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docx
第二单元自然科学单元主题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几位作者善 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说明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严密,说明准确,展 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 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单元目标1 .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3 .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教学策略1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2 .将事理说明文与之前学过的事物说明文进行比照,强化学生对说明文一般特点的认识。3 .在学生理解说明文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 活泼的,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课时安排大自然的语言:建议2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建议2课时。大雁归来:建议12课时。时间的脚印:建议12课时。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科学的经典文章。物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运用气 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也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实例 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学 习这篇文章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关注科学,探索科学,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教学目标01 .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2 .理解说明文的基本顺序,掌握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等说明方法。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行文思路。(2)了解物候学现象,学会在生活中 运用物候学知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有关物候的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 然仿佛会说话,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应如何准确看待物候 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索关于大自然的奥秘。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翩然(piGn)孕育(yCm)簌簌(sfi) 农谚(ydn)悬殊(shU)衰败(shuGi) 萌发(m6ng)海棠(tdng)销声匿迹(ni) 连翘(qido)风雪载途(zdi)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次第:依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悬殊:相差很远。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2 .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是我国 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 有深刻的研究。3 .背景链接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 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群众上,当时文后注 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 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三、了解文体知识说明文说明文通常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 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旨在阐述自然现象 或社会现象的原因、原理和规律性,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事物说明文主要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四、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2本文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笔调,写出了 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第2段指出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 存在的关联;第3段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3 .文章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假设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好不好?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 力,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 条件相同的地区;防止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步骤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明确:第一局部(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二局部(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局部(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局部(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 .文章各局部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局部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二局部做出解释,将话题转到农业上, 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局部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局部。第四部 分说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局部相照应。全文条理清楚,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 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 .第三局部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 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那么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 一个设问句引出海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局部层次清楚。4 .第四局部中研究物候学的四个意义能否调换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四层意思,由重到轻,由主到次, 突出了物候学在这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五、课堂小结写文章,特别是说明文,必须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样才便于读者理解、把握文章内容。这篇 文章考虑到人们的认知规律,先介绍现象,再揭示原理,说明顺序由表及里,文章通俗易懂,很值得同学们学 习。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理清了文章思路,初步概括了文章内容要点。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分析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二、学习新课步骤一:精读细研,分析说明方法1 .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明确: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科学、有力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概括性强。(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 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3)北京的物候记录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杳、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明确:这句话运用了作比拟、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2 .文章第三局部中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层次明白,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步骤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1 .阅读文章第12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精读第1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好在哪里。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入春后景物的 特征。此段用词准确、生动、优美,如:“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 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描绘出风吹落叶的声音,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 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唯美的四季风景画。(2)精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明确:前后照应。“草木荣枯”照应“杏花”“桃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 鸟“唱歌”,写出了布谷鸟的叫声富有音韵节奏,生动形象,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2 ,以下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删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 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实际。“许多”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I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示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与实际情 况不符合。“左右”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明确:不能删掉。"约”表示估计,意思是大连与北京的纬度差大概是1。,并不是正好1。O如果删掉, 就与实际情况不符。“约”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步骤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 们身边。我们应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1 .收集几那么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 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都是根据动 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2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三' 课堂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真正地 去热爱它,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四、布置作业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现某一个季节的特点,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 少于300字)附:【板书设计】描述物候现象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本质大自然的语言阐述研究意义1逻辑顺序课后反思这篇文章在用语方面极有特点。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弄懂的学科,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作者将抽象 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并运用多种优美词语、描述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之 成为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佳作。在教学上,以品析语言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实用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