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处理.ppt
1,第十一章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主讲教师:生科院洪军,2,制药微生物生产菌种如何选育?发酵过程中主要检测的参数有哪些? 发酵工艺过程如何控制?,知识回顾,3,主要内容,抗生素的概述: (1)抗生素的定义 (2)抗生素的命名 (3)抗生素的分类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重点) (1)青霉素的概述 (2)生产菌的生物学特性 (3)发酵工艺过程,4,1 抗生素的定义和命名 (1)抗生素的定义,早期:一般认为来源于微生物,且主要作用于细菌感染。故认为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的,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由于抗生素的这种杀菌能力,我们曾经把这类物质叫做抗菌素。,5,现在: 来源:随着抗生素研究和生产的发展,新的抗生素的来源正在扩大。可以是微生物、植物(如蒜素、常山碱、黄连素、长春花碱、鱼腥草素等) 、动物(如鱼素、红血球素等) 。但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来自微生物的大量发酵法,微生物是抗生素舞台上的主角。 作用对象: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寄生虫、藻类、肿瘤细胞等。因此不能把抗生素仅仅作为抗菌药物。,6,定义:虽然抗生素已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抗生素的多样性,关于抗生素的定义在专家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目前,一个大多数专家所接受的定义是:抗生素是由生物(包括某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化学合成获得的),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质。 狭义的定义是:抗生素是低分子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在很低的浓度下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7,按生物的来源:凡是在动、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可按来源命名。如青霉素、赤霉素、蒜素 按化学结构命名:化学结构性质清楚的,如四环素(含有四并苯的基本母核),氯四环素(金霉素),氧四环素(土霉素)。,其它:纪念意义、产地、俗名如正定霉素、井冈霉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2)抗生素的命名(一般分为三类),8,natural penicillin R =,CH2-CO-,9,-内酰胺 环,苯甲异噁唑青霉素,氨 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苯氧甲基青霉素,10,2 抗生素的发展简史,2.1治疗和发展 我国的发展: 1953年5月1日,建立了第一个生产青霉素的抗生素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 1958年6月3日,最大的抗生素联合企业建成投产(华北制药厂,石家庄),也是青霉素发酵总容积居世界首位。 目前,多为原料药基地。但在半合成及成品药的剂型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11,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恰好契合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12,“后抗生素时代”,如果不再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状态,二十一世纪人类有可能失去抗生素这个有利的治疗武器,重新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所谓“后抗生素时代”。 后抗生素时代是倒退,我们可能回到没有药物可使用的状态,大量的传染性疾病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虽然这是一种悲观的想法,但悲观的很有道理,细菌产生耐药速度比新药物开发的速度快得多,这是一个确实的现象。,13,3 抗生素的分类,可根据生物来源、作用对象、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对抗生素进行分类。 3.1 根据抗生素的生物来源分类 (生物学家) (1)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类(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多烯类(如制霉菌素) 、放线菌素类(如放线菌素D)等。(其中链霉菌属最多,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次之)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菌属和头孢菌属等分别产生一些很重要的抗生素(青霉素、灰黄霉素、头孢菌素)。,14,(3)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等。如多粘菌素。 (4)植物或动物产生的抗生素:从被子植物蒜中制得的蒜素;从动物脏器中制得的鱼素等。 3.2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医生、病理学家) (1)广谱抗生素:如氨卞青霉素既抑制G+,又抑制G- (2)抗G+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3)抗G-的抗生素:如链霉素 (3)抗真菌的抗生素:如制霉菌素 (4)抗病毒的抗生素:如四环类抗生素对立克次氏体及较大病毒有一定作用。 (5)抗癌的抗生素:如阿霉素,15,3.3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化学家) 较复杂,目前已确定结构的抗生素习惯如下分类: (1)-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3)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加霉素 (4)四环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 (5)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 (6)蒽环类抗生素:如阿霉素、柔红霉素 (7)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16,3.4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此种分类的优点:便于进行理论研究,有助于了解抗生素影响病原体新陈代谢的哪些环节,从而找出治疗的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更为合理。 (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 (3)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 (4)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丝裂霉素C。 (5)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如抑制电子转移的抗霉素。,17,18,3.5 根据抗生素的合成途径分类 (1)氨基酸、肽类衍生物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寡肽抗生素。 (2)糖类衍生物抗生素:如链霉素等糖苷类抗生素。 (3)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抗生素:红霉素等丙酸衍生物。,19,生产方法: 1、生物合成法: 传统方法 “工程菌”制造法 细胞融合技术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4 抗生素的生产工艺,20,1、生物合成法: 传统方法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和霉菌产生的。菌种是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般采用深层通风搅拌发酵罐生产。 传统方法目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人们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对抗生素产生菌进行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不仅可以制造出许多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生素,还可改革工艺,使抗生素产量成倍地增长。,21, “工程菌”制造法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麦迪紫红素A,是美国报道的。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分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的“工程菌”,就是把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得的。新的“工程菌” 生产的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对耐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致病菌临床疗效显著。,22,细胞融合技术法 对抗生素产生菌采用细胞融合技术的成果更为突出。橄榄色无孢小单孢菌细胞融合株抗生素产率比原菌株提高140倍。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广泛用于红霉素、链霉素等20多种抗生素的育种工作,可以预见不久将来会有更多的由“工程菌”生产的新型抗生素问世。,23,2、化学合成法 根据某种抗生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生产部分抗生素。 如:氯霉素、磷霉素等。 经过化学合成方法和控制条件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24,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许多细菌逐渐出现了抗药性,已经证实某些抗药性因子位于细菌内的质粒上,质粒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结果抗性菌日益增多,抗生素疗效就越来越低。 为了对付细菌的抗药性,科学家对原有的抗生素进行了“整容手术”,细菌因再无法识别改头换面的抗生素而被抑制或杀死。 现在已能使用克隆了酰化酶基因的“工程菌”(大肠杆菌)高效率的生产半合成抗生素。临床现在使用的贵重特效药物先锋霉素(头孢菌素类)、氨苄青霉素,就是这类半合成抗生素类药物。国外已有几十种这类药物在实验室研制成功。,25,抗生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菌种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前体,发酵阶段,提取阶段,成品包装,5 青霉素概述,26,27,青霉素的理化性质,青霉素本身为一元酸,可与钾、钠、镁、钙、铝和铵等化合成盐类。 易溶于水,游离酸易溶于醇、酮、醚、酯等一般有机溶剂。 游离酸或盐类的水溶液均不稳定,极易失去抗菌效力。 不耐热,一般保存于冰箱中,但青霉素盐的结晶纯品,在干燥条件下可于室温保存数年。 青霉素的抗菌效力与其分子中的-内酰胺环有关。,28,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青霉素主要抑制G+菌,但对某些G-菌,螺旋体及放线菌也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青霉素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症如脑膜炎、化脓炎、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淋病、梅毒和炭疽等。,29,菌种:产黄青霉 生长发育分七个阶段: 期:菌丝生长期,适宜做种子; 期:青霉素分泌期; 期:菌丝体自溶期。,5.1青霉素生产菌的特性,点青霉,30,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分生孢子发芽期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自溶,菌丝生长期,青霉素分泌期,菌丝自溶期,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脂肪包涵体,贮藏物,嗜碱性很强。 第4期:空泡,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5期:大空泡,中性染色大颗粒,脂肪包涵体 消失,青霉素产量最高。 第6期:个别细胞自溶,胞内无颗粒,释放氨, pH上升。 第7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发酵培养下的生长过程及细胞学变化,镜检控制 规定时间取样,显微镜观察7 个时期的 态变化,控制发酵。 1 4 期为菌丝生长期,3 期的菌体适宜 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 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第6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带放补料,工,6.1青霉素生产流程,结晶器,种子罐 1和2,米孢子,预处理罐,过滤器,发酵罐,萃取器,蒸发器,工业盐,提 炼,工,艺,艺,发 冷冻干燥孢子 琼脂斜面 酵 培养基制备,无菌空气,冷至15,6.青霉素发酵工艺过程,(1)、生产孢子制备 斜面种子:砂土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固 体培养基进行培养,最适温度25-26 ,培养6-8天,形 成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形成绿色斜面孢子。 米孢子:移植到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 上,生长7天,25 注意: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 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6.2 青霉素发酵工艺过程,(2)、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 剂等。 空气流量1:3(体积比);充分搅拌300-350rpm; pH自然,温度271, 40h 二级种子罐:繁殖罐,大量繁殖。接种量10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玉米油,消沫剂等。 通气量1:1-1.5;搅拌250-280rpm;pH自然,251。 10-14h 质量:菌丝致密,菌丝粗壮,III期,倍增期6-8h,(3)、生产罐培养工艺 三级罐:生产罐;接种量20 培养基:花生饼粉,葡萄糖,尿素,硝酸铵, 硫代硫酸钠,苯乙酰胺,CaCO3, 玉米油, 硅油. 参数条件: 通气量1:0.8-1.2;150-200r/min; 前60小时:pH6.4-6.6,26; 60小时后: pH6.7, 24。,6.3 发酵培养与过程控制 操作方式:反复分批式发酵 发酵罐: 100m3,装料80m3. 带放: 6-10次,带放量10,间隔24h。 发酵周期:180-220h,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过程控制补料分批操作控制基质浓度 前40小时: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 40小时后: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 氮源和苯乙酸等,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半饥饿状态:延长合成期,提高产量。 碳源占成本12以上,采用糖化液流加,降低成本。 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产量。,a.流加碳源控制 根据残糖、pH、尾气中CO2和O2含量。 残糖0.3-0.6左右,pH开始升高时流加糖。 葡萄糖的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 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 引起自溶。,(1)培养基,b.流加氮源控制 玉米浆: 最好,含有多种氨基酸 及其前体苯乙酸和衍生物。 补加无机氮源: 硫酸铵、氨水、尿素 氨基氮浓度:0.01-0.05%。,c.盐离子控制 无机盐:硫、磷、镁、钾等。 铁对青霉素合成有毒,30-40 ug/ml以下。 罐壁涂环氧树脂保护层。,d.添加青霉素侧链前体 时期:合成阶段 种类: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 苯乙酰甘氨酸 毒性:抑制细胞生长和青霉素合成。 策略:低浓度流加 浓度:苯乙酸0.1%,苯乙酰胺0.05-0.08% 控制:保持供应速率略大于生物合成需要。,(2).温度控制 适宜菌丝生长温度30,分泌青霉素25。 20青霉素破坏少,周期很长。 变温控制,不同阶段不同温度。 生长阶段:较高温度,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 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前期控制26左右,后期降温控制24,(3). pH控制 合成适宜pH6.46.6左右,避免超过7.0 直接加酸或碱:自动控制 流加葡萄糖:恒速;变速,依赖pH变化快慢。 pH下降:补加CaCO3、通氨、尿素或提高通气量 pH上升:补加糖、生理酸性物质(硫酸铵、油脂),(4). 溶氧控制 30饱和度,产率急剧下降; 10,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临界溶氧浓度:30。 通气比:1:0.81.5 。 适宜的搅拌速度:保证气液混合,提高溶氧 调整搅拌转速:各阶段的生长和耗氧量不同。,(5).消沫 天然油脂:玉米油; 化学消沫剂:泡敌。 策略:少量多次。 注意:前期不宜多加入,影响呼吸代谢。,7 青霉素的提炼工艺过程 青霉素不稳定,遇酸、碱、热分解失活 水溶液中不稳定,非极性溶剂中稳定 易溶于有机溶剂,水中溶解度很小 青霉素盐很稳定;降解产物具有致敏性 防止降解,条件温和、快速。,(1)、预处理,青霉素的存在部位:发酵液,浓度较低:1030Kg/m3,含有大量杂质:菌体细胞、核酸、杂蛋白质、细胞壁,多糖等、残留的培养基、色素、盐离子、代谢产物等,目的: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2)、过滤 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 一次滤液:pH6.2-7.2,略浑,棕黄或绿色,蛋 白质含量0. 5-2.0%。 板框式过滤机过滤: 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 啶,0.07%硅藻土为助虑剂。 二次滤液:澄清透明,用于提取(收率90),(3)、溶剂萃取 原理: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 霉素盐易溶于水。 萃取剂: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醋酸戊酯。 除去蛋白质:加0.05-0.1%乳化剂PPB。 萃取:23次。,逆流萃取过程,正相萃取:酸化pH1.8-2.0,滤液:醋酸丁酯,1:0.3,碟片式离心机分离(浓缩1.5-2.1),反 相 萃 取 : pH6.8-7.4 ( 磷 酸 盐 、 碳 酸 盐 缓 冲液)。,把青霉素从丁酯中提取到缓冲液中。,反复萃取23次,达到结晶要求。,萃取条件:10下。萃取罐冷冻盐水冷却。,(4)、脱色 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 过滤,除去活性炭。,(5)、结晶直接结晶 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应:得到结晶钠盐。 加醋酸钾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盐。,(5)、结晶共沸蒸馏结晶 萃取液,再用0.5 M NaOH萃取 pH6.4-6.8下得到钠盐水浓缩液。 加 3-4 倍 体 积 丁 醇 , 16-26 , 真 空 0.67-1.3KPa)下蒸馏。 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晶析出。 结 晶 经 过 洗 涤 、 干 燥 ( 60真空16h ) , 磨粉,装桶,得到青霉素产品。,思考题,(1)青霉素发酵工艺的建立对抗生素工业有何意义?,(2)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3)青霉素发酵过程的控制原理及其关键点是什么?,(4)青霉素提炼工艺中采用了哪些单元操作,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