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9.2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1)(5页).doc
-
资源ID:38550354
资源大小:200.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二数学教案:9.2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1)(5页).doc
-高二数学教案:9.2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1)-第 5 页【课 题】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公理4,并能应用之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3、理解并掌握空间四边形的概念,了解空间四边形的一些简单性质及有关的证明;【教学重点】等角定理【教学难点】等角定理解决了角在空间中的平移问题,在平移变换下,角的大小不变.它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依据,也是以后研究二面角及与角有关的内容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研究角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平移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的基本性质二、 讲解新课(一)空间的平行直线在初中几何中,我们学过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另外,我们还学过平行线的另一条重要性质: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这条性质同样可以推广到空间。公理4:(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符号语言表示如下:设a、b、c是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两两平行,可以记为abc.(二)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已知:BAC和BAC的边ABAB,ACAC,并且方向相同,求证:BAC=BAC.分析:对于BAC和BAC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形,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作过证明,下面我们证明两个角不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形.证明:在AB、AB、AC、AC上分别截取AD=AD,AE=AE,连DE、DE,连DD、EE、AA.如果空间图形F的所有点都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到F的位置,则就说图形F在空间作了一次平移【注意】这个定理对于平面图形是成立的,对于空间图形也是成立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可以推广到空间图形的例子,尽管我们举了数个,但并不是所有平面图形的性质都可以推广到空间图形中来。例如,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但在空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还可以是异面直线.以后当我们学习了更多的空间图形的性质就会发现,还有许多平面图形的性质不能推广到空间图形。由此可见,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许多新的性质.但又不能滥用类比,若忽视了事物的变异性,就会产生错误的推理,这是在推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般地说,要把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推广到空间图形,必须经过证明,绝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猜测。(三)空间四边形 空间四边形:顺次连结不共面的四点A,B,C,D,所组成的四边形叫做空间四边形ABCD,相对顶点A与C,B与D的连线AC,BD叫做这个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 三、 例题讲解【例1】 已知E,F,G,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的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与C,B与D。因为E,F是ABC的AB,BC的中点,所以EF/AC;同理,HG/AC(公理4)所以EF/H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例2】 已知四边形ABCD是空间四边形,E、H分别是边AB、AD的中点,F、G分别是边CB、CD上的点,且.求证:四边形EFGH有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证明:连结BDE、H分别是AB、AD的中点EH是ABD的中位线EHBD,EH=BD.又在CBD中, FGBD,FG=BD根据公理4,EHFG,又FGEH四边形EFGH的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例3】 如图,P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D、E分别是PAB和PBC的重心.求证:DEAC,DE=AC. 分析:由D、E分别是PAB、PBC的重心,想到连结PD、PE,并延长与AB和BC分别相交,从而构造三角形,充分利用重心性质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连结PD、PE并延长分别交AB、BC于M、ND、E分别是PAB、PBC的重心M、N分别是AB、BC的中点连结MN,则MNAC,且MN=AC在PMN中,DEMN,且DE=MN由、根据公理4得DEAC,且DE=【例4】 如图,已知线段AA、BB、CC相交于O,且.求证:ABCABC.证明:AOBABCABC.四、 课堂练习五、 小结六、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