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10页).doc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第 10 页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和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史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必修一P26)【实验原理】:染色剂: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8%HCl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作用【选材】:无色的细胞,防止颜色干扰(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过程】:制片-水解-冲洗-染色【实验结果】:细胞质呈红色(面积大) ,细胞核呈绿色。实验二 物质鉴定(必修一P19) 还原糖 +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 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蓝色砖红色沉淀) 【原理】:NaOH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利用其氧化性起作用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 原理: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肽键发生络合形成紫色的络合物。高温加热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但不断肽键。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线粒体(细胞均保持活性)(必修一P47)【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注:水绵的叶绿体呈带状),无需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质是流动状态。 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注:洋葱表皮细胞无叶绿体) 用健那绿(染活细胞)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1)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2) 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3) 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有分裂能力,不能用表皮细胞代替)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解离剂: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2) 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3)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实验五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材:淀粉和淀粉酶。鉴定酶活性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婓林试剂(需加热,有影响)不宜选择的材料: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 原因:过氧化氢加热时要分解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以除去乙醇中的水分)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类胡萝卜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石英砂)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2)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3)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4)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无法分离出色素带(5)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其含量最多 (6) 实验异常分析:提取液颜色过浅的原因:1、研磨不充分;2、秤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浓度小;3、未加碳酸钙,色素分子被破坏。分离出的色素带颜色过浅的原因:1、上述三条;2、画滤液细线时未重复划线滤纸条无色素带的原因:1、没有画滤液细线;2、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2) 【含义: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间的细胞质(注不含细胞核,但含细胞器)与细胞壁分离】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注不可选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注:洋葱内表皮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了方便观察,常在外界溶液中滴加红墨水】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无需染色,细胞保持活性】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可用低倍镜) 考点提示: (1)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2)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吸水能力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吸水能力增强;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吸水能力减弱。 (3)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4)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5)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1、原理: 酵母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兼性厌氧性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O2 6H2O6CO2 12H2O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2CO2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必修一P91)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材料: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实验十一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该过程只有有丝分裂。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验十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注意:一般不选取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症等)2、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100% 3、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家系中调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随机抽样调查 实验十三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浸泡法(适用于低浓度):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处理几小时或一天。 沾蘸法(适用于高浓度):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需要空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抽样检测法注意事项: 1、取样前要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2、在计数前要进行适当的稀释。 实验十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实验十六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 样方法; 【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能力较弱的,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昆虫卵、蚜虫等。 【注意事项】:随机取样,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法) 2、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较强,个体较大的动物:例如,兔子,鸟、老鼠等。 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 若标志物易脱落或者被捕获的个体再次被捕的几率降低,则实际种群数量比计算值偏高。【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高中教材实验方法汇总1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渗透作用)吸水涨破法2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色法(颜色反应)3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法 。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通过实验法或观察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4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5 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6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过滤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7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死体染色法。8 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观察叶绿体活体观察法(无需染色)。9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相互对照)和产物检测法。10 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自于H2O 卡尔文追踪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用到密度梯度离心法) DNA半保留复制11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通过好氧细菌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在叶绿体12 模拟实验:物质运输与细胞大小的关系(氢氧化钠扩散进入琼脂块)。 结论:氢氧化钠扩散进入琼脂块的速率相同,但效率不同。用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反应物质运输的效率。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13 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明DNA的复制方法是半保留复制14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1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抽样检测法16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17 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标志重捕法。18 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样方法。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1 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2 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酒精脱色);3 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4 补充动物激素的方法: 口服(饲喂):非蛋白质或肽类激素(也可用注射法)。例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其他(固醇类激素) 注射:蛋白质或肽类激素(不能口服,避免被消化道内的酶分解)。例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其他(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5 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6 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或元素示踪法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斜体字部分为重点)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CDAB科学家研究成果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 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BCDA科学家研究成果1、1895 年 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假说。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D、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BADCFE科学家研究成果1、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A、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2、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B、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3、1857 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C、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4、1875 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D、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5、1926 年美国化学家萨姆纳E、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F、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DAHBCGEF(重点)科学家研究成果1、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A、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B、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3、1785年,瑞士科学家森尼别C、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D、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E、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F、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G、通过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8、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及其合作者H、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必修二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 CAB(重点)科学家研究成果1、1866 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A、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用“类比-推理”思想发现了: 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2、1903 年 美国细胞学家萨顿B、通过果蝇眼色遗传,用“假说-演绎”思想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3、1915 年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C、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思想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准确配对) BCA(重点)科学家研究成果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A、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B、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C、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请准确配对) BAC科学家研究成果1、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A、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2、1957年沃森和克里克B、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3、1961年,尼伦伯格和马太C、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四、生物进化(请准确配对) BA科学家研究成果1、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A、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B、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必修三一、内环境与稳态(请准确配对)BA科学家研究成果1、1857年,法国科学家贝尔纳A、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2、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B、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二、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请准确配对)ACB科学家研究成果1、法国生理学家沃泰默A、研究狗胰液分泌:研究思路正确,但理解错误,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2、英国生理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B、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科学家的结论。3、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C、1902年,他们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请准确配对)BADCE科学家研究成果1、1880年,达尔文A、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2、1910年,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B、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3、1914年,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C、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4、1928年,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D、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E、从人尿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四、种群与生态系统(请准确配对)BA科学家研究成果1、高斯,生态学家A、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2、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B、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