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属.ppt
大肠杆菌属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4页肠杆菌科细菌革兰染色肠杆菌科细菌革兰染色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4页抗原结构抗原结构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4页(一)形态与染色: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 菌株有鞭毛、有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4页(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圆形光滑型菌落。生化反应:克氏双糖产酸产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4页(三)抗原构造:有O、K、H三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酸性荚脂多糖抗原。过去K抗原分为L、A、B三种,现分为2组。H抗 原至少有50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4页(1)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A单位B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A2:穿过细胞膜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4页 (2)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对热稳定,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4页1肠道外感染:内源性居多 化脓性感染: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败血症:免疫力低下者大肠杆菌可侵入 血流。新生儿脑膜炎 泌尿道感染:特殊血清型UPEC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4页(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引起婴幼儿(小于5岁)和旅游者腹泻。致病因素;LT或/和ST,定居因子。常见: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4页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 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致病机制: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 严重腹泻。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4页(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coli EIEC)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疾病似菌痢,呈脓血便,有里后重。侵袭结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死亡后释放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 和溃疡,导致腹泻。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24页(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性。血清型为O157:H7 儿童感染量低于100个 夏季多见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24页(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n 婴儿持续性腹泻婴儿持续性腹泻n 致病因子致病因子n 肠集聚耐热毒素(肠集聚耐热毒素(EAST)n 菌毛菌毛n 溶血素溶血素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24页菌株作用部位疾病与症状致病机制ETEC小肠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质粒介导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EIEC大肠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EPEC小肠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质粒介导A/E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EHEC大肠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或Stx-II,中断蛋白质合成;A/E损伤,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EAEC小肠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液体吸收下降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24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