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pdf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 1 课时比例的意义编写人:王波使用人:学习内容课本第 40 页,及练习八第1-4 题。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学习重难点重点: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记【独立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根据实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比的意义: 3 : 2 = 32() () () ( )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43:81 4.5 :2.7 10 :6 3、上面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10:6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合作互助学习】1、自学课本第40 页,思考:(1)图中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广场上国旗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教室里国旗的比值: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发现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这两个比的比值()。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等式,即2.4:1.6=( ):40 或2.41.6 = 60( )(2)什么叫做比例?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3) 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举例说明比例的两种写法:_ 提示:比 例 是 由 两个 相 等 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 两 个 比 能不 能 组 成 比例时,关键是看 这 两 个 比是不是相等。如 果 不 能 一眼 看 出 两 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展示引导学习】1、小组内合作探究上面的内容。2、班内交流展示。(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3)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评价提升学习】一、完成第40 页“做一做” 。1. 第 1 题: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2. 第 2 题: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二、课堂检测1、用 1、 2、3、6 可组成多少个比例?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3 :14和 8:6 16:4和 72:18 三、课堂练习完成第 43 页练习八1-3 题。四、总结梳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1)什么叫做比例?(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 ;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比 是 不 是 相等,可以先分别 把 两 个 比化 简 以 后 再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 2 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编写人:王波使用人:学习内容课本第 41 页例 1, 第 41 页做一做。及练习八第5、 6、7 题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独立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是比例?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74和 53 802 和 2005 【合作互助学习】投影第 41 页例 1,学生自学课本第41 页内容。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2.4 : 1.6 = 60 :40 ( 标出内项和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 40 = 两个内项的积是1.6 60 =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2.41.6 = 6040 2.4 40 1.6 60 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3、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展示引导学习】1、班内展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2、完成 41 页做一做。3、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 );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评价提升学习】1、填空。(1) 12:9 比值是() ,13:14的比值是(), 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2)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23 ,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3)根据 1.2 4=0.6 8,可以写成比例( )( ) = ( )( )(4)13 a =14 b ,则 b : a =( ) : (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 0.9 :1.2 和 8: 6 ( 2)15 : 16和 6 : 5 3、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31,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比例。4 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是54,一个内项是83,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比例。5、完成数学书练习八4-7 题本节课我的收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 3 时解比例编写人:王波使用人:学习内容课本第 42 页例 2 和例 3, 第 42 页做一做。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 解比例。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独立自主学习】1、解下列方程34= 1538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6 10 和 915 51 和 62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合作互助学习】学生自学课本第42 内容。(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实际高度或模型高度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如果设模型的高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或( 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与10 相乘的积()两内项 320 与的积。(填等或不等) 。( 3)列式解答:解: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展示引导学习】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合作交流完成例3。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当堂检测】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2、解比例 0.8 :x = 23 : 0.25 x25 = 1.27535 : 712 = 910 : x 6.4x = 2 : 5 3、根据 4 15 = 5 12 填一填。(4)( ) = ( )( )( 5 )( ) = ( )( )( 15)( ) = ( )( )(12)( ) = ( )( )4、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式,然后解比例。(1)8与x的比等于4 与 32 的比。(2)12与y的比值就是0.25 4的比值。本节课我的收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 4 课时比例及比例基本性质综合练习课编写人:王波使用人:练习内容课本第 44 页第 8-15 题练习目标1 熟练掌握比例及其性质的概念。2 掌握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判断方法有三个求比值、化简比、比例基本性质。 3 会利用比例解决基本问题。练习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记【复习巩固】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2、什么叫做解比例?怎样解比例?3、27: ()=4530=() 20=()4、比的后项是1.5 ,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5、判断:83:35与75:65能否组成比例。()【自主学习】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4 页 8、9、10 题,2. 教材第 44 页第 11 题。汽车厂按 1 : 20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表示谁与谁的比是1 : 20?3.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4 页 12 和 13 题。【展示提升练习】1、填空( 1 ) 、 从 事18 的 因 数 里 选 出4 个 数 , 组 成 两 个 比 例 , 分 别 是()和()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内项是()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选择(1) 、根据 6A=7B写成下面三个比例,不正确的是()A、6:7=B:A B、 7:A=6:B C 、A:7=6:B D 、A: B=7:6 (2)甲:乙 = 21:31,那么() 。A、乙是甲的 B、甲是乙的确15 倍C、甲是乙的 D、甲是乙的确6 倍(3)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比是3: 4,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A、 6:8 B、3:4 C、9: 16 D、4: 3 3. 解比例。X:53=20:4154:X =1 : 3.6 25% :X = 54:2 X6 = 68727: X =43:1 83:X20:120 4. 解决问题某手机超市门口放着一个按20:1 的比例制作的手机模型。(1)已知手机模型的高度是160 厘米,手机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2)已知手机的实际长度是10 厘米,制作的手机模型长多少厘米?(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吗?为什么?3 2 1 6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 5 时成正比例的量编写人:王波使用人:学习内容课本第 45 页例 1,第 46 内容及做一做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学习重难点重点: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前置性学习】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3)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小结:我知道像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总价和数量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 。【合作互助学习】1、自学 课本第 45 页例 1。( 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2 )我发现:15.0= 21= 35.1= =0.5 ( )一定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一定。数量 / 支1 2 3 4 5 6 7 8 . 总价 / 元0.5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3)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关系。( 4)正比例关系表示为:数量总价= () (一定)如果用字母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 (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 ) =k ( ) 【展示引导学习】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合作交流完成第46 页根据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 10 , 5.0 )和( 12 , 6.0 )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我还能发现() 。( 3)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7 支铅笔总价是() , 20 元能买()支铅笔。( 4)小明买的铅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 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倍。思考: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评价提升学习】1、判断下面各题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X,那么与成正比例。()()一个加数不变,和与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大米的重量和总价如下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 )表中有 _ 和 _ 两种相关联的量。( 2)比值实际上表示_,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关系式为:_ ( 3)结论:大米的_一定, _和_成正比例。3、完成课本第46 页做一做本节课我的收获:重量 x (千克)1 2 3 4 5 6 . 总价 y (元)9.5 19 28.5 38 47.5 57 . 第 6 时成反比例的量编写人:王波使用人:学习内容课本第 47 页例 1, 第 48 页内容及做一做。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3、提高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渗透函数思想。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独立自主学习】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合作互助学习】1、自学例 1 后完成下面的题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 1)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表格。杯子的底面积/cm2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 cm3020 15 10 5 . 体积/cm3( 2)观察上表,探究大杯子里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规律a、杯子的底面积是10 平方米,水面的高度是30 米;杯子的底面积是15平方米,水的高度是20米;说明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 ,它们是()的量。b、从左往右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从右往左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 。C、水的高度x 杯子的底面积= 水的体积() (填一定或不一定)( 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4)如果用字母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 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 (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x( )= k( ) 【展示引导学习】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讨论: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评价提升学习】1、判断(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2) 王芳做完10 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3) 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2、填空。(1)已知 a 和 b 成正比例。a 1.5 3 7256b 124.5 0.15 (2)已知 a 和 b 成反比例a 0.2 1143210 b 0.25 9 3.2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3、完成课本第48 页做一做。本节课我的收获:第 7 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练习课)编写人:王波使用人:练习内容课本第 49、50、51、52 页练习九习题练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练习重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导学流程小提示及学习笔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复习巩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1.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 2.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 ) 3. 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 ) 4. 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 ) 【展示引导学习】先完成表格,再回答问题。表一:路程 / 千米40 时间 / 时1 2 4 5 8 表二速度 / 每时行多少千米120 时间 / 时3 4 6 9 12 (1)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3)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写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提升练习】一、判断1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2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3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4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名称相同点不同点特征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6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7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8. 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成正比例。()二、选择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三、解比例四、思考。如果 Y=8X , X 和 Y 成()比例,则 XY ()()如果 Y= 8, X 和 Y 成()比例。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九习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