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38870680       资源大小:585.8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L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以下遗址最能表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的是()A.姜寨遗址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D.秦兵马俑坑. 2003年,山东济南历城大辛庄遗址出土了一片完整的刻有25个文字的商代甲骨,这是首次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这说明当时()A.甲骨文在较大范围内使用B.商朝的都城一度频繁更换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中国的疆域已经空前辽阔.“二王后三恪”属中国古代政治礼制的宾礼之一。杜佑通典考证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那么称为“三恪”。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符合“二 王后三恪”的是()A.鲁B.齐5.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 方式有关。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A.鲁B.齐5.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 方式有关。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C.燕D.宋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开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开展.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的开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据史料记载,当时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 殊方”,于是百家诸说容易在列国诸侯中找到热心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正如荀子所答案和解析1 .【答案】A【解析】A.根据“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 里的范围”可知,中华文明的广泛分布和多元一体,故正确;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提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专制的集权意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故排除;D.本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故排除。应选:Ao此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开展,侧重于考查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此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制的是夏朝。而二里头遗址正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遗址。故B正确。姜寨遗址是原始社会的遗址;殷墟遗址和秦兵马俑坑分别商朝和秦朝的,比夏朝晚。故排除A、C、Do应选:Bo此题考查二里头遗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能表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此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3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殷墟之外发现商代甲骨卜辞说明商代甲骨文的使用已经超 出了殷墟的范围,应选A项。B、C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明确表达,故排除。殷商时期还没有中国的概念,山东地区发现的甲骨文也不能说明当时疆域辽阔,排除D 项。应选:Ao此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次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甲骨卜 辞”。此题主要通过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第10页,共21页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4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二王后”应该是西周以前二代的后裔,宋国是商朝的后裔, D选项符合材料特点;鲁国和燕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齐国是有功的大臣,ABC排除。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5 .【答案】B【解析】A.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是原始社会,故排除;B.六畜中即包括农业的牲畜也包括畜牧业的牲畜,这说明农牧文明在交流中开展,故 排除;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是原始社会,故排除;D.农业文明的开展引领游牧文明的开展,故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的是历史文化常识,侧重于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农业。农耕经济的开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最终形成国家。6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 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A项材料不能表达,排除。C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表达,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古代商业开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关键。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 难度适中。7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由于当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异政,因此百家学说容易在各 诸侯国找到拥护者,这说明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多元化背景下的现实需要,故 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阶层的地位,故A项错误;官学衰微引发文化下移,而非文化下移引发官学衰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民间学术开展情况,故D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百家争 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8 .【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晋国殛叔自立违背了西周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但“晋 人对殛叔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诘难,其死后仍以晋国国君的身份葬于晋侯的墓地”,这说 明西周末期,原有的宗法分封体系出现了松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兄终弟及获得了晋国民众的普遍认同,A项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此时仍是西周时期,B、D排除。应选:Co此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春秋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 能力。9 .【答案】D【解析】荀子的思想以礼法并施作为治国策略,主张维护君主的最高统治地位,实现天 下统一,顺应战国末年时代开展的趋势,D正确;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是韩非的法家理论,排除A;材料信息并未表达出天人感应思想色彩,排除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C。应选:Do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此题为中档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页,共21页10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这在古代属于首 创,故c正确;AB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世袭制度在夏朝已经出现,故排除D。应选:Co此题考查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关键词是“属于秦始皇首创”。此题考查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 度偏低。11 .【答案】C【解析】秦汉两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表中,货币的发行从“不垄断发行"、“不准私 铸”开展到“由中央垄断”,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集权主义的开展,c项正确;“汉承秦制”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与“中央垄断”货币发行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D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表进行分 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 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12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朝初期采用西周的制度 又采用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为了巩固统治,采用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 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BCD三项均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而且均是制度创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应选:Ao此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 兼用之”,联系所学西汉初期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此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 .【答案】A【解析】宰相由皇帝直接擢用明显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B。诸侯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排除C。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化解是在明朝出现,排除D。应选:Ao此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得出结论,难度适中。14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是造纸术创造的影响,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故D项正确。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材料没有说明,故A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造纸术,与印刷术无关,故B项错误。太学的兴办与汉武帝独尊儒学有关,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应选:D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造纸术创造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造纸术创造的影响解答即可。此题考查对造纸术创造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五口之家的农户,全年收入满足不了支出需要, 随时可能破产,说明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提到土地税,无法表达农业税赋额度比拟合理,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自耕农经济刚刚形成,而不是瓦解.,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民生活入不敷出,而不是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 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此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李悝对 农民五口之家经济状况的描述”,并正确解读表格数据及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特点。第14页,共21页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16 .【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 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D.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应选A o.【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 执小品、法华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符合A 项。BCD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应选:Ao木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具体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此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的背景、各个阶段主要内容、 影响。17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而元朝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 到南方,而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南方的物资供应都城,故A为二者的共同点; 大运河沟通的是南北,并没有通过关中地区,排除B;隋唐时期和元朝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大运河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因为大运河沟通南方,对南方征收 赋税更加便利,排除D。应选:Ao此题主要考查隋唐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考生可根据隋唐大运河的影响分析。18 .【答案】A【解析】A、材料指出“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 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人民获得利益,故正确;B、“无力清查户口 ”不符合材料描述的事实情况,排除;C、该项属于效果描述,不属于动机描述,排除;D、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排除;应选A.此题以唐太宗用律文限制分家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 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 以增户籍”,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人民获得利益.19 .【答案】B【解析】根据“有田那么有租,有家那么有调,有身那么有庸”可得出,这是唐朝前期推行的 租庸调制,其前提是农民手中要有土地,即在均田制推行之下,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才可能实行租庸调,B项正确;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排除A项;租庸调制之下是以人头为标准,排除C项;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应选:Bo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 能力。20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 郡王、怀化郡王,东突厥原来的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表达了对原突厥贵族的 拉拢和重用。这说明,唐朝实行了非常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突厥族,不能得出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故B错误。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的,故C错误。第16页,共21页 材料信息未涉及东突厥风俗习惯,故D错误。应选:Ao此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 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此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 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1 .【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节度使的职权扩大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而 非黄巢起义。B. “节度使的职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题干所给 材料信息中没有表达。D.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 局面”说明,黄巢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此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而造成天 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的主旨即可。此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23 .【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C.根据所学可知,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莫高窟壁画地处西北地区,而顾恺之那么是东 晋画家,生活在南方。题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 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表达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现象,故c正确。ABD.此三项与此题主旨无关。应选C O.【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 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 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应选:Ao此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宋代通判的职权。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解 读与分析。此题考查对宋代通判的职权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24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科举考试内容,宋初以诗赋为主,后逐渐增加策论、法律 等实用内容,说明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举考试程序,故A项错误;理学在北宋时期还处于开展时期,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故 C项错误;北宋时期儒学仍占主导地位,“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应选:Bo此题考查科举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进行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 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25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集中,但也促进 了租佃关系的开展,“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那么说明租佃 经营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开展需要,故B正确。土地兼并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减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且土地兼并更可能会加重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故排除A。C、D两项在材料中表达不出来,故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第18页,共21页 此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 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6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以来全国人口重心在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开展提供了 重要的条件,应选A项。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化,未涉及少数民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情况,无法说明是否过度开垦,故D项错误。应选:A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表格中宋代南方人口占比。此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7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中宋朝的上流社 会流行淡雅的山水画主要和理学的影响有关,B正确;A是宋朝的军事策略,排除;市民文化较俗,c排除;科举制主要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排除。应选:Bo此题关键信息是“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内部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一种专政形式”,结 合宋明理学进行分析即可。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理学的人欲关系 是“存天理,灭人欲”。28 .【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 阳”,都说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 赏菊、饮酒等)。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 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应选:Do说:“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那么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由此可知,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A. 土阶层社会地位逐渐凸显B.文化下移引发官学衰废C.政治多元化下的现实需要D.学在民间已成蔚然风气8,晋穆侯死后,其弟殛叔(前784年-前781年在位)自立,晋人对殛叔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诘难,其死后仍以晋国国君的身份葬于晋侯的墓地。这说明当时()A.兄终弟及获得普遍认同B.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传统社会秩序趋向松动D.分封等级体制出现崩解.战国末年思想家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理念,指出:“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的这一思想()A.成为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B.带有天人感应的色彩C.有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顺应时代开展的趋势.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开展的灵魂。以下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地方推行县制B.修筑万里长城C.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D.确立世袭制度9 .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开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10 .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郡国并行制B.公布“推恩令”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中外朝制度第2页,共21页 此题主要考查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汲取。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汲取,考查学生阅读 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30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 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故B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反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项错误。应选:Bo此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关键信息有: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题考查元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1 .【答案】【小题1】(1)特点,通过材料“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 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 救灾赈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可以概括得出分权制衡;通过材料“以文臣知州事 制度”可以概括得出重用文官;通过材料“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 充当禁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强干弱枝。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地方权力加 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2)共同之处通过材料“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元代行省是地 方最高行政机构”可以概括得出都设立了新的机构;通过材料“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 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 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 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直 到今天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依然是省。”概括回答出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对后 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故答案为:(1)特点:强干弱枝,分权制衡,重用文臣。影响: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第20页,共21页(2)共同之处:都建立了新的机构;都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都削弱了地方割据都 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小题2】【解析】(1)此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北宋时期地方管理的特点 以及影响。(2)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特点的共同 之处。解答此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影 响,以及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32【答案】【小题1】职能变化:由军事职能为主向经济职能为主转变。【小题2】方向变化:图一主要是东西方向;图二为东南、西北方向;图三为南北方向。 根本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题3】新影响:漕运成为封建王朝束缚经济兴旺地区的羁绊;成为封建王朝调控区 域社会的政治手段;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交通。第一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参军事职能为主转变为经 济职能为主角度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三幅图示信息分析;变化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 影响分析;第三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三逐一分析概括。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3【答案】【小题1】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 石也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画像石也是两汉时期儒学兴盛的真 实写照;两位先贤躬身互拜,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小题2】特点;长期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屡次与其他思想融合,形成新体系; 逐渐与选官制度相结合。意义: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开展。【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答。2.此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结合汉代至清代中叶儒家思想开展的特点及其历 史意义概括。13 .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东汉班固汉书援引战国时期李悝对农民五口之家经济状况的描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收入总额治田百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收获一百五十石支出所需土地税家庭衣食地方公益十五石一百四十石十石备注家庭治病与丧葬之费不计,军事发动之额外赋税也不计A.农业税赋额度比拟合理B.自耕农经济正在逐步瓦解C.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14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说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要反映了()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划的“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开放。如图分别为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它们所起的共同历史作用是元朝大运河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元朝大运河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隋唐大运河A.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C.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D.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唐太宗登基时户数仅有400万户左右,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计,人口损失近3000万。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而是认了 这笔糊涂账,并用律文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就要受处分。唐太宗这样做是基于()A.让利于民,藏富于民B.唐朝百废待兴,无力清理户口C.贞观之治,国富民强D.隋朝国贫民穷,江山短暂.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那么有租,有家那么有调,有身那么有庸。以之为理,那么 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那么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实施的基础是均用制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15 .新唐书载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把颉利可汗统治的地区分为二府统治,封东 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据此 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唐朝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C.二府指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D.东突厥风俗习惯被打破.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 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 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第4页,共21页16 .如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 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 反映了唐朝()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17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 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如表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据此可知,北宋()时间科考内容宋初诗赋为主庆历-熙宁初经术、诗赋、策论熙宁-元丰经术、策论、法律元祐年间经术、诗赋、策论、史绍圣经术、策论崇宁-重和经术、策论、法律重和-宣和儒经、道经、策论、法律A.科举考试程序日渐规范B.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C.理学成为科考主要内容D.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18 .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o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A. 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开展需要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如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时间北方(%)南方()北宋初年39.660.4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862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376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35.964.113世纪初3169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以下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公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第6页,共21页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B.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说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19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 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 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赈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 对中央机构负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 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 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 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 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 了重大影响。-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材料二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地 方机构,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城,其长 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行省长官总揽一省政务,其中相当重 视对官员的考核,以到达民族统治的目的。行省虽有大权,但是重大民政军务必须 呈报中央,没有中央的旨意无杈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兵,还规定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 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直到今天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 划依然是省。另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带有浓厚的民族统治的色彩,是蒙古族统 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设置上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城经济联系、文化 风俗等因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共同之处。20 .漕运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水上运输方式。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 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邛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 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 现别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 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材料二:图一百双水运材料三: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兴旺之区的绳索。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 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 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漕运在职能上的变化。(2)比拟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图三漕运在方向上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 化的根本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新影响。2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第8页,共21页东汉画像石:孔子向礼老f材料二: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在绝大局部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 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

    注意事项

    本文(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