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可怕的自然灾害》评课稿(3页).doc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可怕的自然灾害评课稿-第 3 页构建生活课堂 展示生命德育 可怕的自然灾害评课稿王善娟老师执教的可怕的自然灾害一课,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之主题天有不测风云第一部分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性、破坏性,形成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活动,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自然灾害,调查发生在家乡的自然灾害及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危害。认识到自然灾害时常可能发生,而且有着突发性和不可抗拒性。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王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形成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可怕的自然灾害展示的内容虽然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容易理解,但是如何将知识巧妙地融进活动中,王老师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王老师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课前收集资料初步感受.课前王老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及自己家的书柜里或者上网,查阅,了解,搜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有利于教学时学生感情体验的投入.二、精心设计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本课设计中,教师将许多活动引入课堂。教师围绕目标,合理设计活动,根据活动,师生开展有效。如,在课一开始让生感受置身于神奇而又美丽的大自然中,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融入活动,活动过程中,王老师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引领者,又是参与者。比如其中一个环节,王老师与学生开展“自然灾害新闻汇报厅”这个环节。每个孩子都倾注在汇报中去了。三、激活生活经验新课标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与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表面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道德体验和道德感受。他们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在生活过程中进行。”王老师在课前对周围自然灾害作了许多调查。从这看出老师自己竭力从学生生活入手,这样做为教学提供了帮助,准确把捏课堂与生活的连接点。四、注重运用多媒体激情策略通过录像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上,王老师有选择地播放了地震,洪灾的录像片段,通过再现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染了学生的情绪,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产生了与情境相应的情感,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意义的活动. 当然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老师的讲课速度过于快,生怕课上不完。导致教师的情感渲染不够到位。教师的情感是连结教材内在情感和激发学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交流,点拨时,要尽力使自己先进入角色,努力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因此,教师无论是导语,过渡句,还是小结句,都应力求有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