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学年物理下册-力弹力课件教材.ppt
一、力,弹力,推汽车,举重,拉弹弓,压跳板,一、力是什么,推、拉、 举、压,你能感受力的存在吗?,你能给力写个定义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理解:,1、作用指推、拉、举、压等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一定是两个物体同时存在。 3、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实例分析: a人推汽车: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汽车 b拉弹弓:施力物体是_ ,受力物体是_ c举重:施力物体是_ ,受力物体是_ d压跳板:施力物体是_ ,受力物体是_,人的手,人的手,弹弓,杠铃,跳板,人的脚,物体受力作用后会怎样呢?,发生形变,二、形变和弹力,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什么叫做形变?,什么叫做弹性形变?,(a) (b) (C) 感觉:力!什么叫做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演示:书P45 图8-2 (a)手压气球 (b) 手压弹簧(C)手拉橡皮筋,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_,长,图84使弹簧伸长,压塑料尺的力越大,塑料尺的弯曲程度越_,大,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_,活动8.1、 观察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图83使塑料尺弯曲,根据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制成的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就是其中的一种。,三、力的测量,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呢?,弹簧测力计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活动8.2观察弹簧测力计,最大测量值是,分度值是,5N0.2N,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 符号。,牛顿 牛 N,量程:05 N 分度值:0.2N,量程:02.5 N 分度值:0.05N,量程:010 N 分度值:0.2N,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书P46,1、不能超过量程; 2、观察分度值; 3、位置放好, 调零; 4、受力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视线与刻度盘垂直.,图 87 形状各异的弹簧测力计,图8-8箭能被拉开的弓射出去,图8-9人被弯曲的跳板弹起来,图8-10运动员能被弯曲的撑杆弹向高空,图8-11人能被形变的蹦床弹起来,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弹性势能,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形变、弹性形变及弹力的概念; 3、力的测量原理、测量工具及力的单位; 4、使用弹簧测力计; 1、不能超过量程;2、观察分度值; 3、位置放好, 调零; 4、受力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5、弹性势能。,课堂小结,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要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 B.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C.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D.人站在地面上,压着地面,这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B,2. 在物理实验室常用_测量力的大小,它是利用_的原理制成的.加在它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_。,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量程,课堂练习,B的反例:磁铁与铁钉不接触时,磁铁也能吸引铁钉。,课堂练习,3. 使用弹簧测力计不必要的是: ( ) A.弹簧测力计竖直或水平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 D.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A,4.以下四种器材中,其中利用弹性势能工作 的是: ( ) A.沙发床。 B.弹簧测力计。 C.衣服夹子。 D.机械手表。,D,5、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 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D,7、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在“0”刻度的下方就 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 A、相同 B、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6、发生_的物体所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机械手表里的发条上紧后,具有_能。,弹性形变,弹性势,C,课堂练习,例如,若开始指针指在0.2N上,则测实际力是0.6N时,指针就会指在0.8N上,8、如图所示的弹簧秤,它的量程是_ ,它的分度值是_。 用这个弹簧秤测得小猪向下施加的拉力的示数是 。,05N,0.2N,2.4N,9、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C、使用时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A,课堂练习,作业:P47 3 物理“补充习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