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

    • 资源ID:3877098       资源大小:199.6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

    简论列夫 托尔斯泰 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后期俄国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 众所公认的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 分析和研究这种关系,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 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 ( 一)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 他自 幼父母双亡 , 在笃信宗教的姑妈教养下长大成人, 由于从小 受姑妈的影响, 又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俄罗斯民族之 中, 所以培育了一种宗教仁爱精神, 这对他以后宗教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 而, 宗教中毕竟存在着违背人性和理性的一面, 所以, 托尔斯 泰在少年时代就对它产生了怀疑。 后来, 在上大学期间, 托 尔斯泰又接受了以休漠、伏尔泰等哲学家为代表的 18 世纪 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对宗教的怀疑进一步 加深。 他不相信基督及其教义, 但又不否定上帝, 认为人应 该有信仰, 托尔斯泰披着宗教外衣来反对宗教。从表面上来 看, 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似乎是矛盾的, 但在实质上并不完全 如此。 因为托尔斯泰所信仰的“ 上帝”已不是作为本体意义 上的上帝, 而是作为道德意义上的上帝, 具体来说, 他心中的 “ 上帝”是一种“ 仁爱”精神。 托尔斯泰在阐述他的宗教观时曾经这样说: “ 尽管我深 壳”( 祈神二重),“ 一个圆, 多少年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 它完整。 ”( 被围者) , “ 明天是美丽的, 而又容易把我们欺 骗”( 先导),“ 呵, 钢筋铁骨的神, 我们不过是寄生在你玻璃 窗里的害虫。 ”( 城市的舞) 等等。 诗人把个体之“ 我”与社会 群体“ 我们”融为一体, 抒写“ 我们”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对光 明社会的追求。是站在摧毁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新 的社会制度的立场上。 因而是一个阶级的立场和角度, 表现 出冷峻、坚决、彻底和无情的姿态, 从而抒写出我们在险恶环 境重压下的突围、遭遇和痛苦反抗的心路历程 。重心放在对 社会现实和“ 我们”内心体验的具象描述和抽象反思上。 而 70 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创作, 诗人采用的叙述和抒情 的视角是个体之“我” 。 如问这样写道: “ 我冲现出黑暗, 走上光明的长廊, 而不知长廊的尽头仍 是黑暗; 我曾诅咒黑暗, 歌颂它的一线光, 但现在, 黑暗却受 到光明的礼赞: 心呵, 你可要追求天堂?/ 多少追求者享受 了至高的欢欣, 因为他们播种于黑暗而看不见。 不幸的是: 我们活到了睁开眼睛, 却看见收获的希望竟如此卑贱: 心呵, 你可要唾弃地狱?/ 我曾经为唾弃地狱而赢得光荣, 而今挣 脱天堂却要受到诅咒; 我是否害怕诅咒而不敢求生? 我可要 为天堂的绝望所拘留? 心呵, 你竟要浪迹何方?”诗人之所以 采用这一角度, 是因为诗人所抒写的是光明社会的黑暗现实 中个体之“ 我”痛苦的遭遇和苦闷矛盾的内心体验。 不是站 在摧毁的立场上, 而是站在爱恨交织的情感立场上。 叙述的 重心由社会现实转向个体内心世界, 抒情的比重大大加强。 同时建立起抒情基调格局中的心理现实的具象描述和抽象 反思上。 写出了在权力社会之中个体生命的残酷, 理想的虚 幻, 情感和友谊的脆弱。 而面对“ 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 不上一颗小树”的颠倒的世界( 冥想) 。 诗人在不断地追寻 着情感和友谊的慰藉, 试图去呵护情感、友谊的纯真, 寻找解 脱自己内心苦痛的途径。 诗人深情地唱道: “ 我爱在雪花飘 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 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 这严酷的冬天。 ”( 冬天) 但现实的残酷却使他最终难以逃 脱社会和情感地狱的煎熬, 在冬天寂寞燃烧的生命终于熄灭 了。 但穆旦的诗和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死亡, 穆旦这颗星就 亮在天边, 我想他不会再寂寞孤独吧? 注释: 张同道: 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 海南出版社。 谢冕: 一颗心亮在天边 纪念穆旦 , 见 穆旦诗全集 , 中 国文学出版社, 1996 年 8 月。 (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 : 汉 河; 校对 : 叶子罗哲亚中 65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DOI : 10. 15891/ j. cnki . cn62 - 1093/ c. 1998. 05. 021 信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康德已经给我证明, 我也 完全理解他的看法: 要证明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但我还是寻 找上帝, 指望我能找到 ” 托尔斯泰之所以苦苦寻找他 心中的“ 上帝”, 是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和俄罗斯人民需要 “ 它”。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于对宗教的怀疑, 一度曾认为 基督教及其教义完全是骗人的无稽之谈。 然而, 随着托尔斯 泰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和对宗教的意义、作用的更高 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他对宗教不再予以简单的否定。 他说: “ 我不再怀疑, 而是完全确信, 我所赞成的那种信仰不完全是 真理。要是在过去, 我会说, 一切教义都是虚伪的; 而现在就 不能这样说 在人民的宗教信仰中谬误是和真理混杂在 一起的。 ” 托尔斯泰虽然主张人应该有宗教信仰, 但是, 他的宗教 信仰与基督教及其教义已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宗教信仰的核 心是基于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爱”与“ 善” 。 托尔斯泰这样 来解释他的基督教的认识和理解, 认为抛开基督教的一切教 义来看, 基督教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伦理学( 这里明显表现 出托尔斯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 包 括国家暴力机构, 主张人类的平等和博爱。 所以, 托尔斯泰 对“ 俄罗斯人以基督之爱的名义屠杀自己的兄弟”的行径是 深恶痛绝的 。“ 可是各教堂都在祈求让我们的军队获胜, 信 仰的导师们也承认这种屠杀是一种来源于信仰的事业” 。 正因如此, 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创作中对官办教会采取激烈的 批判态度。 他认为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政权勾结起 来, 迫害真正信仰基督的虔诚教徒, 背离了仁慈、博爱的基督 精神。 反之, 东正教会也将托尔斯泰视为异端邪说的鼓吹者 和危险分子 , 革除了他的教籍, 而不顾及他作为著名作家的 地位和影响。 ( 二) 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是比较复杂的, 他的宗教思想的来源 是多重的, 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 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 观的影响, 也吸收了印度教和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 从这里 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宗教宽容思想, 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真 正的宗教信仰者。 他在其进行人性探索和道德完善的忏悔 录中这样说: “ 在精确的思辨科学领域内只要哲学家们 不忽略实质性的问题, 答案总是相同的, 那就是苏格拉底、叔 本华、所罗门、佛所给的答案。 ” 因此,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 的言论借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思想认识。 例如, 苏格拉底曾 说: “ 我们接近真理的程度仅仅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 摆脱生命。 ”“ 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 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 幸福, 我们应当心向往之。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 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 “ 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 是罪恶, 转化为空无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而所罗门说: “ 世上的一切, 无论智、愚、贫、富、苦、乐全是虚空和无用之物。 人一死, 一 切便都不存在了。 ”佛也说: “ 意识到痛苦、衰老、死亡不可避 免, 就无法生活下去, 要使自己超脱尘世、舍弃任何生存的可 能性。 ” 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 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地 影响着托尔斯泰, 使他陷入悲观的境地, 得出死比生好, 摆脱 生命的结论, 形成了悲观、厌世的人生观, 从而对他的创作也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写于 1859 年的中篇小说三 死和幸福之家抽象地探索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等问题 , 在 当时就受到评论界进步人士的批评。 而在安娜卡列妮娜 中, 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列文, 当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的 理想破灭后, 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 企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求得彻底的解脱和灵魂的宁静。 从中 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悲观主义哲学对托尔斯泰的影响。 悲观主义哲学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的消极作用我 们应该加以充分正视。 但是,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影响及其 结果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托尔斯 泰通过认真的精神探索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找到了他理 想中的“ 上帝” 仁爱。 他说: “ 任何一个人都是按照上帝 的旨意来到世界上。 上帝创造了人, 使他既可以毁灭自己的 灵魂, 也可以挽救自己的灵魂。 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挽救自 己的灵魂。 ” 托尔斯泰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悲观厌世 的思想情绪, 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 于是, 作为作者影子 的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列文, 最终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 皈 依“ 上帝” , 接受了“ 爱人如己”的思想。 ( 三) 忏悔意识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基督教教义 宣扬人类的“原罪” , 认为人一来到世上就应不断地忏悔、苦 修, 祈祷和赞美上帝, 以求赎免罪恶, 来世进入天堂, 成为永 久幸福的灵魂。 忏悔就是通过向上帝承认自身的罪过, 乞求 上帝的宽恕。 忏悔时, 必须要毫无隐瞒地向上帝坦白和交代 自己的罪过及其缘由, 从内心切实悔恨自己的罪行。 用唯物 主义无神论的观点来看, 基督教的这一教义是荒诞无稽的。 然而,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以及它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内 涵成分 , 基督教的这种忏悔意识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积级 的意义。 它要求人们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 以发现并纠 正自己言行中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内容, 从而净化灵 魂, 规范言行。 因此, 这种忏悔意识也具有推动西方社会向 前发展的积极作用。 忏悔意识自始至终贯穿于托尔斯泰的创作之中。 早期 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 描写了青年地主聂赫留 朵夫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及其失败的经历。 在小说里, 作者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 揭示了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尖锐对立, 而且通过对聂赫留朵夫这个具有 自传性色彩的忏悔贵族雏形的青年地主形象的描写, 反映了 托尔斯泰早期的精神探索, 也体现了他的思想矛盾。 托尔斯 泰一方面同情农民的不幸处境, 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善他们的处境, 另一方面又为贵族阶级在精神上找不到 出路而苦恼。 经历了十年创作过程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也是一部探 索贵族阶级出路的作品。 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 的生活和城市文明, 来到高加索寻找理想中的自由和幸福, 对贵族阶级的罪行进行忏悔。 但是, 由于他的阶级本性所决 66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定, 最终也无法在哥萨克农民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理想。 虽然 这种探索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那种积 极探索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托尔斯泰在其世界观激变后创作的长篇说复活中塑 造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更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 是托 尔斯泰塑造的一系列进行精神探索的忏悔贵族形象的最终 总结, 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中的忏悔意 识。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自传性的人物形象, 因而, 他的性格 发展无不打上作者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聂赫留朵夫在青 年时期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此时他认 为为道德的要求所做的牺牲, 在他就是最高的快乐。 他也感 受到了土地私有制所带来的残忍和不公, 并决心在自己的庄 园里进行改革, 把土地分给农民。 但是, 由于俄国社会的现 实条件所决定, 他的改革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而他本人也 在上流社会腐败、淫乱风气的影响下, 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 致使他在处理与卡秋莎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 始乱终弃”的 做法。 然而, 聂赫留朵夫毕竟不是一个平庸的贵族, 否则就没 有什么意义可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忏悔意 识和仁爱精神。通过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和认真的精神探 索, 聂赫留朵夫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及自己的阶级的不道德和 所犯的罪行, 对他所属的阶级及其代表 专制政权的否定 也越加坚决。 他真诚地悔罪, 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救 赎, 并从宗教中得到启示, 按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去工 作, 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从而在精神上得到“ 复活” 。 尽 管托尔斯泰为聂赫留朵夫所设想的这样一条“ 复活”之路带 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这毕竟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社会出路 的认真探索,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四) 宣扬宗教“ 仁爱”精神, 以此为道德理想反映社会现实, 揭露和批判贵族上流社会, 探索改善俄国农民不幸处境的途 径, 也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托尔斯泰将他的 宗教道德作为完美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来解决社会问题、 消除社会罪恶的企图贯穿于整个创作之中。 特别是他的三 部长篇小说, 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这一内容。 创作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 第一部长篇小说, 它从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 19 世纪初俄国 与拿破仑领导的法国之间的战争。 在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 礴的巨著里, 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和遣责了宫廷贵族和上层 官僚的腐败, 突出地歌颂了庄园贵族中的青年一代理想人 物, 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特别是 通过对两个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 夫形象的塑造, 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道德理想, 即“ 仁爱”精 神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信条。 包尔康斯基出身高贵, 但十分卑视上流社会的庸俗、无 聊, 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探索人生的意义。 当他作为库图佐 夫的副官在奥茨特里齐战场上英勇作战而负伤后, 躺在空旷 的战场上, 仰望无垠的天空, 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仁 爱, 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上帝 仁爱复归。 小说中 的另一位贵族青年别祖霍夫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 年。上流社会的腐败、妻子的堕落曾使他痛苦失望。 后来受 共济会的博爱教义的影响, 从痛苦中振作起来, 热心于宗教 慈善事业。 总之, 经过艰难的人生探索, 他们都找到了精神 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 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 托尔斯泰在 这部作品里宣扬抽象的宗教善恶观, 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对此, 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 托尔斯泰在小说里表现出 的这种宗教思想又与他整个人生观、艺术观密切相关, 反映 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现实的密切关注和艺术探索。 发表于 19 世纪 70年代的安娜卡列妮娜是托尔斯泰 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它进一步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现实的 关注和探索, 从中也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宗教道德理 想。 热情、善良的贵族妇女安娜与丈夫卡列宁过着虚伪无聊 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安娜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邂逅相 遇并一见钟情。 但是渥伦斯基只是一个徒有外貌、虚伪自私 的花花公子, 在骗取了安娜的感情而当安娜面临巨大的精神 压力, 最需要体贴安慰的时候却被他抛弃, 从而导致安娜在 痛苦与绝望中卧轨自杀。 小说通过安娜的不幸遭遇, 揭露了 上流社会的腐败、冷酷和残忍。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 盾的。 一方面, 他从仁爱精神出发, 十分同情安娜的不幸遭 遇。当安娜还是一个少女时就由姑妈作主, 嫁给了比她大 20 岁的卡列宁, 而卡列宁是个思想僵化、感情麻木的官僚政 客。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安娜感到非常痛苦, 于是她怀着 “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强烈愿望, 毅然冲破上流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 勇敢地走出家庭, 与丈 夫彻底决裂。 但是, 上流社会的冷酷、伪善之网不是安娜一 人的力量所能冲破的。 敢于以微弱的力量向庞大的上流社 会挑战, 等待着她的只能是被毁灭的命运 。安娜在自杀之前 愤怒而绝望地喊道: “ 这全是谎言, 全是虚伪, 全是欺骗, 全是 罪恶!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不幸 充满了同情之心。 然而, 另一方面, 托尔斯泰又以他的宗教 道德理想对安娜加以遣责。 认为安娜为了追求爱情, 放纵自 己的情欲, 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这一切以及她 最后的自杀行为都不符合基督教道德规范, 是应该受到谴责 和惩罚的。 但是, 托尔斯泰又认为是上流社会造成了安娜的 悲剧和犯罪, 因此, 上流社会没有权力谴责安娜, 只有上帝才 能惩罚她。 于是, 他引用圣经新约中的一句话: “ 伸冤在 我, 我必报应”来作最后的裁决。 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理想更加突出地反映在他的第三 部长篇小说复活中, 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发展 的总结 。一方面托尔斯泰对官办教会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 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另一方面他希望用宗教道德理想拯 救人类的尝试也表露得最为明确。 在小说中, 托尔斯泰通过 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的悔罪过程的描写, 一方面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官办教会, 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现了“ 不 以暴力抵抗邪恶” 、 “ 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主义。 官办教会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托尔斯泰以清醒的现 67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实主义者的敏锐目光, 拆穿了它伪善的面纱, 对它的虚伪和 欺骗给予无情的揭露。 他以辛辣的讽刺手法描写了犯人们 做礼拜的场面: 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 祈祷声和犯人们镣铐 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 组成一幅极不和谐的画面。托尔斯泰 愤怒地指出 :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渎神行为, 所有 这些用基督的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那 些身穿法衣的神父们脖子上挂着的十字架是杀人的绞架, 他 们道貌岸然, 内心却阴险狡诈, 把宗教当成捞取财富的手段, 官办教会的神职人员都是名利之徒、宗教骗子。 同时, 托尔 斯泰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身上集中 地表现了他的宗教道德理想和仁爱精神, 通过对他们在精神 上得到“ 复活”的描写, 宣扬了宗教仁爱思想的“ 伟大力量”。 ( 五) 通过对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的分析可以看出, 托尔斯泰 不相信上帝, 但又不否定基督教的作用, 主张人应该有信仰, 这就形成了托尔斯泰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 既是官办教会 的激烈揭露者, 又是宗教道德理想的热情宣扬者。托尔斯泰 在宗教问题上的这种矛盾, 与 19 世纪的俄国现实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 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 托 尔斯泰要表达他的道德理想就不能不顾及俄罗斯民族的这 一特点。同时, 托尔斯泰作为宗法制农民的代言人, 他的宗 教思想也必然是俄罗斯劳动大众的宗教思想的反映。 19 世 纪的沙皇专制政权和农奴制度是当时欧洲社会中最腐朽、最 黑暗、最野蛮的制度, 在这样的专制暴政下生活的劳动大众 苦不堪言, 因此不得不从宗教中寻求解脱和慰藉, 这种社会 现实也必然会反映在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中。 由于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矛盾性和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需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 进行取舍和评价, 而且大都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去进行, 而缺 乏从艺术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自由主义者之所以称赞托尔 斯泰是因为他是“全世界的良心” 、 “ 伟大的先知” ; 沙皇政府 厌恶托尔斯泰, 在他 80 寿辰时下令不许庆祝, 是因为托尔斯 泰揭露和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正教院开除他的 教籍是因为他反对和谴责官办教会; 而革命导师列宁在评论 托尔斯泰的一系列文章中对托尔斯泰的称赞和批评, 也更多 地是侧重于政治的角度, 说他“ 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撕下一切假面具; 另一方面, 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 之一, 即宗教, 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僧侣代替有官职的僧侣, 这就是说, 培养一种最精巧的因而也是特别恶劣的僧侣主 义” 。 列宁作为革命领袖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和无产阶 级文艺批评的原则出发, 尽管一再称托尔斯泰是一位“ 天才 的艺术家” ,“ 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 但是并没有 着重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评论托尔斯泰的创作。列宁肯定 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的创作的艺术价值, 但更 主要的是指出了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思想对革命的消极 作用。 列宁称赞的是托尔斯泰对上流社会、专制制度的官办 教会的批判, 是他的作品对俄国千百万农民的思想情绪的反 映, 而对他所宣扬的“ 不以暴力抵抗邪恶”、“道德上的自我完 善”以及宗教博爱思想则十分反感。 列宁是一位职业革命 家, 他从俄国革命的角度去看待、评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无可 厚非。 但是, 如果仅仅强调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中的消极作 用, 只是着眼于托尔斯泰创作的政治色彩, 就难免做出一些 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因为宗教思想毕竟 也是俄国农民思想情绪的一种表现, 况且宗教的作用也并不 完全是消极的。 马克思说过: “ 宗教里的苦难即是现实苦难 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 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可以看出 , 马克思并不完全 否定宗教的作用, 认为宗教是被压迫者对无情的社会现实的 一种反抗, 而并不是纯粹的愚昧无知的表现。 所以, 应该客 观的对待它。 正因为如此, 恩格斯也曾说: “仅仅用嘲笑和攻 击是不可能消灭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的, 还应该从科学方面 来克服它, 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说明它 ” 应该承认, 托尔斯泰首先是一位艺术家、道德家, 而不是 一位政治家、革命家。 所以, 他不可能像列宁那样首先从政 治的、革命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描写社会现实, 而只能首 先从艺术的、道德伦理的角度去关注社会问题描写社会现 实。托尔斯泰也曾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学说, 他说: “ 我仔仔细 细读过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 哪怕参加考试也可以, 可是我 从他那里什么也没有找到。 ”可见, 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和 理想、信仰的差异, 托尔斯泰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 而是根据 俄罗斯民族笃信宗教的特点去为俄国人民设想摆脱苦难的 途径。 所以, 他把改造社会的着眼点放在以“ 仁爱”为核心的 宗教道德理想之上, 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 虽然, 以革 命者的眼光来看, 托尔斯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是可笑的、 虚幻的。 但是, 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以人道主义观点来 看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它至少可以使人们由于生活的艰 辛而导致的灵魂的痛苦得到一些慰藉。 何况托尔斯泰的宗 教观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伦理, 他心中的“ 上帝”不是神, 而是 爱和善。 总之, 对于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思想应该实事求是 地、一分为二地去认识和对待。 既要看到他的宗教思想的消 极作用, 也要看到以“ 仁爱”精神为核心的宗教思想对于托尔 斯泰的创作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它既是对俄国现实 的反映也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种内在支撑力, 是他成为“ 天 才艺术家”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否则, 我们也许就不会 看到他的那些杰出的作品。 注释: 忏悔录 , 转引自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 15 卷第 52 页,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 同, 第 66 68 页, 第 66 页, 第28 页, 第 56 页。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马恩选集第 1卷第 2 页。 68 文 学 与 历 史 甘肃社会科学1998 年第 5 期

    注意事项

    本文(简论列夫_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