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docx
-
资源ID:3836429
资源大小:33.45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docx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篇一】【摘要】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模式中,严重地影响儿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理论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对“字”、“词”、“句”“意”的理解,接着进一步教学生简单地划分段落层次,最后理解文章中心大意的话,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体会不到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片段案例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生字、生词,紧接着学生齐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分析课文,师:小蝌蚪为什么认错了妈妈?生:小蝌蚪误把鲤鱼认作妈妈了。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读小蝌蚪误认鲤鱼做妈妈的这一段,然后全班齐读。师:小蝌蚪又为何把乌龟当做了妈妈呢?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段,然后全班齐读。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和上面一样。最后:老师讲解小蝌蚪变为青蛙的生长过程,概括本文的中心大意,复习生字、生词,很轻松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案例二: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教学ppt,结合ppt课件,给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同学们都听得很入神,强烈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紧接着,教师带领同学们复述故事,再现童话形象。在复述故事的故事中,让同学们认读生字、生词,辨析字形、揣摩字的意义。接着,老师让同学们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动物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不知不觉地在表演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大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任务,案例一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从字、词、意出发,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生硬的说教达不到文学审美的效果。相对案例二更为精彩,教师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讲述技巧,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还利用了童话中的“游戏”精神,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满足学生的游戏的天性,让学生和文本更接近,和文本正面交流,令同学们终身难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应当抓住文学作品本身的体裁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儿童诗时,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关键,讲解儿童故事时,需要一定的讲述技巧,把握好语音语调、节奏、表情、动作等是核心。对于童话故事,我们要利用它独有的幻想性和游戏性来进行教学,更多地采用分角色表演。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的话,还需要做到以下二点: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必备基本的文学理论素养教师要想教好儿童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儿童文学这门课,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系统地学习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如果以前讀师范时,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现在应该通过网络或继续教育专门学习这门课程。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儿童文学是独立的文学门类,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和审美特征。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儿童文学发展史和现状研究为指导,广泛阅读各个时期国内和国外优秀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常走访有特色的儿童书店和儿童图书馆。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一种精神活动,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所产生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美的鉴赏力。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原著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感受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原著作者那里挖掘作品的价值。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让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儿童文学批判家的素质。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看到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对学生感兴趣,还要看到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对学生有益处,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正确地评价作品的价值。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弥补儿童文学作品存在的缺陷。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需要阅读优秀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学批判的标准,以此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和指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篇二】【内容提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词语教学中,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词语教学应通过点激想象,感受词语的形象;通过比较碰撞,挖掘词语的内涵;通过突破表面,走近词语的意蕴;通过拓展引领,漫生词语的意趣;通过品味感读,展示词语的音韵。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领略词语的魅力。【关键词】词语感性内涵意蕴音韵一位教育家说过:“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通常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来不及品味,尤其是像祖国这样一些美好而意蕴深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其实,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记得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诚然,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一、想像,词语形象的感性显现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王崧舟校长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中的一幕精彩片断。教学片断1:二泉映月片断(课文中有这样的三句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生:我觉得是坎坷。(教师板书:坎坷)师: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自己走进70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个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学生反馈)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生2: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生3: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以“坎坷”为支点,通过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词语理解,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联想力和深度思维。二、碰撞,词语内涵的感性灵动有的词语用同义去代替(即所谓换词),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会因之而大大削弱。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飞来飞去”。但仅仅通过“换词”来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却又显得肤浅,不够全面、生动,缺乏美感的体现。此时,若辅之以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就能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领会词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不同的词语表现力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三、突破,词语意蕴的感性放射有些词,从词语解释上看是很理性的,这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其实,我们老师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突破这种客观限制,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如:人教版第十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得到感性放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四、拓展,词语意趣的感性漫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今的词语教学方法千姿百态,但教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文本的把握,以及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吸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意象生动,意蕴无限的词汇,这些词汇一经运用便意趣横生,如果以它的意思平实地去表达,那趣味便失去大半。诸如此类词语,容易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教学时,除了教师本身对词语内涵的正确解读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教法,适当拓展词语的外延。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学生课内外知识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展开教学,定然妙趣横生,同时,又夯实了文本教学。教学片断3:苏教版第十二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师: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听你们老师说,你们前不久刚好上了节“感悟三十六计”的综合实践课。请大家拥“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生:我看出了她的“金蝉脱壳”计。“啪的一声村姑倒地死去,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她的真身却化为一缕轻烟逃跑了”。生:我发现了“美人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生:我发现了“连环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差点丢了性命,她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生:他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方式。生:他还用了调虎离山计。师:这里的“虎”是谁?生:孙悟空。生:使用了“激将法”。白骨精把孙悟空激怒,让唐僧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进而把孙悟空赶走。师:大家感悟得真好!请看大屏幕,老师将白骨精施的诡计归纳出来了。变村姑美人计借尸还魂化身逃金蝉脱壳以假乱真变婆子连还计变老儿离间计调虎离山喊救命声东击西说拼命激将法苦肉计师:真是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至。这就叫做生:诡计多端。师:白骨精肯定没有读过三十六计,但是她的计策却暗合了三十六计,为了吃唐僧肉,她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啊,这就是生:诡计多端。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以“诡计多端”为支点,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趣,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拓展了词语的深度思维。五、品读,词语音韵的感性展示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的语言美。我们所说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如何使声、韵、调等方面配合协调的问题。而一首作品中押韵、叠音词和反复三种手法运用,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节奏,让作品带上一种浓郁的音乐感。叠音词的使用是语言音乐美的一大特色。在小学课本中常见的,有“AABB”式的“噼噼啪啪”、“絮絮叨叨”、“风风火火”、“嘻嘻哈哈”、“高高兴兴”、“飘飘荡荡”,有“AA”式的“淡淡”。有“ABB”式的“一群群”、“一颗颗”。据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叠字可以增强循环往复的美感,促进语调的和谐。面对这一宝贵资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汉字的这一精妙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在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教学片断4: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苍绿幽静鸟鸣声声郁郁葱葱泉水清清箭竹茂密流水涓涓师:谁来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一生读词语,教师正音:幽,涓)师:现在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不一会儿,纷纷举手)师:读着某个词语,你脑海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生:(热切地)好。(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师:谢谢鼓励。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你把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师:谁能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先自己准备一下。生(在位置上自言自语)师: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让他把我们带到大熊猫的故乡。生;同学们,我们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苍绿幽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箭竹茂密,泉水清清;鸟鸣声声应和着流水涓涓,咱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堂!(热烈鼓掌)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魅力就这样牢牢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了。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篇三】【内容提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在分析好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要素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关键词】问题意识心理机制提问要素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不敢质疑,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让老师们越来越担心,尤其是三、四年级是学生问题意识刚开始衰退时期,及时采取措施扼止这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2月对三、四年级几个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教、学、环境、学生心理及学习状态等五大方面内容,让学生以不署名方式对20个选择题进行了选答,旨在了解学生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寻求教师教学对策。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等方面,而课堂中教师因为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这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逐渐缺失的原因。同时,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着眼点在教“学”上,在解决问题上,从而导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反而越少。另外当今的中、高考制度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原因,使我们的教学也不知不觉染上了功利的色彩,从而忽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从学生心理现状出发,抓住其兴趣萌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发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促使其创新精神逐渐增强。一、激发兴趣爱问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如果他们愿意提问,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了起来,导致这个同学好长时间不敢举手。这种情况在胆小孩子身上表现尤其明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举手提出问题。其一是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他(她)(如上例)。其二是长期的被动式学习使他(她)已逐渐变得无问题意识;其三,惰性心理作祟,想坐享其成;其四,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藐视权威。如此等等原因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仅从最简单的入手,如质疑课题;质疑字词意思;根据课后题内容质疑等等。他(她)们也从长期的课堂学习中找到规律,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每次教师让其质疑,便自然而然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这还是好的表现,有些甚至懒得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逐渐缺乏观察思考的能力,缺乏个性阅读的能力,缺乏真正质疑的能力,从而根本上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发展。了解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可以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其次对其行为有个正确的引导,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当这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起来时,我们首先肯定该生的提问,肯定这种理解是对的。然后,让学生想想,就这句话,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心如刀绞?”“心如刀绞是一种什么心情?”于是,我让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有说痛苦、无奈、绝望,有说感动、敬佩。这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作者“心如刀绞”。如此质疑、读书、思考、回答,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到保护好孩子那颗稚嫩的、敏感的、好学的心灵时,别急着寻找我们心中的答案。先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快乐,其次再对其进行质疑方向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会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设情境敢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环境,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其中,师生平等交流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克服畏惧心理,大胆提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敢于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但我们学生往往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但我们教师却偏偏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当然,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指导文章写作顺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变式”以及问题的前后联系来消除学生思维中的定向思维。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那么,学生就敢大胆质疑,随时质疑,随处质疑。学生由质疑问难所享受到的成功体验,往往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合理评价。如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我们乐于对每一位学生的质疑能力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质疑能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质疑潜能。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恰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母亲的四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些话若放在平时,意思就很平常,但在这儿却饱含着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母亲有哪些不放心的事情让她这样做、这样叮嘱?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她的话是否多余?母亲的话跟她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当提出了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钻研课文,解决问题。就这样,在教师的相伴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他(她)们往往会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而这种自豪与战胜自我的成功感则又往往能让他(她)们坚定对自我质疑能力的肯定与欣赏。这正是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以及评价给学生身心带来的成功体验。三、授之以渔会问万紫千红总是春会问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信心来源。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只有培养起学生问问题能力,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1.借题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题的质疑是第一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2.初读质疑。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是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时机随时都可以质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难句,课文的内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3.深读质疑。初读课文时的质疑,纵观全文,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解疑中再质疑。4.赏读质疑。教学永远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质疑问难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的中心词语、重点句段、文章的表达特点等方面入手展开质疑,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例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阶段,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上少年闰土一课,一学生问:“鲁迅是富家弟子,有书读,为什么却说他的同伴和他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我们首先自然肯定这位同学善于读书,能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我”的知识仅限于书本知识,这些知识远离生活,而闰土虽然未读过书,却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相比之下,“我”就如井底之蛙了。三十年后,“我”对闰土记忆犹新也缘于此。此外,我们还可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可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中彩那天中,父亲中奖了,本应是高兴的事,为什么父亲却不高兴?当然,我们还可从创设问题情景上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还可对文章的标准、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四、启发诱导真问柳暗花明又一村除了会质疑,我们还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说明文一般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拓展空间特别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展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所以,当学生学完太阳一课之后,结合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诱导学生还想了解、探索哪些知识,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富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1)太阳是怎样诞生的?(2)太阳还可稳定燃烧多长时间?它会熄灭吗?(3)太阳的热量是怎样到达地球的?(4)太阳那么热,为什么会有黑子?(5)为什么太阳黑子与人类健康有关?(6)太阳是什么样的天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7)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8)太阳的温度是怎样测定的?.在学生明确了所要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想探讨的一两个问题,并制定阅读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这一环节尽管主要在课外进行,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是要加强指导,必要时应举办文献查阅、网上检索、做文摘卡等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率,可提供必要的资料。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质疑,与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相结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质疑能力。“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善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