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神曲_的神学思想研究.pdf
神曲的神学思想研究 摘要: 但丁的神曲作为“中世纪的史诗” ,无论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 ,分别为罪 (本罪 )与罚、罪 (本罪 ) 与赎和永生与成圣。 从宗教神学和哲学本体论的角度 ,依次对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神学思想进行 较为具体和深入的剖析 ,突出其神学思想的中世纪特色和新时代精神。 关键词: 但丁; 神曲; 神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503; B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7023( 2007) 03- 0023- 06 作者简介: 杨蓉 (1977- ) ,女 ,湖北随州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 收稿日期:2006-11- 07 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是个新旧交替的时 代 ,意大利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丁 ( Dante Alighieri, 1265- 1321),他的代表作神曲在 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神曲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其文学上的成 就固然巨大 ,但是神曲以中世纪神学最严峻、 最神圣的人生观为基石 ,精髓乃在于它的神学 思想。但丁的伟大不只在于他是一位诗人 ,更重 要的是他是一位基督宗教神学家,且是一位具 有人文精神的神学家。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但丁的研究开始注重 神曲的神学思想。 国内学者对但丁作品和思 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然而对神曲的研究 大多仅限于文学领域和某一方面的思想,所以 对神曲神学思想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不够 ,有 的理解甚至有误。 本文尝试从宗教神学和哲学 本体论的角度 ,依次对地狱篇 1、炼狱篇2、 天堂篇 3的神学思想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 剖析。 一、 地狱篇的神学思想 罪与罚 地狱是什么? 在地狱里人被上帝永远地弃 绝 ,再没有丝毫得救的希望 ,只有等待第二次的 死亡 灵魂的死亡。 但丁在地狱门楣上看见 了模糊而阴森的字迹: “由我进入愁苦之城 ,由 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 中。 进来的人们 ,你们必须把一切希望抛 开!” 1 16但丁在地狱篇中用饱满的宗教激情 和博大精深的文学表现力 ,描绘了各类罪人受 到最终惩罚的画面 ,使基督宗教中的罪(本罪 )、 罚的分类、罪与罚的一致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笔 者也将由此进路深入。 (一 )罪 (本罪 )的分类 罪在基督宗教中分为原罪和本罪。 原罪是 指从亚当而来的罪 ,由于他一人犯罪,人从此与 上帝隔绝。所以虽然人与生俱来就有原罪,但是 这种罪的责任并不在于人自身。 本罪则是由于 人自身的过失而犯下的罪 ,这种罪又分为社会 意义上的罪和个人意义上的罪。 社会意义上的 罪在神曲中就是“恶” ,个人意义上的罪主要 是基督宗教中所说的“七宗罪”。 原罪固然是人 的本性,但在神曲中使人最终下地狱的主要 是社会意义上的罪。 但丁用地狱的层次区分了社会意义上的罪 的轻重,给罪恶的灵魂以不同的惩罚。 但丁的地 狱由九个逐渐下降的圆圈组成巨大的漏斗 ,圆 圈越低象征着恶行越重。 在地狱的大门外关着 一些“无声无息的懦夫”和“自私自利的骑墙 23 派” ,他们求死不得,又不可能有幸福。地狱的第 一层是“林勃” ( limbo),里面是未受洗礼的婴儿 和基督宗教产生以前的一些著名的异教徒。 关 于罪的类别和轻重,但丁主要依据亚里斯多德 的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 177。亚里斯多德把罪分 为个人的欲望、暴力、欺诈三种。 但丁将不能节 制个人欲望的罪,如贪图色、食、财和放纵本性 , 这一类的罪比较轻,所以他把他们分别放在第 二、三、四、五层地狱。 对他人、自己或上帝施暴 的人要罪加一等,但最重的罪还是欺诈 ,即用智 力使他人受害。 欺诈的对象一是和自己无关的 人 ,二是相信自己的人。 欺诈破坏了社会安宁、 扰乱了社会秩序。最卑鄙的人是政治上的叛徒。 但丁依次把他们放在更低一层的圆圈中。 这种 罪的分类反映了但丁是以社群利益决定惩罚的 程度。 (二 )罚的分类 在但丁的想象中,罪人们受到的惩罚可以 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惩罚但丁借用了中世纪 酷刑中的各种形式;第二类惩罚肉体上的痛苦 少一些,主要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但丁的自创。 那些借用的折磨形式 ,引起罪人物质和身体的 痛苦 ,因此是按照字面上的意义来解释的。而自 创的惩罚常常造成精神和心理的痛苦 ,按照隐 喻的意义来理解。 第一类惩罚包括拷问和关押的形式。 中世 纪的监狱常常是一些充满恶臭的昏暗的房间 , 里面成群的衣衫褴褛的和裸体的人被铁链子拴 在地面坚硬的石板上。 但丁用这种难闻的气味 和昏暗的灯光为基调来描述整个地狱中的气 氛。 在中世纪,对异教徒的惩罚常常是“当众羞 辱、关押 ”或“用火刑烧死”。但丁书中对异教徒 的刑罚则是让他们在墓中受火烤。 第二类惩罚是但丁自创的 ,主要是对人的 精神上的惩罚。在林勃层中灵魂们“没有其他悲 哀的表现 ,只有叹息声使永恒的空气颤动” ,这 种叹息“并非由于受苦而是由于内心的悲哀发 出来的” 1 22。他们并没有错,只是出生在基督来 临之前 ,没有对基督的信仰 ,所以没有得救的希 望 ,只有永恒的绝望 ,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 中世纪对占卜者的惩罚是用火烧死,而不是像 但丁所描绘的那样“每个人下巴颏和胸膛顶端 之间的部分都令人惊奇地歪扭着,因为他们的 面孔扭转向着脊背,他们由于无法向前看 ,只好 倒着走” 1149。这些占卜者生前善知未来之事,但 现在再也无法看见未来 ,这种精神的打击痛苦 比身体的疼痛更大。 但丁通过运用这两种类型的惩罚,清楚地 说明了地狱的真正可怕。 这些惩罚有两种主要 的区别: 第一,惩罚观念的起因不同;第二,惩罚 的目的不同即惩罚是心理还是身体的痛苦。 地 狱不仅是借来的景像和原创观念的结合 ,也可 以说是但丁的自创和自造 ,而且本质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之旅。 (三 )罪 (本罪 )与罚的一致性 根据圣经 ,人生前所有的罪转入死后的惩 罚,生前幸福,死后受苦 ,或生前受苦,死后有更 多的幸福。这是一种注重未来的取向 ,对现世人 生完全采取否定的态度。 但丁有一个预先假定: 罚是罪必然的结果。 死后的灵魂和他们的尘世生活是一致的 ,惩罚 是罪本身的逻辑发展结果 ,灵魂死后的生活是 尘世生活的继续 ,它们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 是由蓓蕾而盛开的花朵。 在中世纪残酷迫害异教徒、摧毁古代文明 的背景下 ,但丁却给予那些异教徒们以极大的 优待和尊敬 ,把一些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 的灵魂放在地狱之外的高贵城堡中 ,并看见他 们智慧的“火光把周围的一团黑暗战胜了一 半” 123,但丁又说道: “由于看见了他们 ,如今我 内心还感到自豪。” 124但丁给予了人类古代文 明的创造者以恰当的地位 ,也如同一片闪耀的 火光划破了中世纪沉沉的黑夜。 真正的地狱开始于第二层 ,这里是“让情欲 压倒理性的犯邪淫罪者” ,是那些因为爱情而离 开人世的灵魂 (自杀者和被杀者)。 第二层地狱 的狂飙是他们情欲的象征 ,他们由于生前受情 欲驱使,不能自制,死后灵魂就被地狱的狂飙刮 来刮去,永远不得安息。这里一对恋人法郎赛斯 加与保罗向但丁讲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有一 天,我们为了消遣,共同阅读郎斯洛怎样被爱所 俘虏的故事当我们读到那渴望吻到的微笑 的嘴被这样一位情人亲吻时 ,这个永远不会分 离的人就全身颤抖着亲了我的嘴。” 133- 34在中 世纪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的帷幕下 ,但丁肯定 了爱情的美好和高贵,表现了人性真实的欲望 和冲动。 可以看出 ,但丁描述惩罚不是以加强奇异、 24 2007年第 3期 激起害怕为目的,而是作为罪的自然果实。但丁 对死后灵魂状况的描述只是外在的形式,他自 己说 ,神曲的主题是人 ,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 行恶 ,理应受到公正的奖惩。 如果说“当代死亡哲学家之所以反对中世 纪死亡哲学 ,是因为他们虽然赞同重死 ,但却 不能容忍其轻生 、寄全部希望于来世生活的 片面性 ;他们之所以反对近代死亡哲学 ,是因 为虽然赞同后者重生 ,却不能容忍其轻死的 片面性。” 4那么但丁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他那个 时代 ,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 二、炼狱篇的神学思想 罪与赎 炼狱是一个忏悔、重生和皈依的地方。一个 信徒若生前未能完全归向天主,他死后 (虽然已 选择了天主 )也未能立即完全投入天主的怀抱 , 仍需一个“炼净” (purification)的过程,这过程 就是天主教所讲的“炼狱”。 基督徒还需要不断 更新和净化自己,炼狱就是这种过程和境界的 一种表现 ,是为人的罪承受最后的惩罚。 (一 )七宗罪 炼狱篇中 ,但丁从地狱出来后就到达了 炼狱山,“我要歌唱的人的灵魂在那里 ,使自己 得以升天的第二个王国” 21。 地狱里恶人受罚 , 炼狱里向善之人知错而改。但丁感叹道: “啊 ,这 里的各个入口和地狱的那些入口是多么不同 啊! 因为这里是由歌声伴随着进去 ,那下面则是 由剧烈的哭声伴随着进去。 ” 2 139但丁在炼狱门 外还设置了一个地方 ,容纳那些曾被逐出门庭 和临终才知道忏悔的灵魂,他们不得不在大门 外长久的等待。 “只要希望还有一点绿色 ,人就 不会由于他们的诅咒永远失去永恒之爱而不能 复得。” 223但丁认为被教皇开除教籍的人,只要 一息尚存 ,能真心忏悔 ,还是能受到上帝的宽恕 赦免。这表明了但丁对天主教会的行为的不满 ,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炼狱的外围 ,灵魂们纷纷 请求但丁返回地面后把他们的情况告诉家人或 朋友 ,让在世上的纯洁善良的人为他们祈祷 ,以 便他们能早日进入炼狱,涤净自己的罪 ,返回天 堂。 在炼狱中 ,灵魂也积极涤除自己的罪 ,不敢 有丝毫怠慢。和地狱中的罪不同,这里的灵魂须 要消除的是教会规定的七宗罪: 骄傲、忌妒、愤 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 托马斯 阿奎那把 这七宗罪都归结为在“爱”的问题上的失误。 维 吉尔对但丁解说炼狱中罪的分类也是沿用了阿 奎那的这一观点。 “爱”的失误表现在: ( 1)“爱” 的对象错误 ,即爱他人之不利 (骄傲、忌妒、愤 怒); ( 2)“爱”善不足,即怠惰; ( 3)“爱”尘世的物 质享受太过 (贪财、贪食、贪色)。 和地狱中一样 ,炼狱中也是犯重罪者在层 次较低的平台上经受磨练 ,犯轻罪者在层次较 高的平台上经受磨练。 但是不同的是在地狱中 受罪的灵魂是在所处的圈子中作永恒的圆周运 动,不会超出所在的圈子,在炼狱中受罪的灵魂 是一层一层的赎罪 ,这一层的罪炼净后,就可上 升到更高一层去 ,直到炼净自己所有的罪,进入 天堂。 但丁在炼狱中行走时感觉到山剧烈的震 动,一个灵魂告诉他: “每逢某一个幽魂觉得自 己已经变得纯洁 ,可以站起来或者可以动身上 升时,这里的地就震动。 ” 2 273而且维吉尔告诉但 丁: “这座山的情况是这样: 从下面开始攀登时, 一直很艰苦 ,越往上走,就越不觉得劳累。因此, 等到你觉得往上走如同乘船顺流而下一样容易 时,你就到达这条路的终点了。 ” 2 34由于灵魂不 断得到纯洁 ,越往上走越觉得容易,人的赎欲望 和意识也越强烈 ,所有这里的灵魂都自愿的赎 罪,希望能尽早炼净自己。 “七宗罪”的罪人按照不同的方式荡涤自己 的罪行 ,加于悔罪者身上的惩罚常常比地狱中 的还要残酷。如骄傲者“他们身子蜷曲的程度大 小要看他们背着的石头大小;其中,表情看起来 最有耐性的人,似乎哭着说: 我再也背不动 了。 ” 2114;而贪食者“每个幽魂的眼睛都是黑糊 糊的,眍进去 ,面孔惨白 ,身体瘦得皮都露出 骨骼的形状” 2303。但这些痛苦也是有限的,这里 的人最终都会见到上帝。但丁写道: “但是,读者 呀,我不愿你由于听了我所说上帝要求人怎样 还债,就放弃良好的意图。你不要注意受苦的形 式: 要想一想它的结果 ,想一想,在最坏的情况 下,它也不能持续到最后的审判以后。 ” 2113 炼狱里的空气和地狱里完全不同,它是一 种甜蜜的相遇,当但丁和贝雅特丽齐在伊甸园 重新相遇和维吉尔优雅地离去时到达高潮。 地 狱里灵魂之间相互仇恨 ,炼狱中却盛行友爱和 谦卑。 友爱和谦卑是人到达上帝的精神之旅所 25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必须的品质。 (二 )赎罪的方式 基督宗教以救赎论为中心,拯救人的灵魂 , 叫人脱离罪的捆绑,回到基督的怀抱。但是现世 的人们到底如何才能得救,死后的灵魂又如何 得救 ,却是众说纷纭。 当时教会教导说多数人虽然信了耶稣 ,但 是死后未必上天堂,必须先在炼狱里受熬炼。但 是藉着活人为他们做弥撒、祷告和赎罪等 ,教会 可支取“功德库”的剩余功德来减轻其受苦时 间 ,助他上天堂。教会还认为“教皇”对于炼狱有 管辖权与审判权,“教皇”可以特许赦免 ,减轻痛 苦 ,甚至还可宣告罪恶结束 ,脱离炼狱。 这样既 忽略了上帝的恩典,又轻视了对福音的信仰 ,致 使各种虚假的善功 (朝圣、参加十字军、购买圣 徒遗物 )和赎罪盛行 ,并且神化了教会和教士在 拯救灵魂方面的作用。 但丁在炼狱篇中针对 上述观点提出了个体性的救赎理论。 首先是救赎选择的个体性。 救赎来自上帝 的恩典 ,否定教会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 ,人凭 借自己的真心悔改和虔诚信仰 ,就可以获得进 入天堂的机会。守护天使打开神圣之门的锁 ,并 对但丁说: “进来吧 ,但是我警告你们 ,谁往后 看 ,谁就回到门外去。” 2100这就表明是否获得救 赎将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体现出对于自我忏悔 的宽容。 在炼狱山下,但丁碰见了波恩康特 ,他 在临死之时呼求马利亚的名字,由于“一小滴眼 泪” ,而被天使带入炼狱;另一个是曼夫烈得 ,他 也是在临终时向上帝忏悔,说“我的罪行是可怕 的;但是无限的善有那样大的手臂 ,凡投入他的 怀抱的 ,他全都接受” 2 23。这正如此时的天国守 护者使徒彼得所说: “只要人们跪在我脚下 ,我 就宁可犯开门而不要犯锁着门的错误。” 2100这 无疑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要想从现在改悔,只要 有虔诚的信仰 ,从炼狱到天国的门始终都是敞 开的 ,其关键在于自我忏悔者个人愿意的选择 , 而不是教会的宣判。 其次是赎罪方式的个体性。 炼狱中灵魂并 不是等待教皇的赦免,或一味等待教士的祈祷 , 而是勇敢地背负起自己罪孽的重石,靠着对上 帝的信仰和众多天使的帮助,向着天堂奔走 ,将 刻在额上的伤 ,也就是罪孽的标记逐渐清除 ,从 而取得进入天堂的许可。 炼狱门外的许多灵魂 都请求但丁回到人世后让他们纯洁的家人或朋 友为他们作祈祷 ,让他们早日进入炼狱之门。但 丁对祈祷的作用感到困惑: “似乎在你的诗中某 处明确否定祈祷能改变天命;而这些人正是为 此而祈祷: 那么 ,他们的希望莫非痴心妄想 ,还 是你的话我没有理解得很清楚?” 2 56维吉尔认 为纯正的祈祷是有作用的 ,但是这不能改变上 帝的正义,并且理性难以理解。 但是只要个人真 心忏悔和努力修炼 ,就能蜕掉身上的皮,从毛毛 虫变成蝴蝶 ,向着有上帝光芒的国度飞翔。 但丁是一个充满了当代精神的诗人 ,有趣 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但丁到达的是一个人类 群体的家园 ,但他的寻找本身却纯属个人性的。 这种个体生命的光芒正是文艺复兴主要的动力 源泉。 宗教在这以后将从根本上从属于个人的 理解与选择 ,而不是盲信,更不是教会争权夺利 的工具,这也是宗教改革的出发点。 三、 天堂篇的神学思想 永生与成圣 神曲把上帝视为最高价值 ,认为人的终 极目的就在于升入天堂 ,享受永恒的幸福。 炼 狱篇表现了人类追求自身完美的执着精神, 天堂篇则表现了人类理想境界的完美与灵魂 得救的永恒幸福。 灵魂升入天堂后就会获得永生。 而仅仅获 得永生是不够的 ,仅仅脱离罪恶还不足成圣,成 圣才是灵魂自身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成圣应 该是积极的、渐进的,致令才力品格与时俱进。 (一 )幸福的永生 天堂篇尝试着去描述宗教的生活 ,这里 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上帝、神圣的真理和最 终的幸福。 人只有在完全认识上帝后才会有真 正的幸福。哪些人能享受幸福的永生呢? 天堂 篇中 ,但丁设想天堂由“九重天”构成,在这些 天宇中自下而上分别住着行善者、虔诚的教士、 立德者、神学者、宗教殉难者、正直的君主、潜心 修道者、基督徒和众天使。所有的幸福灵魂都穿 着白袍,各就其座,沐浴在上帝的光和爱中。 他 们都已经获得了永生 ,但并不是都已经成圣,还 有一些灵魂具有缺点 ,因此住在较低的天体中。 这些天上的球体不是真正天堂的一部分 ,但丁 和贝雅特丽齐通过它们上升 ,其中有福的灵魂 也只是旅行者。 26 2007年第 3期 真正的天堂是超出了这些星球,超出了时 空。 它是最高天,当他们在“月球天”时 ,贝雅特 丽齐向但丁解释: “在那重神圣的、静止的天里 转动着一个物体,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一切事物 的生命都以它的能力为基础。 下一重有众多的 星星的天把这种能力区分为种种不同的能力 , 分配于它所包含的那众多的星中。 ” 3 11在这个 领域主要的形象是光。上帝是光,朝拜者的目的 就是到达这个光。 一切不死的事物和一切能死 的事物都是上帝在爱中所生的“道”的反光 ,上 帝出于善心 ,把他的光线聚集在九级天使身上 , 如同映射在九面镜子上一般 ,他自身则保持着 永恒的整一性。 天府是但丁突破托勒密的九重天体虚构出 的第十重天。 在天府里,幸福的精灵“在住的时 间也没什么或长或短的岁月” ,而且上帝“自己 不动 ,用爱和意愿使诸天转动” 3170 ,因此对于上 帝只有永恒的现在。 但丁主张人以获救为终极 目的 ,就在于强调人要立足于现在 ,趋向于时间 之外的上帝。 炼狱中的灵魂想通过修炼上升到更高的地 方 ,而天堂中幸福的灵魂却不想上升, 因为“神 的爱的力量满足我们的愿望 ,使得我们只愿享 有我们现有的 ,而不使我们渴望别的” 3 20。灵魂 们只是享受现在的幸福,服从上帝的意志。 “水 星天”的灵魂们在上帝的启示下 ,看到他给他们 的报酬和各自的功德相等,就深切地领会到上 帝的正义而心满意足 ,不会对福分级别高于他 们的灵魂产生忌妒心。 地狱、炼狱中的灵魂是可以看见形体的 ,而 天堂中的灵魂则是“神圣的形象由于喜悦而藏 在自己的光芒之中 ,令我看不见他” 337,有的光 芒竟然胜过太阳。 灵魂的这些光芒将永远存在 下去 ,光芒的亮度相当于爱的热忱。灵魂被包着 的强光对复活后的人的视力不会有损 ,所罗门 说围绕灵魂的光芒是永恒的 ,每个灵魂爱的热 忱与对上帝关照的深度成正比。 在复活后 ,灵魂 将变得更加完美,增加了光照度 ,因此也增加了 快乐和光芒。在最后审判之后,他们期待着比现 在更接近完美。 (二 ) 成圣之路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 ,哲学家必须从 感性世界的“洞穴”里上升到“理智的世界”。 生 活在理智世界中的哲学家,就超越了人世间。在 这样的境界里 ,最高的成就就是与宇宙合一,在 这种和宇宙的融合的同时 ,他也超越了理智。 这种超越人世间 ,与宇宙合一的天地境界, 也正是但丁所追求的,不同的是他以基督宗教 为基础,追求的是同上帝合一 ,享见上帝的荣 光。 整个天堂篇讲述了他穿越层层不同的星 球,逐步成圣 ,功德圆满,直至与上帝合一的过 程。 一切超凡入圣的灵魂都在净火天和上帝相 伴。 当但丁游天国时 ,他们分别出现在九重天中 与自己的功德相适应的天体里,为了使他了解 他们的不同幸福程度以及在世上时所受的天体 星象的影响: 例如“不坚定的灵魂”出现在月天, “为追求世上的荣耀而积极建功立业的灵魂”出 现在水星天 ,等等。 月天、水星天和金星天这三 重天也被称为“低等的天” ,因为受其中的天体 星象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倾向应该被人的意志克 服或者抑制。 在月天中出现的灵魂都是未能坚 守所立的誓约而被谪于这一低等的天的。 但丁还认为上帝的仁慈是无限的,可以使 异教徒和没有信仰的人得救。 但丁不同意教会 以信仰或不信仰上帝来定一个人的罪,未信仰 基督虽有德而不能入天国 ,似乎与神的正义不 相符。 对于异教徒里佩乌斯和图拉真 ,他们一个 生在耶稣之前 ,一个生在其后。 但丁把他们放在 “木星天” ,借以说明天国是通过三超德中的 “爱”和“望”进入的,热烈的爱和强烈的希望战 胜了神的意志,但不是像人战胜他人那样通过 武力,而是由于神的意愿自身愿意被战胜,反过 来,他又以其善心给予人们以恩泽,神的正义多 么深不可测。 那些把基督挂在嘴边而不遵循他 的教导的人是不能进入天国的,而那些不信仰 基督的非基督教徒 ,他们不知道基督并非他们 的过错 ,行为远比那些对基督的教训阳奉阴违 的基督徒好。 在最后审判时 ,他们将成为得救 者。 但丁在这里表现出了基督世界教会的倾向, 表明了基督宗教的普世性 ,这一点是和现代宗 教对话中的救赎论和伦理原则相通的,具有跨 时代的意义。 从神学意义上看 ,天堂具有宗教意义上的 人类救赎功能。 但丁正是通过设置一个永恒的 天府,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与时间的永恒合 一,从而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中的人类。 “合一”正 是救赎的目的 (“救赎”在英语“ atonement”中的 2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意思即为“使事物合而为一” )。但丁并非纯粹为 了神学的需要去建构神学体系 ,而是企图寻找 世俗时间中的人类与上帝的连接点,使人自觉 地回到永恒的怀抱中。 神曲中的但丁终于达 到了最高的境界,一睹上帝之光。 但是 ,他进天 堂并非在来世 ,而是带着浊重的有影之身在现 世 ,这就强调了人类追求道德完善的现实可能 性 ,在这里但丁和柏拉图是相通的。 神曲的神学思想并非空中楼阁 ,而是植 根于中世纪基督宗教神学的沃土,并汲取了希 伯莱和希腊两种古老文化的精义,且融合了但 丁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何处存在诅咒 ,何 处存在希望 ,何处存在永恒的喜乐?重要的不是 但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而是他对这一问题的 追寻。他不是按照当时基督教会的教义 ,而是按 照自己的标准 ,把形形色色的人或打入地狱 ,或 放在炼狱 ,或升入天堂。这就使他的神学思想既 具有中世纪神学的特色 ,又有文艺复兴前夕出 于萌芽中的人文主义新思潮的气息 ,所以,他被 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 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5 。 参考文献: 1(意 )但丁 . 地狱篇 M. 田德望 ,译.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 1997. 2(意 )但丁 . 炼狱篇 M . 田德望 ,译.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 1997. 3(意 )但丁 . 天堂篇 M . 田德望 ,译.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 2001. 4段德 智. 死亡哲学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 版社 , 1991 : 13. 5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M 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 (第一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 2004 : 269. The Theology in the Divine Comedy YANG Rong ( School of Philosophy , Wuhan University, W 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 As the medieval epic, Dante s Divine Comedy has the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the anthropic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ought. Divine Come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ferno, the Purgatory and the Paradise-each of which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a particular theology.The respective theology in the Inferno, the Purgatory and the Paradiseis actual sin and punishment, actual sin and redemption, eternity and sanct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standing upon the point of theology of religion and ontology of philosophy, The author makes a deeper exploration on the theology which embodies the medieval character and renaissance zeitgeist in the Divine Comedy. Key words: Dante; Divine Comedy; theology 28 2007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