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高分预测提分卷.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1993年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新型的棉花类型,其中运用的生物技术是()。A.酶技术B.克隆技术C.转基因技术D.细胞融合技术【答案】 C2. 【问题】 在学习了有关真菌的知识后,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平菇养殖场、食用菌厂,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到学校的生物园自己动手养殖平菇,明白了椴木栽培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代料栽培的优点。通过讨论,学生充分理解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增强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上教学活动体现了从哪一方面渗透STS教育 ()A.结合日常生活B.联系生产实际C.关注社会热点D.引入科技成果【答案】 B3. 【问题】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4. 【问题】 避役(变色龙)能在5分钟内将体色改变为与环境相似,比蛙等变色动物体色改变快得多,避役的变色调节机制是()。A.激素调节B.神经调节C.激素一神经调节D.神经一激素调节【答案】 B5. 【问题】 “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属于表述教学目标时的哪个要素()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 C6. 【问题】 在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的方法是()。A.归纳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实验法【答案】 D7. 【问题】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哪一方面的生物学课程目标 ()A.知识方面的目标B.能力方面的目标C.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D.方法方面的目标【答案】 C8. 【问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答案】 C9. 【问题】 重在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地方课程【答案】 B10. 【问题】 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 A11. 【问题】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 D12. 【问题】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葡萄糖和盐分的量()。A.两者均未增多B.两者均增多C.盐增多,糖没有增多D.糖增多,盐没有增多【答案】 C13. 【问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B.必修包括“1.分子与细胞”“2.遗传与进化”和“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C.必修选择的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必须按顺序讲授D.选修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答案】 C14. 【问题】 某校教师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提问学生:“炎热夏天男生打篮球后球衣晾干后会有一道白色印记。你们知道这个印记是什么吗?是怎么出现的?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答案。”属于哪种导入方式?()A.俗语导入B.故事导入C.悬念导入D.情境导入【答案】 C15. 【问题】 在带领学生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任课教师关老师发现有几个学生不好好做实验,在座位上嬉笑,并有很多小动作。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关老师将这几个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集中到了教室的后面罚站。自此以后,关老师将他们的座位调到最后排,然后对他们的小动作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关老师的这些做法()。A.正确,保证了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B.正确,防止这些爱搞小动作的学生扰乱课堂C.错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D.错误,忽略了纪律不良学生的需求【答案】 D16. 【问题】 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发生一些变化B.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马和驴能杂交并可产生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C17. 【问题】 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A.淀粉酶肽键B.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C.限制酶氢键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答案】 B18. 【问题】 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答案】 D19. 【问题】 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A.提纲B.课文C.目录D.习题【答案】 B20. 【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宄数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A.杜威B.罗杰斯C.马斯洛D.桑代克【答案】 B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A.传道者角色B.服务角色C.父母角色D.管理者角色E.研究者角色【答案】 ACD2. 【问题】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操作性【答案】 ACD3. 【问题】 教育策略的特征包括 A.指向性B.调控性C.整体综合性D.灵活性E: 层次性【答案】 ABCD4. 【问题】 程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有( )。A.教材分为小步子B.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C.反应后没有反馈D.尽量低的错误率E.允许学生自定步调【答案】 ABD5. 【问题】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能够()A.保存和传递文化B.整理文化C.活化文化D.改变文化E.更新文化【答案】 ABC6. 【问题】 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答案】 BCD7. 【问题】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狄尔泰B.梅伊曼C.利特D.拉伊E.杜威【答案】 BD8. 【问题】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 )三个层次。A.僧院学校B.宫廷学校C.大主教学校D.职官学校E.教区学校【答案】 AC9. 【问题】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常见的有()A.自然语言媒介法B.地点法C.视觉表象法D.首字母缩略词法E.谐音法【答案】 ABCD10. 【问题】 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A.发展性研究B.评价性研究C.基础性研究D.预测性研究E.应用性研究【答案】 ABD11. 【问题】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B.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C.强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答案】 ABC12. 【问题】 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A.谐音法B.组织策略C.形象联想D.精细加工策略【答案】 AD13. 【问题】 学生档案有两种,即()。A.书面档案B.电子档案C.集体档案D.个体档案E.网络档案【答案】 CD14. 【问题】 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答案】 BCD15. 【问题】 下列属于教学活动的是( )。A.课前准备B.上课C.练习D.评定E.作业【答案】 ABCD16. 【问题】 遗传素质的成熟对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B.先天素质在发展中逐步成熟C.机体的成熟为一定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D.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基础上的E.成熟决定了个体受教育的内容【答案】 ABCD17. 【问题】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A.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方法B.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C.文化决是了教百的领导权D.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E.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思想【答案】 ABD18. 【问题】 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有( )A.班级B.小组C.少先队D.小集团E.团员【答案】 ABC19. 【问题】 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将教学策略分为( )。A.内容型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答案】 ABCD20. 【问题】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A.认知经验要素B.道德经验要素C.审美经验要素D.健身经验要素E 、 娱乐经验要素【答案】 A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作业的意义是什么?(6分)请为“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一单元设计两种不同形式的作业并阐述原因。(14分)【答案】(1)作业的意义: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做作业可以为总复习积累资料。(2)作业设计: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本单元结束后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为自已的爸爸妈妈做一杯水果奶昔,这样学生们不仅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也为一家人创造了一个温馨相处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去想想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饮品,并作记录用英文在下节课中分享。这样的作业新颖有趣,记录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堂中分享也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帮学生建立自信心。2. 小翔今年9岁,曾经在幼儿园间断性地就读两年。上课时经常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他认字能力强、记忆力好,掌握的词汇比较多,但不理解字词意思,不能正确地说出一个句子。刚进班级的时候,他把教室里的桌子推到一边,上课时老师进来了,他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不时拿同学的书本、文具等,经常是整节课因为他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当他不开心的时候,他时常会大喊大叫,大声骂人,有时候还会不断抽打自己的右脸。(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小翔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2)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善?【答案】(1)小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行为过度和注意力缺陷,并伴有冲动行为。因此我认为,小翔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即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2)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的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例如,父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责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也就是说,当儿童每次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就给予强化,而不是表现多次良好行为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另外,研究者可采用自我指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的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3. 师范大学毕业后,孙斌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前几年,为了适应教学工作,他向其他同事学习,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这时,他认为教学工作并不神秘,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已经足以应付,没有必要继续深入钻研教学。一天,几位学生的家长找到孙老师,希望他能在课后帮助孩子朴习。孙老师认为这事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就答应了,补习结束时,家长们为了感谢孙老师,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补课费,孙老师推辞不过只好接受。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孙老师补课,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也来找他。为了保证补习效果,孙老师常常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联系起来,还专门编印了系列学习资科,仅收取成本费和辛苦费,随着参与辅导学生规模的扩大,孙老师家里的空间已不足以容纳,于是,他在小区里专门租了地方方便学生参与辅导。为了节省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的费用,孙老师还要求学生统一从自己这里购买。家长们对孙老师的辅导非常满意,还给他送了锦旗。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孙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1)孙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孙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不神秘,自己的知识已经足以应付,没必要继续深入专研教学,这一点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终身学习的内容。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管什么时候教师都不应该停止学习的步伐(2)孙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孙老师帮学生补习是他分内之事,但孙老师却收取了可观的补课费,这显然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中“教书育人”的内容在职教师是不能开设补习班的,孙老师不仅专门租地方辅导学生,还要求学生统一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这显然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的要求。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参考答案】孙老师的很多行为都是不正确的,违背了以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岗敬业。孙老师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教学,没有必要深入钻研,这是不正确的,孙老师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备课,做好教师工作。(2)爱国守法。材料中,孙老师要求学生统一从他那里购买相关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3)为人师表。材料中,孙老师收取家长补习费,开设辅导班,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4)终身学习。材料中,孙老师认为自己必要钻研教学,这是一种自我满足和不思进取,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兔子是短跑冠军,但是不会游泳。松鼠是爬树冠军,但是也不会游泳。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和松鼠学游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成效也不大。鸭子教练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来自90的汗水。加油!加油!”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答案】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这启示我们,应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合理的帮助”,就如同“学游泳”的故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潜质,因材施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鸭子天生会游泳,一下水便驾轻就熟。兔子擅长短跑,松鼠擅长爬树,这是由它们的特性所定。如果硬让它们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便费尽心思,付出十足努力,收效也不会很大。这就像让农夫去造机器,让教师去打针一样,即使努力,也必定弄出乱子,无法完成任务。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对于学习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选择。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发展,促使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再者,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人才,这也需要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学生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培养出各有特长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视张扬个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特长得到最充分的施展。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其学习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点评】题干中的材料是哲理类材料,需要理解故事内涵,提炼中心思想。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不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否则,即使辛苦努力,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的逻辑结构是“提出观点(因材施教)学生发挥特长的重要性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的方法重申观点”。范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话引出论点“因材施教”。第二、三段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论述发挥学生特长的重要性、因材施教的意义。第四、五段,通过孔子对待学生不同的教育方式,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六段阐述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结尾段收束全文,重申主题。5.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2政治生活第5课第一课时。(1)导入(略)(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学生活动:看学案中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程”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设问:看一看十一届全国人大日程短短的两个礼拜全国人大做了什么事情通过阅读教材,能否归纳出这些事情说明人大具有什么样的权力预设:决定权国务院机构改革草案的通过;任免权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更替;监督权审查各部门工作报告,代表有针对性地提出议案;立法权本次代表议案涉及立法项目213个。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的体系。(3)人民代表的地位与权利。今年全国人大总共有2987名代表,顺着日程,我们再看一看学案中“全国人民代表胡小燕的日程”说一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主要做了什么,这表明人民代表具有怎样的地位与权力(4)人民代表的义务与应具备能力。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利,人民代表就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说话。作为农民工代表的胡小燕在自己呈交的第一份提案草案中这样写道:“建议考虑取消对外地户口人员高考限考规定,高中阶段教育可向流动人口子女敞开大门,并且实行统一收费标准。”【答案】(1)重视体验、学生优先。学生参与“北京团模拟讨论”属于探究,而让学生结合教材仔细研读学案从而自我归纳也是探究。经历了初中课改的学生很习惯于自己把握课堂,也很珍惜自己的参与机会,适当地进行诸如分组讨论、自我设计等探究活动,可以突出课堂学习的学生主体性。“阅读学案”的环节是针对目前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的情况而设,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政治学科自我学习、自我阅读的滋味。按照教材的安排,处理完“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以后就可以结课了。但这堂课设计并没有到此为止,还有一个提升空间从“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引到“人民代表的能力”,再引到“公民的参与”,最后落实到课后乃至以后生活中的实践“关心北京人大的工作”中去。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拓展结合。优先突出“生”,政治课才能“活”,学生才能理解这门课的意义这也是“政治生活”主旋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体现。(2)讲授简洁、节奏适当。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很多是由学生模拟活动引入的由学生模拟来自各界的人大代表参加记者发布会,由此引进人大会议及人民代表的讨论。但这个引子一来没有实际的意义二来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嫌,即使活动本身表现了人大代表来自不同群体从而体现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其也不是本课重点,就应该舍弃。这个教学设计把活动分为两种形式:看学案和模拟人大代表讨论议案议题。本课知识点的处理做到不拖泥带水,重点放在人大权力、人民代表职权与义务,至于人大的性质、体系、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地位等则不展开叙述,而有关人民代表的“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则不着一字,以免混淆思路,冲淡主题。知识的落实点以教材为基础,拓展(人大代表义务、能力、今后实践)由学生自我体验完成。课程的前半节由于讲授的成分稍多,气氛稍平,但正好突出了其后的探究活动,由于讲授过程取舍得当,使得整堂课起伏有致,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