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笔记.doc
绪论一.什么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生理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层面 器官层面 分子层面二、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什么?1. 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变化规律 2. 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调节与适应3. 不同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4. 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时机能变化特点5. 体育运动训练与教学的生理学原理解析,效果评价及科学指导三、运动生理与健身、竞技有何关系?1.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对象不同。2.竞技运动生理学的提出 用于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与运动能力的研究,应用于解决竞技运动特殊问题的应用性学科。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有机体为实现自我更新,与周围环境之间所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的过程。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结构重建与更新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破坏与清除衰老组织 2、稳态与调节 内环境的变化性;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调节就是机体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2、兴奋性 有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刺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能够为机体所感知。 阈刺激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3、反应与适应 生物体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与功能改变,以求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特性。 4、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六、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 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刺激感受器 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应 特点:迅速,精确。2.体液调节 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特殊的反应。 刺激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内分泌腺) 激素 靶器官 反应 大多数激素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发挥作用,而血液是体液最活跃的部分,故将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 指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不依赖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调节特点: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差。七.调节的机制:反馈 正反馈 ; 负反馈 ; 前馈负反馈:sf为正值 正反馈:sf为负值 输出变量比较器控制系统受控系统监测装置 正反馈:不可逆转与不断增强的过程负反馈: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第一章 运动能量代谢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ATP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两个磷酸衍生而来,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ATP是机体能量货币单位C-P:磷酸肌酸 C:肌酸 ATP、C-P、C都是能量载体,一但消耗,重新补充(一)ATP的分解放能,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即: ATP(通过ATP酶转化)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目前肯定的是,这种能量转化的部位就在肌球蛋白横桥于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二) ATP的合成过程: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通过CK转化)C+ATP C-P 磷酸肌酸 C肌酸 Pi磷酸基团 CK磷酸激酶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ATP :糖 O2 脂肪 CO2、H2O 蛋白质 能量(ADP+Pi、ATP、热量) (三)ATP的动态平衡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与蛋白质 消化吸收 储存物质合成各种食物 糖、蛋白质、脂肪 能量物质储存形式:脂肪与糖原(一)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的过程物理性消化:依靠消化管肌肉的收缩化学性消化:依靠各种消化酶的分解2、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过程:依靠扩散、滤过、渗透等 生理过程:依靠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3、胃内消化²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进行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²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是胃液中的盐酸与胃蛋白酶。其中盐酸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能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成更小分子多肽。口腔与食管基本不吸收胃只吸收酒精与少量水分小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吸收盐类与剩余水分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影响 骨骼肌血流增加1、运动 肠胃道血流减少 肠胃运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弱(二)糖代谢.糖的生物学功能供给能量机体50%-70%的能量由糖提供;细胞结构成分;调节脂肪酸代谢;节约蛋白质供能。 多糖:淀粉、糖原(肝糖原、肌糖原)纤维素糖 双糖:乳糖、蔗糖、麦芽糖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葡萄糖代谢概况 糖原 ATP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有氧 H2O+CO2 核糖 葡萄糖 丙酮酸+ NADPH+H+ 无氧 乳酸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 ATP 淀粉、乳酸、氨基酸、甘油糖的分解代谢1)糖酵解2)有氧氧化相同:都产生能量 区别:有氧慢无氧快、产生能量中无氧少有氧多 产物:无氧是乳酸、有氧是水与二氧化碳(三)脂肪代谢1.脂肪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脂肪 中性脂肪 甘油 不饱与(植物油)脂类 类固脂 脂肪酸 类脂 糖脂 饱与 (动物油) 磷 脂甘油三酯代谢概况 酮 体 活化,b-氧化 TAC 脂肪动员 FFA 乙酰CoA 氧化供能甘油三酯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甘油 3-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或糖异 甘油激酶 生途径 乙酰CoA NADPH 软脂酸 ATP 葡萄糖 CO2 3-磷酸甘油(四)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与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2、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肝 尿素 肾 组织蛋白质 尿 血液 氨基酸 氨基 脱氨基 蛋白质 相应的酮酸+氨基 小肠 乙酰辅酶A 肌肉 三磷酸循环 ATP 尿素 酮体氨基酸代谢概况 氨 消化吸收 -酮酸 氧化供能食物蛋白质 脱氨基作用 糖 氨基酸组织蛋白质 分解合成 代谢库 脱羧基作用 代谢转变 体内合成氨基酸 其它含氮化合物 胺类(非必需氨基酸) (嘌呤、嘧啶等)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无氧 2、乳酸能系统 (糖)有氧 3、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蛋白质)1、磷酸原系统² 概念:指ATP与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²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²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2、乳酸能系统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较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主要供能项目:1分钟高功率输出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指糖、脂肪与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释放能量再合成ATP的能量供应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率最低,持续时间最长,需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主要供能项目:中长跑、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1.ATP供能的连续性2.耗能与产能之间、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3.有氧代谢的基础性与无氧供能的暂时性二、能量统一体理论1.概念 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与各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2.表现形式 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现形式 以有氧与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现形式三、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1.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2.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与计划 磷酸原能量系统训练:最大用力5-10秒,间隙不少 于30秒 最大乳酸训练(400米以下):短距离间歇跑 (可达32毫摩尔/L) 乳酸耐受能力训练:短距离重复(强度不宜太大,重复多次, 维持10-15毫摩尔/L ) 有氧训练:无氧阈训练(4毫摩尔/L )、持续训练(2-倍距离) 第二章 肌肉收缩肌肉:骨骼肌(随意肌) 心肌、平滑肌(不随意肌)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1、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 弹性:当外力消失时,肌肉又恢复到原来形状,为肌肉的弹性。 粘滞性: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为肌肉的粘滞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伸展性与弹性增加。肌肉的生理特性(1)兴奋与兴奋性概念 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兴奋细胞:神经、肌肉与腺细胞兴奋性最高,用较小的刺激强度就能表现出某种反应。 动作单位:接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兴奋则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单位同义语。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 一定的刺激强度;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1、阈强度与阈刺激 阈强度: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3)强度与时间曲线强度-时间曲线: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与时间的上述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倒数关系,即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阈强度越低,表明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阈强度越高,则组织兴奋性越低。 时值;时值是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4、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组织兴奋性经历4个时期:紧接兴奋之后,出现一个非常短暂的绝对不应期,历时约0.3ms,兴奋性由原有水平降低到零,无论测试刺激的强度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继而出现历时3ms的相对不应期,表现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来水平,需要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接着为超常,约12ms,兴奋性高于原来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也可引起第二次兴奋;然后出现一个长达70ms的低常期最后兴奋性恢复到原有水平。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内负外正、相对恒定(二)动作电位:接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三)膜的极化:生理学将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在一定条件下如细胞受到刺激,膜的极化状态就可能发生改变。 如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去极化;相反,如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超极化;膜去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则称复极化。3、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 动作电位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可传导性,即细胞膜任何一处兴奋时,它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传播到整个细胞。4.局部兴奋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少量Na内流®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局部兴奋*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神经冲动传至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AP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球蛋白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摆动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一、缩短收缩、拉长收缩与等长收缩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缩 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依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分为: 非等动收缩:在缩短收缩过程中,张力改变,负荷不改变 等动收缩:在缩短收缩过程中,张力=负荷(外力)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后负荷:是肌肉收缩开始之后所遇到的负荷 。 前负荷:是肌肉收缩开始前加上的负荷。(二)张力-速度曲线:让肌肉在不同后负荷条件下进行等张收缩。 (三)长度-速度曲线:肌肉在不同前负荷的作用下收缩。把肌肉张力与长度关系绘成坐标曲线。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即长度与张力关系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决定于初长度。请解释超越器械?初长度:肌肉收缩之前的长度。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一、肌纤维类型(一)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 具有不同酶活性的肌原纤维ATP酶在各种不同pH环境中染色差异,可将骨骼肌纤维划分为型(红肌,慢肌)与型(白肌,快肌),包括:a、b、c。(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根据肌肉收缩与肌肉的氧化酶、磷酸化酶含量,把骨骼肌纤维分为慢缩强氧化型、快缩强氧化酵解型与快缩强酵解型三种类型 产生这三种分型的差异?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与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 FT ST 直径大、肌浆网发达 直径小、线粒体多而大 突触囊泡数量多 毛细血管密度大 大神经元 小神经元 终板面积大 终板面积小2.代谢特征: FT ST 无氧代谢酶活性高 有氧代谢酶活性高 糖原含量多 甘油三酯含量高3.生理特征收缩速度:肌肉中快肌纤维收缩速度较快。 肌肉中慢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收缩力量:肌肉收缩力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 断面积 并受肌纤维类型等因素影 响,快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抗疲劳性:肌肉中快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弱。 肌肉中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的比例差异。(2)骨骼肌纤维功能上的分布现象,不同功能作用差异。(3)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4)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5)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运动员的肌纤维百分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异性。快肌百分比与速度、爆发力素质有关,慢肌百分比与一般耐力与力量耐力有关。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一)运动能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快肌亚型(a与b)在训练影响下可相互转化。 专门性的训练可使慢肌纤维与快肌纤维互相转变,这种转变的中介是快C纤维,即:慢肌纤维 快C纤维 快肌纤维(有局限性)(二)不同训练形式对肌纤维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肌肉功能得以改善: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相应代谢酶的活性发生适应性改变。六、运动时不同肌纤维的动员 低强度活动时,优先使用慢肌纤维,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或负荷的加大,快A与快B纤维依次被募集。当强度或负荷最大时,快A与快B纤维募集的百分比大于慢肌纤维。训练中的价值?第七章 循环系统与运动第一节 心脏生理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全身只有肺静脉含动脉血血液循环肺静脉含动脉血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组织各组织产生二氧化碳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CO2排除 氧气进入二.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即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作用后会产生动作 电位的能力。2.自动节律性: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3.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其中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4.缩性:心肌兴奋后也能产生缩短反应。(二)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与收缩的特性。 窦性心率: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三)传导性1.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四)收缩性 1“全或无”同步收缩 心房与心室内特殊传导系的传导速度快,而心肌细胞间闰盘处的电阻又低,所以兴奋一传到心房或心室,几乎同时遍及整个心房或心室肌细胞,从而引起所有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可达200毫秒(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再发生扩节性兴奋与收缩。 3.期前收缩(早搏)与代偿性间歇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 特点:舒张期时间 收缩期时间(心房:0.10.7;心室:0.30.4) 全心舒张期0.4s 利心肌休息与室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 年龄差异:新生儿的心率可达13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到15-16岁时,已接近成年人水平。 性别差异:女性心率>男性,高3-4次/分。 体质差异:训练良好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较慢。 在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与生理负荷量,并用于运动员的自我监督或医务监督。 (四)心音 第一心音: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与心室肌收缩造成。第一心音的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心音: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主动脉与肺动脉半月瓣关闭造成。第二心音的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五)心电图: 是指将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面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电变化曲线。(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2)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3)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四)心脏泵功能评定 1.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 量。 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145ml,收缩末期容积约75ml,每搏输出量约70ml。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 即:(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100%。 正常成年人,静息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4.心输出量: 左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 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的心输出量约低10% 青年时期的心输出量高于老年。 优秀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L/min。5.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为1.6-1.7平方米,安静与空腹情况下心输出量约为5-6升/分,故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 6.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7.心脏做功量:每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搏功,近似平均动脉压×搏出量(五)心泵功能的调节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 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自身调节(钙离子、横桥、ATP酶、交感神经、儿茶酚胺) 动脉血压(后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 2.心率对心泵血功能的调节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比。故把110180次/min称为最佳心率范围。超过180或低于40时,心输出量下降。第二节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大动脉: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力纤维。主动脉与大动脉可称为弹性贮器血管。 小动脉(阻力血管):内径只有20-30m,对血流阻力很大。毛细血管:口径很细,但因数量多,故总的截面积非常大,因此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的流速十分缓慢。静脉(容量血管):数量较多、口径较大而管壁较薄,故容量大。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升高,动脉压达最高值。正常范围:l00-12O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动脉压达最低值。 正常范围:60-8OmmHg 高血压:(>160/95)低血压:(<90/50) 脉搏压或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力收缩压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动脉血量舒张压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动脉血量舒张压 4.大动脉弹性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脉压 5.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四)动脉脉搏:动脉压的周期性波动,与心率一致。 三、微循环 1.迂回通路: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血液快速回流 3.动静脉短路:体温调节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几乎为0)与 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心缩力射血时心室完全排空心室抽吸 心房与大动脉血液静脉回血量体位改变: a.卧位迅速转为立位下肢静脉容血量增加回心血心量(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回心血量心输量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b.站立位迅速转为卧位回心血量.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的节律运动相当于肌肉泵,运动时突然停止重力性休克。.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即负压增大静脉回血量增多。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一) 心输出量的反应 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与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二) 血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与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三) 血压的改变 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事动力性运动,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肌肉血管舒张,腹腔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不变,故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 如果从事静力性运动,由于心输出量增加幅度小,肌肉收缩压迫血管,腹腔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增大,故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增高更明显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一)运动性心脏肥大 从事不同类型训练的运动员心脏的机能特点各异,一般来说: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心脏全心扩大(离心性肥大)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心脏以左心室心壁增厚为主(向心性肥大)。 窦性心动徐缓:经过长期训练后,心脏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现象。 超负荷运动后,可引起心肌的微细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中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等现象。(二)运动心脏功能改善 收缩力搏出量心率安静时:一般人运动员小大少多快慢亚极量运动时:一般人运动员小大增幅大增幅小增幅大增幅小极量运动时:一般人运动员小大少明显多无差别无差别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可使运动员心脏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在完成同样负荷的情况下,可表现为心率变化比普通人小,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一、肌肉力量的分类 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与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进一步还可以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与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肌肉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与构成特点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与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愈大。 2、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收缩力。3、肌肉初长度 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的初长度有关。4、关节运动角度(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与控制能力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三)其它因素 1、年龄 2、性别 3、激素作用 4、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目前认为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肌肉壮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与肌肉代谢能力增强等多种机制实现的。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一、等长肌力检测:等长肌力是肌肉力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等长肌力的测定通常指的是最大等长肌力,主要包括握力、背力、臂力与腿部力量等。(一)常用的检测手段:握力计、背力计等,也可以采用自动化与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肌肉力量测试系统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与力传感器。(二)优点:方便、省时与不需要昂贵设备,另外其检测结果与通过其它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二、等张肌力检测: 等张肌力是动态肌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等张肌力检测通常包括最大等张肌力、肌耐力与肌肉功率检测三种不同类型。 (一)常用的检测形式:卧推、蹬腿、屈臂与负重蹲起等,通常以能够一次成功完成的最大重量,即1次重复重量来表示。 (二)优点:方便、省时、不需要昂贵设备且测定过程与结果与动态肌肉活动有较好的兼容性。 三、等速肌力检测(一)慢等速测试 慢等速测试是用等速测力字体以30。/s60。/s关节运动角度进行的动态肌肉力量测试,由于在此慢速运动条件下加载于肢体的负荷阻力较大,因此慢等速肌力测试被用于进行最大动态肌力检测与评价。主要检测指标包括: 1.峰力矩:力矩曲线最高点所代表的力矩值 2.屈伸肌力矩比:此值主要反映主动肌与拮抗肌力平衡情况,肌力平衡明显失调时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导致关节、肌肉与韧带损伤。 3.力矩加速能:是指力矩产生开始1/8s内的做功量。 4.峰力矩角度:峰力矩出现时关节所处的角度,即峰力矩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二)快等速测试 快等速测试是以180°/s以上的关节运动角度进行,对运动源也可采用240°/s或300°/s。常被用于检测与评价肌肉耐力等动态肌肉功能。输出功率:快等速测试通常比慢等速测试可更精确地反映肌肉的输出功率。(三)其他等速向心肌力测试 力矩曲线分析:当存在关节病变时,慢等速测试的力矩曲线可发生相应的形态变化,如在运动中发生疼痛,可使力矩曲线出现切迹、波动、低平、不对称;关节活动度受限。(四)等速离心肌力测试 等速离心肌力测试是利用有动力的等速测试仪,使关节运动方向与仪轴运动方向相反,可作肌肉离心收缩功能测试。 *发展最大肌肉、爆发力与肌肉耐力的各种力量训练参数训练参数肌肉耐力爆发力最大肌力练习强度(%1RM)40%60%60%80%80%100%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