工工具使用工具石锤石砧刮割器类砍砸器类尖状器类锥(钻)雕刻器球形器细石器(间接打击法)4 人工石制品的鉴别。(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 人工石制品的石质要求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石片上一般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同心波纹、辐射线等体征;有一定的加工方式;石器上的加工修整疤痕有一定规律性;有一定的形状。(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 河流或泥石流推动石块相撞造成的碎片,有时也能产生半锥体,但较散漫而不清;标本上往往有因多次撞击而造成的“遍体鳞伤”,疤痕有新有旧,无规律性,其周身还有明显的流水冲磨的痕迹。 山坡上岩石滚动造成的碎片,岩石的种类单纯,往往同山坡的基岩相同,虽然有时出现“打击点”,但往往无台面。 地壳运动挤压造成的碎片,多没有半锥体和台面,有时碎片的边缘可产生一些挤压、摩擦的疤痕,但无规律性,且碎片表面也常有擦痕。 啮齿类动物啃咬而造成的假石器,岩石往往较软,并留有啮齿类动物门齿的弧形啃痕。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1 遗址和地点。 遗址原地埋藏。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因此,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理解为人类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 地点搬运埋藏。那些由于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离开遗址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散布地或包含点。2 遗址的分类:(1)、洞穴遗址:利用天然洞穴作为长期居所而形成的居住、生活遗址。洞穴应为便于出入、背风向阳并有一定居住空间的水平洞。洞穴周围应有丰富的动植物等生活资源。洞穴应靠近水源,但又可避免水害。(2)、岩棚遗址:岩棚是岩石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风化、侵蚀等)而形成的屋檐状结构。由于可遮日避雨,故往往被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作为居所。由于岩棚的一侧、两侧甚至三面暴露于外透风性强而保暖性差,故并非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一般作为临时性、季节性的居所。岩棚类居址内的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化石及文化遗物较少,且易受各种因素的破坏而保存状况较差。(3)、旷野遗址。人类在露天旷野之地自己动手建造的简易房屋。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第四纪地质、人类发展阶段与旧石器考古分期对比表第四纪划分人类发展阶段划分文化分期距今时间(万年)更新世晚期后段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晚期51.2前段早期智人中期205中期晚期直立人早期10020早期早期直立人初期200100第二节、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 什么是化石。 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1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体本身必须有诸如硬壳、骨骼、牙齿、角、树干等不易遭受氧化腐烂的硬体部分。 生物体死亡后,尸体必须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遭受其他生物的破坏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而消失。 掩埋后尸体必须经过长期(一般须一万年以上)的自然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2石化作用。(1)、填充作用。 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空隙,如骨髓腔、颅腔等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化石保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但物质成分增多,重量增加了。(2)、置换作用。 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被地下水中的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置换,化石保存了原有的形态和细微结构,但成分改变了,如硅化木等。3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 即生物遗体本身(多为硬体部分)经过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如骨化石、牙齿化石等,是最常见的一类化石。(2)、印模化石。 即生物体表面或内面在岩层中印下的痕迹而行的化石,可分为外模(生物体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和内模(生物体内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两种。(3)、遗迹化石。 即生物在其生活活动中遗留下的痕迹而形成的化石,如足迹、爬迹、粪便等形成的化石等。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1 人类起源于古猿类。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人猿相近的理论。 1809,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并第一次试图论证人类起源于猿类。 1859,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进化论作了广泛的论述,总结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的规律,解释了不同物种的起源。 1863,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1871,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解释了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并指出人与现生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旧大陆的某种已灭绝的古猿类。 1876,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回答了古猿怎样变成人的问题: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化石证据:埃及法尤姆渐新世地层发现的古猿化石。 1930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 1924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2 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化石地点发现时间化石材料属种生存年代(万年)开远龙潭19551057牙齿10枚森林古猿中新世19801982牙齿、上颌骨腊玛古猿开远种早中新世14001500禄丰石灰坝1975下颌骨腊玛古猿禄丰种上新世早期19801988头骨、下颌骨、肩胛骨、牙齿禄丰西瓦古猿禄丰古猿同名种晚中新世800元谋竹棚豹子洞菁1986牙齿1枚早期直立人?人猿超科早更新世20019861987牙齿10枚东方人?人猿超科上新世或更早250元谋小河蝴蝶梁子19861987牙齿10枚蝴蝶腊玛古猿,人猿超科上新世300400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1 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距今约300万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真正人类。 从最早的古人类到现代人,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类学家将古人类的发展划分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人类进化与分期表:地质年代距今年龄(万年)人类进化过程人类文化分期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04+-现代人历史时期1-+新石器时代史前时期更新世晚期5+-智人晚期智人晚期旧石器时代20+-早期智人中期中期100+-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早期300或200早期直立人初期第三纪上新世500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中新世2500腊玛古猿埃及猿人类的远祖渐新世4000始新世6000古猴类古新世7000(1)、早期直立人(300100万年)。 早期直立人发现较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60年代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能人”和1972年在肯尼亚卡纳胡东岸库彼富勒发现的“KNMER1470号人”,1965早中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直立人”等,早期直立人刚刚从其动物祖先分离出来,体质特征上仍带有许多猿的性状。如头骨较低平,脑量仅约700毫升左右,下肢股的特征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远不如现代人完善,牙齿较粗大等。总的形态间于现代人和猿类之间。(2)、晚期直立人(10020万年)。晚期直立人化石在亚洲、欧洲的许多地方均有发现。如1907年在德国发现的“海德堡人”,1980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利基直立人”,1891在亚洲印尼发现的“爪哇直立人”,1921在中国发现的“北京直立人”等。晚期直立人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头骨低平且向后倾斜,眶伤圆枕粗硕且左右相连成屋檐状,吻部明显突出,脑量多在8001000毫升之间,牙齿仍较粗大,上、下肢骨的形态和现代人很相似。(3)、早期智人(205万年) 早期智人化石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大地区。早在1856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化石,1908又在法国发现“莫斯特人”,1921在非洲赞比亚发现“布罗啃山人”,1931在印尼发现“昂栋人”,50年代以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大荔人”等。 早期智人脑量有了显著增长,已达到了现代人水平,(13501400毫升),上、下肢骨除稍粗短外,几乎同现代人无区别。(4)、晚期智人(51万年) 晚期智人比早期智人分布更为广泛,不仅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且在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发现。人类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已基本上完成了体质上的进化过程,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亚、非、欧各地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已明显地带有地域性人种的特征,说明现代主要人种已基本形成。2中国主要古代人类化石及其年代表:发展阶段发现地点发现时间化石概况年代(B.P,万年)化石研究者早期直立人重庆巫山龙骨坡1985下颌骨1段、牙齿1枚201204(M)黄万波1985云南元谋上那蚌1965门齿2枚170(M)5060(M)胡承志1973陕西蓝田公王岭1964头盖骨1具、牙齿1枚7580;100;110115(M)吴汝康1965晚期直立人陕西蓝田陈家窝1963下颌骨1具50;65(M)吴汝康1965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19211954头盖骨6具、牙齿2358(A,E,F,U)ZdanskyWeidcnreich吴汝康1927193619401954安徽和县龙潭洞1980头盖骨、牙齿2030(A)1519(U)黄万波等1981湖北郧县学堂梁子1989头骨2具中更新世早期李天元1991南京汤山葫芦洞1993头骨2具30+-(E,U)汤山考古队1994早期智人辽宁营口金牛山1984头骨1具、体骨若干2130(U)吕遵谔吴汝康19851986陕西大荔甜水沟1978头骨1具1823(U)吴新智1981湖北长阳龙洞1956上颌骨残块1722(U)贾兰坡1957山西襄汾丁村1954牙齿3枚、顶骨一块1621(U)吴汝康1958广东韶关马坝1958残头盖骨一块11914(U)吴汝康1959安徽巢县银山1982上颌骨、枕骨残块1620(U)许春华1984山西阳高许家窑1976顶骨、枕骨、牙齿1012(U)贾兰坡1979晚期智人广西柳江通天岩1958头骨1具、体骨若干67(U)吴汝康1959黄河河套地区1922额骨顶骨、下颌骨、股骨35(C)3.75(U)Bouleetal吴汝康黄慰文192819581981四川资阳黄鳝溪1951头骨1具07(C)3.63.9(C)裴文中等1957北京周口店山顶洞1933头骨3具、下颌骨等104(C)1.9(U)Weidcnreich吴新智19391960贵州普定穿洞1982头骨、下颌骨、肢骨080.86(C)吴茂霖1989注:A:氨基酸法;E:电子自旋共振;F:裂变径迹法;M:古地磁法;U:铀系法;C:碳14法。(1)、直立人化石: 巫猿人:1985,在重庆是巫县大庙区龙骨坡发现一块人类下颌骨和一些牙齿化石,地质时代约属早更新世,距今约70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1965,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蓝田直立人:1964,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1具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左右。陈家窝直立人:1963,在陕西省蓝田县泄湖相陈家窝附近发现了1件下颌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19211966,中外学者先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发掘出土大量人类化石。特别是1921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第一具北京猿头盖骨化石,从而确立了北京猿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历年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代表了约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郧县猿人:1989、1990,先后在湖北郧县青典镇学堂梁子发现2具人类头骨化石,地质时代约为中更新世早期。1980,安徽和县龙潭洞,1具人类头盖骨。1993,南京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2具人类头盖骨化石。1970,湖北建始县高平龙骨洞早更新世底层出土了3枚牙齿化石。1973,河南淅川县,13枚人类牙齿化石。1975,湖北郧县杜家沟龙骨洞,4枚人类牙齿化石。1976,湖北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3枚人类牙齿化石。19811982,山东沂源县骑子安山,人类头盖骨及牙齿化石。(2)、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1978,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发现一具保存极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化石代表一

    注意事项

    本文(考古学通论笔记(37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