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
-
资源ID:38834265
资源大小:424.02KB
全文页数:19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加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战国策齐册一)【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致治者:使国家到达大治的人。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1)臣之妻私臣(2)王之蔽甚矣(3)久无所举 2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3 .【甲】文中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4 .结合【乙】文中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由匕,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列子)【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 “种日:“汤系夏台,文王囚爰里,晋 第1页共224页3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1 .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才能有哪些共同点?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那么无法家 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那么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上:指唐太宗。遽(ju),立即;迅速。希;同“稀L罕见。32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人恒过过: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病虽愈 虽:*倘遽自放纵倘:3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34 .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K中U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第10页共224页154 .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Q)句意: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 既:已经;(2)句意:宋襄公大腿受伤。股:大腿;(3)句意: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 人。鼓:击鼓(击鼓进军);(4)句意: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咎:责备,归咎。155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 句。句意:(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 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利而用之/阻隘可 也声盛致志/鼓像可也”为并列关系;“利而用之”“声盛致志”为条件,是作战的优势;,“阻 隘可也”“鼓俅可也”表判断,表示可以利用前面所谈的优势;故断为: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傕可也。应选B。156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及:趁着;既:全部;济:渡河,这里指渡过泓水;击:攻击;(2)三军:指军队;第一个“以”:凭借;利用:(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第二个“以”: 来;声气:鼓舞士兵的勇气。157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曹刿论战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 时机,战胜了齐国;可见鲁庄公善于听取建议,战争中听从更有军事才能的曹刿指挥;根据 曹刿论战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 在战后鲁庄公主动询问曹刿在“齐人三鼓”时才击鼓进军,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 击的原因,可见鲁庄公虚心求教,不懂就问。根据第一段“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 曰一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可知,宋襄公没有听从司马的建议,错失了利用楚国人没有全部 渡过泓水的时机,错失了楚军未排好阵势的时机,结果宋军大败,可见宋襄公刚愎自用,虚 伪做作,指挥不当;根据第二段“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可知,在战败后,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 公不反思自己,反而用”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凭借险隘的地 形阻击敌人”“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的借口(假仁假义)来掩饰自己的失败。据此表 述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第100页共224页 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 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司马)再次报告。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 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 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 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 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 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 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 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 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158. 于是,就 听到,听见 等到 都 159. (1)(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2)因此知道他一定善于管理政事。160.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 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爱才惜 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工【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问道。因,于是,就。(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清楚。闻,听到,听见。(3)句意:等到进入萍乡县境。及, 等到。(4)句意: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皆,者B。158 .此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虽,虽然;识,认识;其, 他;(2)以是,因此;必,一定;善政,善于管理政事。159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作答。文章中“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茸,田莱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那么鄙肆无 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清楚。以是知其必善政也''这些内容说明张希颜在 管理、交通、农业、治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百姓生活井然有序,说明张希颜是一位善于政 事、有才能的好官员;从张咏和范延贵的谈话中,可知范延贵观察细致,能从百姓生活细节 方面来评价张希颜,说明范延贵有识人之才,也是一位好官员。从“忠定大笑曰,希颜固普矣, 天使亦好官员也说明张咏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因此张咏为国举贤将两人“同荐于朝”。【点睛】第101页共224页参考译文:有个叫范延贵的人担任皇帝的侍从官,押兵经过金陵。张咏担任当地太守,于是问到:“使 者沿路过来,曾见到好的官员吗?“范延贵说:“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 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忠定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延贵说:“自从进入萍乡县 境,驿站桥道都修葺过,正在耕种及休耕的田地都得到开垦,野外没有懒惰的农民。等到了 城里,店铺里没有赌博的人,交易的时候人们不喧哗争执。夜晚住在邮馆内,听到打更的鼓 声清楚。因此知道他一定擅长处理政务。”忠定大笑着说:“希颜本来就很好,使者您也是一 位好官员。“忠定当天将两人一同举荐给朝廷。希颜后来担任发运使,延贵也做到了阁门祗 候的职位,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160 . A. (1)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2)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国家尊重人才才能兴旺;招聘人才(做事)要讲方法。(其它合理也可)【解析】A.句意:燕昭王去拜访郭隗先生。见:拜访;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已:已经;其:动词,指那匹死了的千里马;骨:尸骨;(2) 欲:想要;致土:指招纳有才能的人;始:开始。161.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本文主要讲了郭隗类比说理,讲涓人用五百金买死的 千里马的尸骨给国君,使有千里马的人主动找到国君的事例,讲燕昭王假设想招贤纳士,先从 敬重“我”(郭隗),自然就会有贤才不惧路途遥远主动追随燕昭王;于是到达了“土争凑燕” 的效果,可见招聘人才(做事)要讲方法;联系第二段“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 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入至临淄,尽取齐宝”可知,因为燕昭王知人善用,和秦楚及三晋联 合筹划攻打齐国,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可见国家尊重人才、善用人 才才能兴旺。【点睛】参考译文:燕昭王去拜访郭隗先生,说:“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我 应领先样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 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 里马,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 '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第102页共224页 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 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二十八年的时候,(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筹划攻打 齐国,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162. DB163. A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D.而果昌赵:他果然使赵国兴盛起来。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使兴盛。D错误,选D。164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 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三年而问之伯 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己失之矣: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 哪里去了,已经丧失了。“之”是“三年而问之”这句话的宾语,“伯鲁”是“伯鲁不能举其词”的 主语,故在“之”后面断句;"问其简''的意思是(赵简子)问竹简哪里去了,主语是“赵简子”, 与前一句主语不同,故在“问”前面断句;“已失之矣”是对“问其简”的回答,故在“已“前面断 句。句子是: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1诃其简/已失之矣。应选B。165 .此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 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乃:于是。书:书写。训诫之词:训诫的话。于:在。 二简:两个竹简上。以:来。授:授予,交给。二子:两个儿子。应选A。166 .此题考查内容分析。D.这个故事写赵简子写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两个儿子,进而选出 合适的继承人,展现的是赵简子是一位出色的、著名的政治家的形象,并没有展现其作为父 亲这个角色的爱心,无中生有,D错误,选D。【点睛】参考译文: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 好。于是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来给两个儿子,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 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丧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 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简子认为无恤是贤能的, 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他果然使赵国兴盛起来。164. C第103页共224页165. DA166. 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卫青要给天子上 书报告详细的军情。【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 行断句。该句意思为: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丧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 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所以他要调走李广。其中“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交代了 背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是事件的起因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交代了卫青的目的, “故徙前将军广”是事件的结果。据此断句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 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应选C。167. 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他还是一再坚决向卫青请求。 固:坚决。应选D。168. 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B.不是“战死在单于面前”,文中“先死单于”意思是与单 于拼死一战;C. “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表述有误,认为李广年纪 大的只是汉武帝;D. “不听将令的人”“最终没有”的说法错误。文中只提到李广"意甚怒: 并未说不听将令,而且“李广领军与赵食其合军出东道”,说明也是听从号令的;应选A。169.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 进行语序调整。句中:谢:辞别。起行:离开。意:神情。甚:很。就:返回。句中: 欲:将要。曲折:事情的缘由。据此翻译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到达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 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着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东路 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 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况且我从二十来岁就开始与 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 之前,卫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 那么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丧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 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 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 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 ”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第104页共224页 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 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同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 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 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 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 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170. 谒:拜访 下:攻下 所以:的原因;表原因(1)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有忧愁之色, 为什么呢? ”(2)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胜利才是困难的事。171. 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赵襄子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他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 什么德行,很快就会灭亡。这便是“生于忧患”的表达。【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 “使使者来谒之“句意:派遣使者来 拜访他。谒:拜访。(2) “一朝而两城下”句意:一个早上却攻下两座城池。下:攻下。(3) “夫忧所以为昌也”句意:所以忧虑是兴盛的基础的原因。所以:的原因;表原因。172.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左右,身边的人;朝,早上;下,攻 下;此,这是;何,为什么。(2)胜,打胜仗;持之,保持住胜利;者也,表判断。173.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身边的近臣看到赵襄子面露忧色,提出疑问“一朝 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赵襄子回答“今赵氐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 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可知,赵襄子认为自己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担忧自己的国家会灭 亡,从中可看出他有忧患意识,能居安思危。这便是“生于忧患''的表达。【点睛】参考译文: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前线派使者来拜见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到这个消息、)面露愁容。他身边的人说:“一个早上就攻下翟国两 座城池,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如今主上反而忧虑,这是为什么呢? ”赵襄子说:“长江、黄 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如今我赵氏的 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个早上却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将要轮到我啊!“孔子知道后说:“赵氏 将要兴盛啦!”所以忧虑是兴盛的基础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起点的原因。打一次胜仗并不是困难的,第105页共224页 要保持胜利的成果才是困难的。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 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他 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 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 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方法使弱小变成强大。174. 拜见如果遗弃,抛弃(1)(你)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2)(假使)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175. 答案关键词:仁、义。符合题意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孟子拜见梁惠王。见:拜 见;(2)句意: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苟:如果;(3)句意: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 抛弃父母的。遗:遗弃,抛弃。175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 译相结合。(1)句注意重点词语“利(利益)、吾(我)”等字词要翻译正确;(2)句注意重 点词语“交(互相)、征(取,争夺,追逐)、危(危险)”等字词要翻译正确。176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倚。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 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己矣,何必日利? ”可知,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 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据此可知,孟子认 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只有实行仁 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点睛】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 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 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获利?土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 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 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一万辆兵车中,诸侯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大夫拥有一百辆,不 能算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 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第106页共224页177 . 既:已经 说:同“悦”,高兴 开IJ:惩罚,依法惩治. (1)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2)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178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自己必须先做到守信用。【解析】178.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 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 “令既具”句意为:新法准备就绪。既:已经。(2)*“秦民大说”句意为: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说:同“悦”,高兴。(3) “刑其傅公子虔”句意为: 处分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开I:惩罚,依法惩治。179.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 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 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 如省略句,省略的局部翻译时要补上。重点词语有:(1)募:招募。徙:迁,搬。置:放。 者:的人。予:给。(2)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之,代词,代指这件事。莫: 没有。180.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卫鞅为了推行新法,让民众相信新法, 卫鞅在城南门竖起一根木头,贴告示说有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便 将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如约赏了他五十金。太子触犯法律后, 处分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虞,以墨刑处分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人们听说后便 都遵从了法令。后国家被治理得很好。从“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 予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知其取信于民,讲求诚信;由“太子犯法, 刑其傅公子虔,藕其师公孙贾”,可知其违法必究、执法严明。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 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 有人敢移动(它)。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 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说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公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 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分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分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第107页共224页 处分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 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 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 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 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181. (1)全,都 (2)这,这样 (3)不久(1)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2)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 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182. 例如:孔文举为了能拜访李元礼,巧攀亲明释疑,得到众人的赞赏,可见他的聪明机 智、巧言善辩;后来应对陈鞋的轻薄,以其道反治其身,让陈魅自取其辱,可见他的能言善 对。【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 通”句意: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会通报。皆:全、者R; (2) “是仆 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句意: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是:这,这样;(3) “寻亦收至” 句意: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拘捕了。寻:不久。183.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人:指父亲;岂:表反问,难道;覆巢:打翻鸟巢;之:结 构助词,的;复:再,又;完卵:完整的蛋;(2)清:清明;宁:安宁;贞:正统。184.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第一段“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 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 奕世为通好也。”可知,孔文举为了能拜访李元礼称是李府君的亲戚,在元礼询问有什么亲 戚关系时,孔文举称以前祖先仲尼曾经拜元礼的祖先伯阳为师,巧攀亲明释疑,得到众人的 赞赏,可见他的聪明机智、巧言善辩;“太中大夫陈髭后至,人以其语语之,匙曰:小时了 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写陈魅轻视孔文举,称其小时候聪明, 如今变得平庸,孔文举称陈魅小时候很聪明,言外之意是,如今陈髭变得平庸,以其道反治 其身,让陈魅自取其辱,可见他的能言善对。第二段“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 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写孔融被捕,孔融希望不牵连孩 子,但是孩子借“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点明父亲被捕,孩子必然会受到牵连(整体遭殃, 个体也不能保全),可见孔融的儿子聪明机智,说话一针见血。根据第三段“晋武帝始登昨, 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可知,帝王占卜询问帝位能传多少代,却得至一”,裴楷巧言“一”,称天第108页共224页 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言外之意是在晋武帝登基 才是天下正统,使帝王高兴起来,足见其聪明机智、能言善对。【点睛】参考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 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会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 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文举回 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感到惊异的。太中大夫陈题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 对告诉他,陈魅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 是很聪明的了。“陈魅听了,感到十分的尴尬。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孩子依旧 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 自己,两个孩子能保全性命吗? ”这时,孔融的儿子沉着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 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拘捕了。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 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 裴楷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 武帝(一听)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185. BC186. CD187. (1)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2)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B.“厚遇宾客”的意思是:招待宾客热情诚恳。遇;对待,招待。应选Bo此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给,赠送/连词,和;第109页共224页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落英缤纷 (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K乙I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 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箧尤甚,一匹绢才得一 *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 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 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 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 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踊贵:指价格上涨。嗟怨:嗟叹怨恨。囹圄(ling yu):监狱。赍(ji)粮:携带粮食。37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B.锐精为政/缺乏为外人道也C.其得人心如此/便得一山D.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8 . (1)甲、乙两篇选文所展现的人间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 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第11页共224页B.动词,归属,委托/名词,类;C都是动词,“让”的意思;D.名词,方圆/副词,正;应选C。186 .此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一般来说,主调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 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构。这句话的意思是: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这是个主谓句,“王”做句子的主语,之后断开。“会”“惧”“秘”是三个连续的谓语,“乃”是修 饰谓语的动词,所以应在“惧”“乃”之前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 下闻之/乃秘之。应选C。187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有误,“勾践伐吴,吴师败.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 越大破吴”说明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吴王已 盟黄池”说明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 应选D。188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女,通“汝”,你;耻,耻辱。(2)盟,会盟;乃,于是;使,派遣;请,请求。【点睛】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 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 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 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 “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 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 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