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匠心从何处来——从肖培东老师执教《孔乙己》说起(6页).doc
-
资源ID:38569591
资源大小:118.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学匠心从何处来——从肖培东老师执教《孔乙己》说起(6页).doc
-教学匠心从何处来从肖培东老师执教孔乙己说起-第 6 页今天,偶尔在一个语文教师群里读到了肖培东老师去年发表在七彩语文上的一篇文章,即“店内外”的快活空气<</span>孔乙己>教学花絮。文章是作者自述如何敏锐捕捉课堂上的“意外”状况,进而实现教学创新的案例。反复阅读此文,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教学的匠心问题。匠心,就是教师的教学功底在教学过程中的别出心裁之处的体现。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的匠心究竟来源于哪里呢?“读完孔乙己,关于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你最记得的是什么?”这是上课伊始,培东老师抛给初二学生的一个问题,这节课正式开始了。按照肖老师的最初设计,本节课将从“记”入手,以此为突破口,或者说以此为线索,将小说的人物、主题、细节贯穿起来。且不说后来的意外状况,单从这个最初的设计来看,就禁不住令人击节叹服。一般老师上课,无非就是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小说中各种各样的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再通过其他人物的分析,进入到小说主题的探究中。高明一点的老师,可能会抓住小说叙事学,即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征。而培东老师则从一个不起眼的“记”字入手,其教学智慧可见一斑。可惜,如此精彩的设计在课堂上依然遭遇了“冷场”,作者马上改换了一种问法:“你对孔乙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为直接,但学生的答案依然很零碎。这一点其实值得理解,一个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鲁迅先生高深的作品,阅读感受流于表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计之间总会有“隔阂”,如果教师硬着头皮继续下去,或者生硬地将教学思路转移到自己的初衷上,也无可厚非。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出现了。一位学生在朗读“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时少了一个“外”字,读成了“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缺少敏锐眼光的教师,可能只会从纠正一下孩子的朗读。而高手就是高手,高手的秘诀就在于能够随时用猫头鹰般锐利的目光捕捉任何可能发生的精彩意外。这个意外被培东老师捕捉到了。他在纠正了学生的朗读之后,开始抓住这个“外”字进行分析。按照常理,“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更符合小说的故事情境,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酒店内。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当教师捕捉到这个“意外”后,原先的教学设计迅速调整,教师的驾驭课堂的功力显示出来了。我想,一般的教师在面对这个意外时,无非就是两种表现。一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教学创新的“契机”,而当其他老师捕捉到之后,他们或许会说:“我的课堂没有出现这样的契机,课堂自然就无从实现精彩了。”第二种是教师可能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特别是在公开课这样的场合,稳妥起见,还是将其忽略,继续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这个“意外的精彩”也就擦肩而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并且有勇气、有胆识去捕捉这个“机会”,这也是高手与低手之间的最明显的区别。当教师抓住这个自然而然的机会时,很多问题便接二连三出现,例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成“店内外”?店外究竟存在哪些人?这些人为什么在哪里?这些人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这“店内外”的“外”,会让我们看出怎么样的社会众生图来?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将人物形象与故事主题从侧面“和盘托出”。而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课堂上自然衍生的问题,他们更有探究的兴趣,于是从“快活的空气”到“氛围的悲凉”,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自然更进一层了。培东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进而他说:“在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从“契机”这角度看,这种教学设计的转变,实际上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当然,也是教师的教学匠心的体现。如果我们再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去分析,可能会发现更深层的意思。抓住“外”字进行解读、还原、假设、推理等,这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夫。文本解读,并不是教师“解读后”,将解读成果或巧妙或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解读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师不是唯一的解读者。就拿这个“外”字来说吧,或许培东老师此前并没有对这个字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当在课堂上捕捉到这个契机之后,便与学生展开了有效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既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主动理解文本的过程。随着对话的深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如果再换一种角度看,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理解“外”的过程并不是孤立于整个文本解读之外的,如果没有对文本其他部分的深入解读,例如小说渲染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社会氛围,小说揭示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等,即使敏锐地意识到“外”字值得解读,恐怕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思路、组织语言,将对“外”的解读与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勾连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解读依然是教师教学功底的主要体现。总之,只有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基础上,并且能够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抓住一个点或一条线,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才能够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如果能够捕捉到课堂上不经意的“意外”,以此为突破口,将这种“意外”与整个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结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一定能够大放异彩,惊艳面世!补记:这篇文章发在QQ空间里时,冯继有部长认为肖老师的解读有“过度解读”之嫌。我仔细比对了原文,感觉冯部长说的有道理。原文第一句话便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也就是说,柜台是当街的,柜台就是酒店内外的“分界线”,短衣帮是站在柜台外喝酒的,孔乙己自然也是在柜台之外,即“店外”站着喝酒的,即使是有钱的长衫主顾,也不是在“店内”喝酒,而是在“店面隔壁的房子里”,真正的“店内”的人就是掌柜以及伙计。鲁迅先生所说的“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其实就是指的是在酒店喝酒的人,包括掌柜与伙计。从这个意义上讲,培东老师的解读确实有“过度”之嫌。不知肖老师如何理解?顺道向培东老师与其他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