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之研究(16页).doc
-
资源ID:38773633
资源大小:19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之研究(16页).doc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之研究-第 7 页校徽xxxxxx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之研究 以xxx地区为例学 生: xxx学 号:xxx专 业:xxx班 级: xxx指导教师: xxxxxxxx学院体育部二Oxx年xx月摘 要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解四川省xxx市xxx区初级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包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认知,参与情况,以及参与活动的条件等;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分析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满意度,更好的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以及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出了诸多看法和建议。关键词: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ABSTRACTI have 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data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surveys about BAZHONG BAZHOU District Junior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of bas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sports attitude, awareness,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participation etc.; discovered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or the analysi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satisfaction, better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ies proposed 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to enhance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views put forward many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hysical status research目 录摘 要ABSTRACT1引言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12.2访 谈 法12.3文献分析法12.4资料分析法13研究对象14. 调查内容与分析14.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24.2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选择运动项目的价值取向34.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44.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44.5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55.结论65.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65.2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缺乏,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75.3学校场地体育器材缺乏75.4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工作思路不够通畅76.建议76.1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76.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86.3 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满足学生需求86.4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8参考文献9致 谢101 引 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这充分表明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体育锻炼是自发的体育活动,是我国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我国中学生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我国体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曾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区每所中学都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决定了中学生课余生活和身体健康水平。然而,通过观察和调查,目前我区初级中学课外体育锻炼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2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进行统计,共发放2000份,回收1582份,有效答卷150份。2.2访 谈 法 : 找一些学生进行访问,了解。2.3文献分析法 :查阅大量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依据。2.4资料分析法 : 根据资料提供事实数据进行分析3研究对象 :xxx中学 xxx二中 xxx三中 xxx四中 xxx五中 xxx六中 共6所中学4. 调查内容与分析 :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认知,动机,时间,次数,校运动会情况,影响其进行活动的原因等。 4.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表 1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一般情况 低 中 高态 度 25% 45%35%认 知 25% 65% 10%参与时间 10% 75% 15% 如上图所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25%较低,35%较高,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45%,说明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端正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化,认识程度高的只占10%,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这些活动。当然,参与时间直接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认知挂钩,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不仅是衡量学校体育锻炼开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且是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直接体现。如果一个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端正了,认识加深了,那么参与时间就提高了,参加锻炼的人数就增多了。因此,随着中学教改的深化,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应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目前中学体育教育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表 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 内容 人数 百分比经常参加锻炼 1549.7偶尔参加锻炼 61238.6很少参加锻炼 52633.2不参加锻炼 29018.5 合计1582100由表2可知,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很少,只占9.7%,偶尔参加的人数占38.6%,很少参加的人数占33.2%,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占18.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初级中学学生年龄一般是13-1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身心变化最显著,也是关键时期,特别是女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由于骨盆较宽,皮下脂肪增厚,稍微偏胖等,再加上生理周期的反应,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导致体育锻炼和积极性不高。但可塑性较大。b.由于机体内分泌机能不稳定,导致意志力薄弱,难于坚持一些血乳酸大量增加,氧债不断积累的强度较大的运动。c.学生的心理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能力。针对这些原因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挖掘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愉快的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4.2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选择运动项目的价值取向 表 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 项 目 人数 百分比% 篮 球 429 27.2足 球 101 6.4羽毛球 328 20.7田 径 125 7.9 乒乓球 309 19.5跳 绳 167 10.6体 操 123 7.7 合计 1582 100如上图所示,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价值取向以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在列到的7个项目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大都集中在篮球,27.2%。羽毛球占20.7%。乒乓球占19.5%,跳绳占10.6.由此可见,学生选择的项目多在少对抗性的运动,除篮球外,没有身体接触,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主要原因是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造成的。男生主要集中于篮球项目和田径项目上,比较适合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为这些项目趣味性大,有挑战性,而田径和体操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单调,又脏又累,但田径和体操项目能够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力量等素质,促进运动器官和心肺功能的提高,培养坚忍不拔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田径和体操等项目的兴趣,增强他们在对战胜困难的信心。4.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表 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表 动 机 人 数 百分比% 强身健体,调节身心 522 33.0 为了娱乐,调节心情 21513.5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 1268.0 体育课成绩达标 25516.1 掌握运动技术 1026.4 个人兴趣爱好 24615.6 能够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 1177.4动机是由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兴趣产生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而需要是动机产生和形成的基础。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调节身心,占被调查学生的33%。这说明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主要功能已被大多数的学生认同并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这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和任务。占第二位的是体育课的成绩达标,这说明学校在重视体育锻炼,学生也在努力的锻炼自己,不甘落后的精神在鼓舞着他们。占第三位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说明学生还是喜欢锻炼。掌握运动技术人数最少,运动技术水平与学生的体育态度成正相关,所以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相比学生更加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这是因为课外体育锻炼比较轻松,自由,活动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没有任何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尽兴的活动。4.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表 5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调查表 组织形式 参加人数 百分比% 自由组合 522 33 小组或班级比赛 768 49 个人活动 292 18 合 计 1582 100由表五可以说明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是锻炼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49%的学生更喜欢参加小组或班级比赛,因为参加小组或班级比赛是目前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也受到学生们的深度热爱,其优点是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合理使用,且各项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是学校多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最好的方法。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容易损伤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不能兼顾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学生自由自合占33%,表明学生体育群体的形成是由共同的兴趣,爱好,友谊而自发形成的,其运动水平也相当,易在一起锻炼。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个性。不利的方面的不便于组织管理。个人活动占18%,它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追求,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重大的意义。以上几种形式各有特点,应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学校特点的课外体育锻炼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得健康得到全面的保证。4.5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表 6 影响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调查表 影响因素 人 数 百分比%学校安排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少 1036 65.8有时间,但自己不愿意参加 486 30.8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768 48.6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324 20.6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1282 81.0学校没有组织和领导 1106 68.8任何体育项目的技术掌握不好 742 46.8太浪费时间,怕影响学习 330 21.3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占81.0%,充足的场地获器材设施是中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而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供求情况还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虽然有的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场地设施的匮乏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是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放弃了体育活动,这说明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学校没有领导和组织,占68.8%,由此可见,学校的领导和组织是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没有学习领导的组织支持,课外体育锻炼是无法开展的,因此,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不能偏废。学校对体育锻炼安排时间少,占65.8%。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导致,学校重视文化知识,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体育锻炼,甚至放弃体育活动。挫伤了师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并落到实处。学生一致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希望在体育知识,锻炼方法和手段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另外,有46.8%的学生还未形成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有自卑心理。成为他们参加锻炼的障碍。对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把体育知识灌输到学生中去。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有时间,但不愿参加,占30.8%,这说明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还不够,主要原因是怕苦,怕累,怕晒太阳等,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兴趣。5.结论5.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压力,学校和学生家长把孩子往升学的独木桥上赶。于是在中考状态下,学生成为了中考制度的牺牲品,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再加之学校的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初三年级根本不开设体育课。5.2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缺乏,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 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斗鸡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在学校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难以保证,在家里许多学生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埋头做作业,玩电子游戏,看电视,家庭劳动父母代劳,生活方式由“动”到“静”,头脑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有的学生随身随地都带着耳机听音乐,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整日整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过着一种高压力下的不健康生活;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食物结构不合理,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导致体重超常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些都成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造成学生健康水平严重下降。5.3学校场地体育器材缺乏 调查显示,81%的学生没有参加锻炼的原因是体育场地器材缺乏,这说明学校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之一。5.4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工作思路不够通畅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并行不悖,共同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活动开展不顺利,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织学生锻炼。而只为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恶劣态度。6.建议6.1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弘扬拼搏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对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有着重要作用。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从这一点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生健康不良状况的宣传,利用网络、海报、电视、知识竞赛等方式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利用宣传手段消除人们“读书第一”的错误思想和“重文轻理”的错误现象;同时宣传要走出校园,加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进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学生和学校优惠开放,通过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共同支持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6.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在注意宣传和普及体育科普知识,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保障的同时,各学校可以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制订方案,确保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还要利用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6.3 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满足学生需求 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如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生体育活动和场地器材管理组,勤工俭学等,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设备,一确保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健全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6.4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排除个别学生的懒惰,个别教师挤占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为使学生体育活动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就有必要在体育课程设置、课内外活动组织、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使体育运动能在开展过程中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使学校体育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真正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为发展体育运动服务,为素质教育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 季浏. 体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陈红. 成都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研究,C.20074 汪洁.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与动机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01)5 王昕.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02)6 马红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概述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09(03)7 申海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1(4)8 舒献忠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之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报,2002(2)9 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28-32.10莫连芳.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论坛(自然科学版),2007,35(1):91-93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进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画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回首这四年,我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们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学友情深,情同姐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起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当然,这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最后,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建辉老师,他在最后关头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