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行政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行政是以公法为基础的管理活动,是治国理政、管理公共事务的基本形式。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以系统研究行政体系、行政活动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管理为目标,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尽管行政是与国家和政府一样古老的人类活动,但行政学的诞生却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在行政学的发展史上,行政学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并积极回应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流派,体现了朝气勃发的学术生命力和理论创造力,长期以来为推动政府改革、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做出了显著的理论贡献。行政学自清末引入中国后几经曲折,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科恢复重建后才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在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后,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传统优势科目,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中国政法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法学以外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政法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近30人,更有来自港台的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学科专职教师中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教师中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1人,常务理事1人,理事2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行政管理专业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和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专业领域,在政府改革、人事法律与政策、地方治理与危机管理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在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以“彰显公共关怀,理论联系实践”为宗旨,充分践行“扎根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近年来学科教师承担了大量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立法项目以及政府委托的其他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十余项之多,直接为政府改革和政策立法提供智力支持。行政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一贯坚持人格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党政机关、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旨在打造在公共管理领域中从事理论研究、管理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一)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公共精神,具有高度的公民责任感和务实的科学态度;(二)应熟练掌握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理论思想、方法技能,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对公共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应对;(三)应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能从事专业领域内的创造性理论工作;(四)应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行动观念,自觉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三、研究方向(一)公共行政理论(二)公共政策分析(三)公共管理与政府改革(四)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五)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六)信访学四、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二至四年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所修学分不少于37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所修学分不少于41学分。(一)必修课程(计21分)1、学位公共课:4门,计9学分。2、学位基础课:1门,计3学分。3、学位专业课:3门,计9学分。(二)选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1、专业限选课:1门,计2学分。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门,选修学分不少于4学分。3、任选课:与其他限选/选修课程累计不少于10学分。(三)补修课程(计4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补修2门课程,每门计2学分。(三)其它培养环节(不少于6学分)1、文献阅读与综述:计2学分。硕士研究生第1-4学期内,每学期提交1篇读书报告或本专业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定成绩。2、科研环节:计2学分。硕士研究生第1-4学期,每学年应提交论文1篇,由导师评定成绩。3、课题研究:计2学分。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导师的、学校的或实践部门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自设的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第1-4学期内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导师以此作为考核依据并评定成绩。4、社会实践:计2学分。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为期3-6个月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挂职锻炼、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社会调查、短期出国交流等方式进行。本环节通过提交实践单位鉴定意见、实践总结报告、出国交流总结等方式考核。5、政务模拟(行为实验):计2学分硕士研究生在第1-4学期内成功申报并参与政务模拟或行为实验的相关项目,完成项目要求的实践(实验)环节,提交实践(实验)报告并获得认证。上述5个培养环节由导师考核,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6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见附表。六、培养方式(一)采取硕士生导师负责制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制度。(二)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括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研究主题、阅读计划、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对外交流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的初步设想等。(三)重视课堂教学。侧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强化方法论训练,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五)重视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开设学术讲座、组织读书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六)以论文质量控制为重点,强化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七、质量标准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规定的要求后,要达到以下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一)专业知识。通过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系统阅读本专业的基本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形成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二)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研究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和一定学术创新能力。(三)学术论文写作。选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四)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能够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鼓励学习第二外语。八、考核方式(一)所有学位课必须考试。可采取笔试、口试、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笔试必须有试卷,口试必须有记录。(二)学位课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选修课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否则不记学分。(三)其他培养环节,由导师根据相关要求评定成绩。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一)在课程学分修满之后,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本学科内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研究题目,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二)学位论文应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等过程,并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开题报告应于第二学年初进行,经导师指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未通过者应在二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开题审议。(三)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与剽窃。(四)论文形式上应完全符合学校规定的学术规范,字数应在3万字以上。(五)学位论文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一)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二)学位申请材料齐全,内容详实。(三)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符合法定条件。(四)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十一、参考文献(一)中文书目 l 丛书系列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国外行政学经典译丛,中央党校出版社。3、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上海三联出版社。4、公共管理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5、公共政策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公共政策经典译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公共行政规范理论译丛,中央编译出版社。8、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 经典教材、著作及译著1.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3.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三联书店2005年版。4. (荷)米歇尔S德弗里斯、(韩)金判锡主编,熊缨、耿小平等译:公共行政中的价值观与美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5. (加)亨利明茨伯格著,魏青江译:卓有成效的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 (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李姿姿译:比较公共行政导论:官僚政治视角(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 (美)FJ古德诺著,王元译: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8. (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9.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10. (美)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11. (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著,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后现代公共行政(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2.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13.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 (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5. (美)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 (美)菲勒尔海迪著,刘俊生译:比较公共行政(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7. (美)格罗弗斯塔林著,常健等译:公共部门管理(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 (美)海尔G瑞尼著,王孙禺译: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 (美)杰伊.D.怀特、盖.B.亚当斯:公共行政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 (美)杰伊M沙夫里茨著,刘俊生等译:公共行政导论(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1. (美)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22. (美)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译: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3. (美)理查得W达夫特著,黄洋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24. (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扶松茂、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5. (美)麦克斯怀特著,吴琼译: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6.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7. (美)全钟燮著,孙柏瑛等译: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8. (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9. (美)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0.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1. (瑞典)马茨阿尔维森,(英)休威尔莫特著,戴黍译:理解管理:一种批判性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32. (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3. (英)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4. (英)简莱恩著,赵成根译: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35.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36.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37. 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8. 马建川、翟校义:公共行政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9. 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0. 马骏、张成福、何艳玲主编: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危机与重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41.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2. 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43.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4. 潘小娟,翟校义等:地方治理新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45. 石亚军:阅读政府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46.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7.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8.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49.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50. 吴琼恩:行政学(第5版),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51.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5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52. 颜昌武、马骏编译: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3. 应松年、薛刚凌: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54.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5.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56.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7.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行政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8. 张康之: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59.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60. 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l 研究方法1. (澳)利亚姆帕特唐、艾子著,郑显兰译:质性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3. (美)韦恩C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研究是一门艺术,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4. (英)安东尼韦斯顿著,卿松竹译:论证是一门学问,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5. (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编,景跃进、张小劲、欧阳景根译: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 苏珊维尔奇: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二)英文书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版。2、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组织理论经典(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6、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7、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马克莫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英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9、洛克:政府论两篇(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Carol H. Weiss,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Prentice-Hall, Inc. 1998.12、Laura Langbein, Public Program Evaluation: A Statistical Guide, M. E. Sharpe, Inc. 2006.13、Susan Rose-Ackerman, Corruptio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14. Burns, James MacGregor,et al.,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16th ed. Prentice Hall, 1995.15、Wang Gunwu and Zheng Yongnian, Reform, Legitimacy & Dilemmas: Chinas Politics and Society,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0.16、Patashnik, Eric. Putting Trust in the US budget: Federal Trust Funds and the Politics of Commit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7、Albert C. Hyde. Government Budgeting: Theory, Process, and Politics.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1.18、Khan Aman & W.Bartley Hildreth. Budget Theory in the Public Sector. Westpoint: Quorum Books, 2002.19、Khan Aman.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Westpoint: Quorum Books, 2004.20、John Bartle. Evolving Theories of Public Budgeting. New York: JAI Press, 2001.21、H. George Frederickson, ed., Eth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 E. Sharpe, Inc. 1993.22、Robert B. Denhardt, In The Shadow of Organization, Univ1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1.23、Terry L. Cooper, ed.,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on Ethics, Marcel Dekker, Inc, 1994.24、Peter Madsen, Jay M. Shafritz, ed., Essentials of Government Ethics, The Penguin Group, 1992.25、Adams, Guy & Danny Balfour. Unmasking Administrative Evil. Thousand Oak: Sage Publication, Inc, 1998.(三)学术期刊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10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类 别课程名称课程门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开课学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备 注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2361讲授考试所修公共课学分为9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1182讲授考试基础外语14721-2讲授考试社会科学方法论12362讲授考试学位基础课公共行政专题研究13541讲授考试所修学位课学分为12学分学位专业课地方治理专题研究33542讲授考试公共政策分析专题研究3542讲授考试公共经济学专题研究3543讲授考试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行政法专题研究12361讲授考查所修选修课学分应不少于10学分方向限选课信访法治与政策专题研究(信访学方向)12361讲授考查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专题研究(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方向)12362讲授考查专业选修课公共管理理论前沿2361讲授考查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2361讲授考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2361讲授考查比较公务员制度专题研究2361讲授考查资治通鉴管理案例研讨2361讲授考查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政府公共关系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公共行政经典选读(专业英语)2362讲授考查行政伦理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社会政策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绩效与薪酬管理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监管治理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应急法制专题研究2362讲授考查管理学研究方法(双语)2362讲授考查公共政策量化分析2363讲授考查行政改革专题研究2363讲授考查政府绩效管理(双语)2363讲授考查创新管理与战略(双语)2363讲授考查论文设计2363讲授考查本院及本校其他课程补修课程管理学原理22361讲授考查补修4学分行政学原理2361讲授考查其他培养环节1.文献阅读与综述详见“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21-4考查所修学分不低于6学分2.科研环节同上21-4考查3.课题研究同上21-4考查4.社会实践同上23-4考查5.政务模拟(行为实验)同上21-4考查合计所修学分不少于37学分,含补修课程的学生需完成41学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