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5页).doc
-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 5 页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刘隽英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体现出的顽强意志,及承诺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和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本单元几篇课文表现并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亲邻间的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选编本课的意图:一、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意味着信念、责任,爱可以产生信心,爱可以产生勇气,爱可以传递爱”;二、学习文章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及对比、罗列等写作手法。二、说教学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前提,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力图让课堂流溢着生命的色彩。三、说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需要层层深入:1、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伟大:他意志坚强、恪守诺言,对儿子的爱充满力量;儿子的伟大:有勇气,有信心,有爱心,有责任心。 2、把儿子的伟大与父亲的伟大有机联系起来:儿子的伟大是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这一内在的情感逻辑,明白:真爱是能产生力量的。3、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四、说学情 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容易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肤浅,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学生可以通过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体验文本,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五、说教法1、以读、创设情境、想象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说学法1、找: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子了不起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2、读: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3、说:让学生“说”,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4、写:让学生“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七: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1、 一个中心,两个板块,精简教学结构本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围绕“了不起”这个中心,分两个板块来进行教学:第一板块,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第二板块,让学生理解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都与一句话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因此,在教学时,应在相应环节中反复吟诵此话,在朗读中感受这句承诺包含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的父爱,感受它的力量。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文字之中,只有通过品味语句,才能令扁平浅显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其内在精神品质才得以由内而外,感染感动读者。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父亲、儿子如何了不起的句子,再对不同句子进行程度不同的品读。如在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中,父亲与周围的人的三次对话及他长时间的挖掘的两个句子,是重点。前者在对比与感悟内心之后感受到父亲面临困境坚定的决心,从而体会到他对儿子深深的爱意;后者通过时间的罗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到父亲挖掘时的劳累艰辛,一位顽强坚毅,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跃然呈现眼前。在处理父亲与周围人的三次对话时,要深入感受到父亲的“救子心切”,老师可一步一步引导:首先让学生说说都有些什么人劝说,再指导读好旁人劝说语气,接着引导学生去发现父亲所说的话有什么共同之处意思都一样。这反复的三句话意味深长,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话,不同的心情,深入走进父亲的内心之后,老师最后引读,在齐读中让父亲一步一步走进学生内心,让感动一步一步聚集。在处理父亲长时间挖掘的句子时,先抓住关键字眼“挖”而想开去,想象父亲挖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动作,体会父亲挖掘的艰难。阅读是个性化的,父亲挖掘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又有不同,或许有的人觉得语调应低沉,有的觉得应急速,有的觉得用高扬不一而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再现父亲挖掘的情形,鼓励学生拥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及表达方式。感悟到此,父亲的形象丰满了,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父亲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原因也就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只因他平日常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通过小结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升华感情。体现儿子了不起的两个语句: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3、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设计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父亲在说重复的三句话中是怎样不同的心情?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能填补课文空白,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4、利用课外资源,辅助体验,升华情感出示课件:汶川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 学生受年龄及经历的限制,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营造深沉的父亲之爱,亲情之爱,让文字,让文中的爱不再只是文字。八、说板书设计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父 了不起 子 挖 等 意志坚定 勇敢、信心 责任 爱心、责任真诚的诺言 爱的奇迹 完全的信赖本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及其了不起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品质责任、坚毅、爱等,板书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了这一点。除了体会人物品质之外,本文还有一个内在的情感逻辑:儿子的了不其中表现出对父亲的完全信赖。是信赖,衍生出了勇气、信心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与爱心。而这种信赖又源自父亲一贯以来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源自父亲那句真诚的诺言。可以说,这一奇迹的创造源自于“爱”:真爱能坚强灵魂,能激发勇气;爱,能衍生爱,这正是这对父与子真正了不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