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讲稿.ppt

    • 资源ID:38700437       资源大小:26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讲稿.ppt

    第一页,讲稿共十一页哦第二页,讲稿共十一页哦一、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一、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汉代发明铧式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 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来说,以往农业机械化谈论最多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机械化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深耕深翻、开荒种地,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覆盖减耕节约农业用水;保护性耕作治理沙尘暴等等。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认为是机械化由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折点,是一场机械化耕作技术的革命。第三页,讲稿共十一页哦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与耕作原理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与耕作原理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国外的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由于它有利于保护土壤,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2002年我国农业部为了使广大农民容易理解,按照保护性耕作的内涵和目标,将其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的定义第四页,讲稿共十一页哦2、保护性耕作的耕作原理 保护性耕作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尽量减少耕作,它如何完成耕作疏松土壤基本的任务? 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通道愈多。但一经翻耕,全部破坏。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稳定疏松的耕层。不容易压实、回实。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松、孔隙度增加。 由此可见,保护性耕作的“耕作”与传统耕作截然不同。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外力手段,可以立即疏松土壤。但疏松后的土壤会不断被压实或自然回实,需要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疏松的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不需外力,是缓慢的、自然进行的过程。但疏松的土壤形成后,可自然恢复、保持疏松,不需要再耕作。相反,其间如进行翻耕、旋耕等作业,还将阻碍、甚至破坏土壤疏松的过程。第五页,讲稿共十一页哦三、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三、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四项基本技术内容: 免耕施肥播种; 秸秆残茬管理; 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深松与表土作业。1、免耕播种施肥 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有些还是免耕地,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免耕施肥播种机(图4),有无合适的免耕施肥播种机是能否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关键。该机要有很好的防堵性能、入土性能、大量施肥、深施肥及良好的覆土镇压功能。 2、秸秆残茬管理 收获后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的关键。但是,秸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将严重影响播种质量。因此,需要对秸秆进行粉碎、撒匀等处理。第六页,讲稿共十一页哦3、杂草及病虫害控制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土壤环境变化,一般会导致草虫病害的增加。因而,能否成功的控制草虫病害,往往成为保护性耕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北方旱区由于低温和干旱,总体上杂草和病虫危害不会太严重,但仍然需要实时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杂草用喷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除灭,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预防,发现虫害后喷洒杀虫剂。4、深松与表土作业 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时机具及人畜对地面的压实,还是有机械松土的必要,特别是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破硬底层。在保护性耕作实施初期,土壤的自我疏松能力还不强,深松作业也有必要。根据情况,一般2-3年深松一次,直到土壤具备自我疏松能力,可以不再深松。但有些土壤,可能一直需要定期松动。深松作业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松机有较强的防堵能力。第七页,讲稿共十一页哦四、保护性耕作的效益四、保护性耕作的效益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10余年的系统试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有以下三方面效益:1、社会效益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 抑制沙尘暴;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2、生态效益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 0.05%,速效氮提高,速效钾提高。3、经济效益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增加农民收入2030%。第八页,讲稿共十一页哦五、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理五、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理1)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2)保护性耕作减少蒸发 大量试验表明,秸秆覆盖使地面温度降低、风速减小,无效蒸发减少。1996-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山西临汾试区测定,冬小麦休闲期内传统耕作地蒸发量217.6mm,保护性耕作地蒸发量为197.9mm,减少蒸发损失19.7mm、减少蒸发9%。河北灌溉中心试验站1987-1990年测定,夏玉米生育期间,覆盖麦秸田比不覆盖田平均减少蒸发56mm。美国内布拉斯加试验站测定,生育期内传统耕作蒸发量占降雨量的85%左右,而保护性耕作只占70%左右。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使径流减少、蒸发减少,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为增产创造了条件。以中国农业大学在临汾试区的保护性耕作小麦为例,10年来保护性耕作的休闲期蓄水量高于传统耕作1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高于传统耕作19%,小麦产量增加18%。第九页,讲稿共十一页哦4)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提高保护性耕作把大量秸秆通过覆盖的方式还田,直接增加有机质。减少耕作、特别是取消翻耕,可以间接增加有机质。5)保护性耕作增加蚯蚓数量保护性耕作主要依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穿插疏松土壤,蚯蚓数量多少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标志。6)简化作业、缩短农耗、延长生育期有利于选择高产优质品种、或改革耕作制度,由两年三熟改一年两熟或一年两熟间套作改一年两熟平作。 第十页,讲稿共十一页哦感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观看9/4/2022第十一页,讲稿共十一页哦

    注意事项

    本文(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讲稿.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