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pdf
托 尔 斯 泰 的 宗 教 探 索 及 其 对 创 作 的 影 响 内容提要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由信奉基督教转变为否定俄国官方的教会, 同时开始探 索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探索鲜明地反映在 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的主人公的思想 变化中。托尔斯泰晚年最终形成的宗教思想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认为消除人间 罪恶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行他的新宗教。他在世界观激变以后创作的复活等作品集中地反 映了他的新宗教思想。 关键词托尔斯泰俄国官方教会基督教原始教义仁爱宽恕道德自我完善不 以暴力抗恶 许海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10097 托尔斯泰是一个爱探索的人, 从青少年时代 到临终为止, 他一直在真诚地探索许多问题 道德的纯洁问题, 人生的意义问题, 地主与农民的 关系问题, 妇女的责任问题, 宗教问题等等。 在他 的创作中,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他对这些问题的探 索的痕迹。本文旨在探讨托尔斯泰毕生对宗教的 探索以及这种探索对他创作的影响。 一 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 托尔 斯泰家族有仁慈的传统。 托尔斯泰的祖父对农 奴、包括对犯了过失的农奴总是采取仁慈宽容的 态度。 在托尔斯泰的父母和祖父母家里, 总是充 满着家庭的友爱气氛。这种仁慈和友爱的精神从 小就熏陶着托尔斯泰, 是他日后执著地宣传基督 教博爱宽恕精神的最初的根源。 托尔斯泰从小就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并在基 督教社会的环境中长大。 但在十六岁进喀山大学 以后, 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 尤其是法国启蒙 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 他对自己过去所 信仰的宗教产生了怀疑, 正如他在忏悔录里所 说的: “ 我受过东正教的洗礼和教育。 从童年开 始, 连同整个青少年时期, 人们一直以这种教义对 我进行教育。 可是当我十八岁, 念完大学二年级 的时候, 我对人们所教导我的一切全都不相信 了。 ” 1他把胸前挂的十字架拿掉, 换上卢梭的头 像。他不再到教堂去参加任何宗教仪式, 他在日 记和书信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和 168 外国文学研究 DOI : 10. 13858/ j. cnki . cn32 - 1312/ c. 2001. 06. 035 否定。 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性诚恳、不能容忍任何虚 伪的人, 他在青年时代怀疑和否定教会所宣传的 东西, 不参加宗教仪式, 固然是因为受到法国启蒙 学者的民主思想和自然神论的影响, 同时也是因 为他诚恳的天性不能容忍官方教会的虚伪, 他觉 得繁琐的宗教仪式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教会所鼓吹 的幸福。 托尔斯泰从青年时代开始, 在探索人生和社 会问题的同时, 也开始了对宗教问题的探索。 1855年 3 月 5日他在塞瓦斯托波尔前线服役时写 过这样一段日记: “昨天关于神和信仰的一番谈话 使我产生了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思想, 我觉得为 了实现它我能够献出我的一生。这个思想就是建 立一种与人类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宗教, 是一种 清除了信仰和神秘的基督的宗教, 是一种不许诺 来世的幸福、而给予尘世幸福的实在的宗教。 由宗教来有意识地促进人类的团结, 使我希 望能够支配我的基本思想。 ” 2这段日记清楚地表 明, 他对宗教的探索早在青年时代就开始了。 托尔斯泰在青年和中年时期虽然不像他晚年 世界观激变以后那样专注于宗教问题, 写了许多 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文章和书, 但他对宗教问题 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些探索是他晚年世界 观激变的量的积累, 也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那 些具有自传性因素的主人公身上留下了清晰的痕 迹。 在托尔斯泰最早的“ 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 少年 、 青年的主人公伊尔捷尼耶夫身上, 就已 经显露出道德自我完善的倾向。 少年时代, 伊尔 捷尼耶夫与大学生聂赫留朵夫结下了真诚的友 谊。在聂赫留朵夫的影响下, 他觉得自己产生了 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的实质就是对美德典范的热 烈崇拜, 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自我完善。 ” 1857年, 托尔斯泰根据自己在瑞士旅行时的 一次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卢塞恩 。在这篇小说 中, 一群豪富的资产者们对一个贫穷的流浪歌手 的冷漠无情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愤怒了。他 认为, 现代文明消灭了人类天性中那种本能的、原 始的对于善的需要。那么, 如何才能消灭人间的 罪恶, 恢复人们天性中的善呢? 聂赫留朵夫公爵 感到迷惘。他只是朦胧地觉得, 唯有依靠那个 “ 永 远不犯错误的指导者 主宰全世界的上帝。 正是他叫树木向着太阳生长, 叫花草在秋天 播下种子, 叫我们本能地相互亲近。 ” 在六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七 十年代写的安娜卡列尼娜中, 在安德莱、彼埃 尔以及列文等主人公的身上, 托尔斯泰的以仁爱、 宽恕、道德自我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思想有了 更明确的体现。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莱原本是个自尊心、 荣誉感很强的贵族青年, 阿那托尔在他出国期间 引诱了他的未婚妻 年轻单纯的娜塔莎, 毁了 他的幸福。回国以后, 安德莱想找阿那托尔报仇, 但 1812年卫国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他的报仇行动。 在战争中, 安德莱见到和亲身经历了许多苦难, 他 变了, 他理解了只有爱和宽恕才能给人带来幸福。 在波罗金诺战场的包扎所里, 受了重伤的安德莱 看到刚被锯断腿的阿那托尔, 一种怜悯和爱的情 绪充满了他的心: “同情, 对于兄弟们的爱, 对于爱 我们的人的爱, 对于恨我们的人的爱, 对于仇人的 爱, 是的, 上帝在世界上所宣传的, 玛丽亚公爵小 姐所教我的, 我没有了解的那种爱; ” 安德莱 完全宽恕了阿那托尔, 并且, 他感到因宽恕而带来 的无限幸福。 安德莱在临死前的那段时间里, 就 一直处在爱和宽恕的心境之中。他在梅济锡的农 舍里重新见到娜塔莎, 他不仅宽恕了她, 而且觉得 比从前更爱她了。安德莱弥留时的一段思想集中 地反映了托尔斯泰的“ 爱的宗教” : “ 一切, 我所了 解的一切, 我了解, 只是因为我爱。一切现有的, 一切存在的, 都只是因为我爱。 一切都只是由爱 结合起来的。 爱是上帝” 彼埃尔与安德莱一样, 是一个爱思考的、不断 探索人生意义的贵族青年。 他曾加入共济会, 他 在共济会的教义中特别看重的是清洗和革新自己 内心的自我, 使自己趋于完善。 但他总还是觉得 没有找到真正的信仰和人生的意义。后来, 彼埃 尔在俘虏营里认识了普拉东卡拉他耶夫 一 个农民出身的老兵。 卡拉他耶夫的人生态度启发 了彼埃尔, 使他终于找到了信仰和人生的意义: 169 江苏社会科学 “ 不是信仰任何法则、文字、或是思想, 而是信仰永 生的永远可以感觉到的上帝。 在他被囚禁期 间, 他凭直接的感觉, 忽然明白了他的老保姆从前 向他说过的话: 上帝是在这里, 在那里, 在一切的 地方。 ”实际上, 彼埃尔所感觉到的上帝, 就是爱和 善。 他所找到的信仰和人生意义, 就是信仰上帝, 追求善, 在道德上不断自我完善。 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列文力图通过改革农 庄的经营管理, 改善与农民的关系, 来挽救自己的 日益衰败的庄园, 同时也希望在这种积极的人生 活动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但他的改革失败了, 人 生的意义也没有找到。他痛苦得几乎要自杀。然 而有一天, 一个普通农民费多尔在和列文聊天时 说, 有人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有人活着 却是为了灵魂, 服从真理, 服从上帝的意志。 这句 朴素的话给了列文极大的启发, 他豁然开朗, 觉得 自己找到了信仰, 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那就是信仰 上帝, 信仰善。 找到信仰以后, 列文第一次感到内 心获得了真正的平静。 不难看出, 安德莱、彼埃尔和列文经过痛苦和 迷惘终于找到信仰和人生意义的过程反映了中年 托尔斯泰本人宗教探索的历程。他们所找到的结 论就是托尔斯泰为自己找到的结论。量的积累已 经趋于完成, 质的飞跃就要出现了。 二 1877年, 托尔斯泰已年届五十, 他完成了他 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 在文坛上已 经享有盛名, 而俄国在农奴制改革已经十几年以 后, 仍然到处是贫困、饥饿、暴力和愚昧 在这 样的时候, 对社会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注、探索变 成了托尔斯泰生活的主要内容。 几十年来对俄国社会的观察使托尔斯泰认 为, 无论是政府对人民的暴力压制, 还是革命者用 暴力推翻政府统治的斗争, 或者西方式的现代文 明的发展, 都不能消除俄国社会的矛盾和苦难。 他觉得, 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是宗 教, 正如解决人生意义的根本途径也是宗教一样。 “ 宗教对于我, 就象感到自己就要溺死的人抓住了 什么东西, 以免于灭顶之灾一样。 宗教成为我心 目中的救星, 已有两年之久。 ” 3 托尔斯泰深知宗教在俄国农民中的作用, 他 常到离雅斯纳亚波良那不远的通往基辅的公路 上同那些去基辅的朝圣者交谈。他开始常到教堂 去。1877 年 8 月, 他去访问了著名的奥普京修道 院。后来, 他又在萨马拉省与主张摒弃教会仪式 和自我完善的莫罗勘教徒交往, 结识了致力宣传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财产共有的特维尔省农民瓦 西里休塔耶夫。与此同时, 托尔斯泰还大量阅读 各种哲学和宗教著作, 翻译并研究四福音书以及 中国老子、孔子、墨子等的哲学著作。经过一段时 间的探索研究, 托尔斯泰终于明确和形成了他的 宗教思想体系, 并且写了基督教教义问答( 1877 年 ) 、 我的信仰何在( 1885年) 、 天国在你心中 ( 1893年) 等许多宗教论著, 系统地阐发和宣传他 的宗教思想。 托尔斯泰认为俄国官方教会及其主持的各种 宗教仪式都是虚伪和不必要的。官方教会所宣扬 的东西与圣经中所阐明的基督教教义是背道而 驰的。“ 从三世纪末或更早的时候开始, 教会就是 一连串的谎言、残忍和欺骗”( 全集 48 卷 195 页) 。 “ 东正教教会和政权勾结在一起, 它阻碍人们 看见上帝的真理。 ”( 全集 63卷 84 页) 托尔斯泰认为, 人生的意义, 人类生活的意 义, 就在于信奉并遵守基督教的原始教义 即 以爱心待人, 不仅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而且要爱 一切人, 包括宽恕和爱自己的敌人; 不断地完善自 己的道德, 纯洁自己的灵魂。 托尔斯泰还认为, 宗 教探索的归宿不只是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而 是要消除人间的罪恶。 他认为, 俄国社会和整个 人类社会现存的一切罪恶, 用暴力的途径是不能 消除的。暴力压制或暴力斗争只能使恶增加, 造 成人们相互之间的隔阂。 改造社会的唯一正确途 径是个人道德的完善, 是人们在基督教精神基础 上的友爱团结。 托尔斯泰在 论俄国的社会运 动 、 世纪末等几十篇文章中反复地阐述了他的 这些思想。 应该承认, 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是对人类的 一种终极关怀。他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最 终必定要解决的问题。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许 170 外国文学研究 在未来是最终消除人间罪恶的重要途径, 但在十 九世纪末专制落后的俄国, 这种解决办法却是空 想的、抽象的、苍白无力的。尽管当时确实也出现 了一批追随他的“ 托尔斯泰主义者” , 但事实上, 他 的学说并没能对改造社会起多大的作用。 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他的宗 教思想体系以后, 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和一系 列宗教小说, 在这些作品里更集中、更鲜明地反映 出他的新宗教思想。 在 复活中, 托尔斯泰从仁爱的立场出发, 深 刻地揭露沙皇俄国的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人民 的迫害, 猛烈地抨击为沙皇专制制度粉饰辩护的 官方教会, 真实地暴露出贵族地主奢侈豪华的生 活与农民的赤贫之间的尖锐对立。 这些在客观上 都起了唤醒人民、动摇沙俄黑暗专制制度的作用。 复活 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灵魂的“ 复 活 ” , 集中地表达了全书的中心思想 仁爱宽恕 和道德自我完善是解决人间矛盾的根本途径。 复活 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曾进行过多次 “ 灵魂的净化”, 清除灵魂里肮脏的东西, 给自己规 定一些健康的生活原则, 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 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努力。 当他在法 庭上与玛丝洛娃重新相遇以后, 他的灵魂受到极 大的震撼, 他真诚地向玛丝洛娃悔罪, 决定与她结 婚, 希望得到她的宽恕。 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为了玛丝洛娃案件的上诉, 他与法院、监狱和各种 官僚机构打了许多交道, 亲眼看到这个世界充满 了骇人听闻的罪恶。 他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消除 人世间的罪恶的问题。 最后, 在西伯利亚的一个 小旅馆里, 他读着马太福音里耶稣登山训众的 那一章, 读着耶稣教训门徒的五条戒律,“ 他第一 次看出这段训诫并非抽象的美好思想, 提出的大 部分要求也并不过分难以实现, 而是简单明了切 实可行的戒律。 一旦实行这些戒律, 人类社会就 能确立崭新的秩序, 到那时不仅使聂赫留朵夫极 其愤慨的种种暴行都会自然消灭, 而且人类至高 无上的幸福 在地上建立天国 也能实现。 ” 这就是聂赫留朵夫苦苦探索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从此, 聂赫留朵夫变成了一个笃信博爱宽恕教义 的人, 开始了他的生活的新阶段。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发展 一方面反映了俄国贵族阶级的分化瓦解, 另一方 面又明显地受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影响。 托尔 斯泰让他变成了一个“ 托尔斯泰主义者” , 这并不 是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复活中玛丝洛娃的形象也体现了托尔斯泰 所主张的基督教的仁爱宽恕精神。 玛丝洛娃在沦 落多年以后重新遇见聂赫留朵夫, 她是仇恨他的。 但后来, 聂赫留朵夫真诚的悔罪感动了她, 她终于 宽恕了聂赫留朵夫。她还是爱聂赫留朵夫的, 但 她认为自己同他结合, 会毁了他的生活, 因而她决 定与西蒙松结合, 使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归根 到底, 玛丝洛娃是遵循仁爱和宽恕的原则处理了 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关系。 托尔斯泰晚期还创作了一系列宗教小说来宣 传他的宗教思想。 这些宗教小说包括 人依何为 生 、 哪儿有爱, 哪儿就有上帝 、 两个老人 、 放 火容易灭火难 、 乘有光, 向着光明走等。托尔 斯泰在这些寓意明显的中短篇小说中, 直接表达 了他的仁爱宽恕和不以暴力抗恶的宗教思想。在 托尔斯泰看来, 天国并不抽象, 它就存在于人类的 友爱之中。 注释 1 托尔斯泰文集第 3 卷,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 第 375 页。 2 托尔斯泰全集( 90 卷本) 第 47 卷, 苏联国家文学出版 社, 1928- 1958 年, 第 37 页。以下简称“全集 卷页”注于 引文后。 3 列尼托尔斯泰与亚安托尔斯泰娅伯爵小姐通信 集, 圣彼得堡托尔斯泰纪念馆 1911 年版, 第 278 页。转引自亚 托尔斯泰娅: 父亲 列托尔斯泰的生平 , 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373 页。 171 江苏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