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省教师资格高分预测预测题.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答案】 D2. 【问题】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l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则A基因的频率和Fl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B.30,42C.70,21D.70,42【答案】 D3. 【问题】 蚂蜂遭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A.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B.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C.取食行为和社会行为D.学习行为【答案】 B4. 【问题】 在讲解“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时,教师分析了DNA能作为警方寻找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材料后,提出:问题“DNA的什么特点能让其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 ”这个问题属于()。A.综合提问B.运用提问C.分析提问D.评价提问【答案】 A5. 【问题】 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体现出来的。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答案】 A6. 【问题】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答案】 B7. 【问题】 教师在“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时请家里做水果生意的学生给全班同学讲水果保鲜方法和经验。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A.教师资源B.教材资源C.学生资源D.网络资源【答案】 C8. 【问题】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B.人的舌尖触到舌尖感觉甜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保持正常水平【答案】 B9. 【问题】 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最大区别是()。A.乳酸菌是多细胞个体.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B.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C.乳酸菌没有细胞壁.酵母菌有细胞壁D.乳酸菌只能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生存.酵母菌只能在缺少氧气的环境下生存【答案】 B10. 【问题】 洛克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中。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尔D.普通教育学【答案】 B11. 【问题】 旅客闭眼坐车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以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鼓室和半规管B.前庭和半规管C.前庭和耳蜗D.鼓室和耳蜗【答案】 B12. 【问题】 用甲基绿一吡罗红染色经处理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其细胞核呈()。A.红色B.蓝紫色C.绿色D.蓝色【答案】 C13. 【问题】 在创造性的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法”,以下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A.百家争鸣B.自由辩论C.抢答D.“胡说八道”【答案】 D14. 【问题】 某教师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了5个问题。其中3个问题都提问了班长。该教学行为不符合课程基本理念中的()。A.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B.倡导探究性学习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面向全体学生【答案】 D15. 【问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个体基因频率的改变D.个体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 A16. 【问题】 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霍尔C.利托尔诺D.华生【答案】 C17. 【问题】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 B18. 【问题】 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可使其作用增强C.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都形成效应细胞.并能分泌抗体D.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能识别抗原【答案】 B19. 【问题】 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A.5年B.6年C.9 年D.12 年【答案】 C20. 【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这属于变化技能中的()。A.师生互动变化B.教学媒体变化C.教态变化D.信息传输信道变化【答案】 A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班级规章制度的是( )。A.学生守则B.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C.班级值日生制度D.班级公约【答案】 ABCD2. 【问题】 元认知策略包括( )。A.调节策略B.计划策略C.监视策略D.时间策略【答案】 ABC3. 【问题】 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 )。A.观察B.谈话C.测验D.问卷E.案卷分析【答案】 AB4. 【问题】 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确信E.练习【答案】 BCD5. 【问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 ) 。A.获得B.转化C.猎取D.评价【答案】 ABD6. 【问题】 课外活动的特点有()A.自愿性B.灵活性C.自主性D.多样性E.强迫性【答案】 ABCD7. 【问题】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制约着()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权C.教育评价D.教育目的E.教育内容【答案】 ABD8. 【问题】 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其理论为()A.SPI理论B.本能理论C.内驱力理论D.期望理论E.定位说【答案】 BCD9. 【问题】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联结D.原型整合E.原型内化【答案】 AB10. 【问题】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哪几方面? (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E.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ABCD11. 【问题】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过程即()。A.感知运算水平B.具体运算水平C.前世俗水平D.世俗水平E.后世俗水平【答案】 CD12. 【问题】 个性的结构主要包括( )oA.人格B.个性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自我意识E.个性情感特征【答案】 BCD13. 【问题】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情感C.义务感和责任感D.事业感E.自尊感和羞耻感【答案】 ABCD14. 【问题】 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 )。A.相似性B.原有的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D.智力【答案】 ABCD15. 【问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活动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答案】 ABD16. 【问题】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劳动教育E.法治教育【答案】 ABCD17. 【问题】 学生的学习内容有()。A.知识技能的掌握B.学习策略的掌握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D.道德品质的培养E.健康心理的培养【答案】 ABCD18. 【问题】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E.总结性评价【答案】 AD19. 【问题】 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A.谐音法B.组织策略C.形象联想D.精细加工策略【答案】 AD20. 【问题】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答案】 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材料:张老师带着孩子做“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游戏,很受欢迎。有一天孩子对张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我想和你做得不一样!”张老师说:“好。”老师拍手,她跺脚,老师扮小花猫,她学大老虎。好多小朋友跟老师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不一样的动作。”张老师说:“好。”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做得特别认真。她想到了他们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动作。张老师发现规则改变后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展了。问题:从儿童观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张老师的做法是恰当的,体现了全面发展和育人为本的儿童观。首先,全面发展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材料中张老师对于幼儿要跟老师不一样的做法没有批评而是以儿童为主体,依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活动,体现了老师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与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让童真童趣得到自由伸展的同时,也保护了儿童的创造性。其次,育人为本的儿童观要求教师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材料中当游戏规则改变后,儿童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动作,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儿童智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 材料:2012年9月2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环境与生活杂志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环境监督(小小环境观察员)计划”项目已在全国展开。目前,报名加入并已开展活动的省及直辖市有:北京、广东、云南、湖北、江苏、上海等,数千名学生参与活动。按照项目计划,在3年内,全国有100所中小学校的万名小小环境观察员(Thelitt1egreen-scouts)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农场和超市,去观察体验和了解身边的环境保护状况。这一项目同时被纳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问题:(1)“中国青少年环境监督计划”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发展战略我国制定了哪些政策措施(至少写出五项)来落实这一发展战略(2)保护身边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可以做些什么(至少三个方面)(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答案】(1)可持续发展战。主要政策措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科技的投入,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生产生活的浪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地履行对内对外的职能。(写出其中任意五项措施即可)(2)保护环境,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积极宣传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关闭电器的同时拔掉插头、将灯泡换成节能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积极创新实践,发明节能减排的金点子。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坚决斗争。(写出其中三点即可)(3)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确定调查的内容,参与学生的调查的策划与分析;其次,组织好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教师适当调整、平衡;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调查前教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礼貌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第四,提出反馈要求,指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3. 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老师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听着听着学生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上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着了,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要求: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答案】(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这种做法不符合普通高中音课程标准(实验)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时,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睡梦中醒过来,问下大家睡着的理由,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思考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声色俱厉的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童局面。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7分)(2)结合高中化学某一内容的教学,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开展教学。(6分)【答案】(1)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有如下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含有化学研究方法的历史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化学家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认知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化学家的科学态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化学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中有许多成功是化学家从无数次失败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利用化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化学史创设生动的化学教学情境,给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学习“氯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史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导入新课。展示舍勒在将黑锰矿和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发现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气体的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探究。通过化学史中对氯气的描述,能知道氯气的哪些基本性质根据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让学生做一次科学家,小组合作设计出制备氯气的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教师对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进行优化之后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结合当年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出氯气的性质。5.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XV=K”,并解释说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X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X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变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一侧面颊挤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答案】(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牲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3)在以上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他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小妮和小刚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体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的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