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教师资格高分预测测试题.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和获得新知识属于哪种实验教学 ()A.模仿性实验B.验证性实验C.探究性实验D.分段实验【答案】 C2. 【问题】 下列动物中,具有双重呼吸的是()。A.乌龟B.壁虎C.家鸽D.家兔【答案】 C3. 【问题】 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答案】 B4. 【问题】 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3-6岁儿童平均每年健康检查的次数是()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 A5. 【问题】 (2022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是( )。A.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B.教育应让儿童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C.幼儿教师是揭示儿童内心世界的观察者D.自由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答案】 D6. 【问题】 安德林的心理技能形成三个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答案】 D7. 【问题】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虚拟自我D.心理自我【答案】 D8. 【问题】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衰老就会产生癌变B.细胞衰老,其形态萎缩C.细胞凋亡对个体发育有利D.细胞凋亡有特异蛋白合成【答案】 A9. 【问题】 针对“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答案】 C10. 【问题】 教师在“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时,提问:在这辽阔的自然界里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许多植物和动物,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别植物和动物呢 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入方式是()。A.复习导入B.设疑导入C.直观导人D.故事导入【答案】 B11. 【问题】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答案】 B12. 【问题】 资料表明人参皂苷的某些成分能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此研究需进行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外培养此动物细胞一般需加动物血清B.添加饲养层细胞可避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C.人参皂苷成分不能促进细胞核内的DNA复制D.可用克隆培养法培养神经干细胞【答案】 C13. 【问题】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A.外银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答案】 A14. 【问题】 某教师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简述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造福社会的决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A.了解、领悟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答案】 A15. 【问题】 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 C16. 【问题】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A.B.C.D.【答案】 C17. 【问题】 “芳草茵茵,踏之何忍”,提醒人们要爱护草坪。因为踩踏草坪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生长。其原因是土壤板结会导致()。A.小草气孔关闭.影响小草的光合作用B.小草缺水.影响小草的蒸腾作用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小草根的呼吸作用D.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小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答案】 C18. 【问题】 能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A.遗传B.成熟C.环境D.教育【答案】 A19. 【问题】 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A.自愿发展B.自动发展C.自主发展D.自由发展【答案】 C20. 【问题】 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 C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A.讨论法B.练习法C.谈话法D.讲授法E.实验法【答案】 ABCD2. 【问题】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A.教师的领导风格B.班级的规模C.班级的性质D.学校的规章E.对教师的期望【答案】 ABC3. 【问题】 态度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构成成分有( )。A.认知成分B.直觉成分C.情感成分D.形象成分E.行为成分【答案】 AC4. 【问题】 诉讼可分为几种( )。A.刑事诉讼B.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D.复议【答案】 ABC5. 【问题】 发现问题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智力B.认知过程C.主体活动积极性D.主体的求知欲望E.主体的知识经验【答案】 CD6. 【问题】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明同学又在翻来覆去的摆弄试题,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下面翻找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A.提倡民主教学B.师生之间应该换位思考C.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D.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答案】 ABCD7. 【问题】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E.概念学习【答案】 AB8. 【问题】 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手段来查找困难的症结?( )A.智力测验B.阅读测验C.与此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D.心理辅导【答案】 ABC9. 【问题】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体现在( )。A.普及性B.基础性C.发展性D.自愿性【答案】 ABC10. 【问题】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几个阶段?(?)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答案】 ABCD11. 【问题】 德育是( )的总称。A.知识教育B.思想教育C.政治教育D.道德教育E.审美教育【答案】 BCD12. 【问题】 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答案】 BCD13. 【问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畅”,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A.促进了学生的发展B.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C.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D.关注学生的发展【答案】 ABCD14. 【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观察法B.实验法C.谈话法D.问卷法E.故事法【答案】 ABCD15. 【问题】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相当于()A.编码B.保持C.提取D.再认E.储存【答案】 AC16. 【问题】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A.政治B.经济C.文化D.教育理想E.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答案】 ABCD17. 【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观察法B.实验法C.谈话法D.问卷法E.故事法【答案】 ABCD18. 【问题】 下列属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 )A.课外美术小组B.篮球队C.学习小组D.少先队E.课外读书小组【答案】 AB19. 【问题】 从评价的过程上区分,教育评价可分为(。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正式评价D.形成性评价E.总结评价【答案】 D20. 【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社会教育【答案】 A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案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对于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不是实验现象的结论的得出,而是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演示过程中反复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下面是某教师为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措施:教材处理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过程设计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败因环节三:汇报交流,分类汇总现场实录当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跟教材陈述有较大出入时,教师适时让差异较大的小组与差异较小的小组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经过反思和探究,效果不理想的各组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的反思如下:生1:“由于我们(女孩子)力量小,操作时广口瓶的塞子没有塞紧而导致装置漏气。”(装置密封问题)生2:“我们小组实验用的橡胶管可能由于用久了出现了老化裂口,更换了其他组的橡胶管后才做成功。”(装置密封问题)【答案】(1)案例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文字性的资源,如教科书中所使用的文字等;有实物性资源,比如学校的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等;有活动性资源,如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的交流等。(2)采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本节课,教师将演示实验转换为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体现的课程理念有: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材料: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全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向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分析材料中该教师的话语。【答案】(1)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的教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真正做到了关爱学生。(2)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是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教书育人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的教师并没有把分数看作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在教学中是“耐心”的、“引导”的、充满教育“热情”的,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材料:由于工作调动,那年我到新的学校报到时,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总是乱哄哄的,课堂上搞小动作的,交头接耳的,坐立不安的令人应接不暇。下课铃一响,几十个孩子纷纷从座上弹起来,争先恐后地冲向门口。我从事教学已有十六年,在那段时间,几乎试过了我所知道的一切方法,却怎么也不能把这个班搞好。我暗暗地等待着时机,准备“杀一儆百”。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号称“大圣”的孙琦,课间来了个漂亮的“仙女散花”把一块快要融化的雪糕,扔在邻班一男生的身上。先是受害小男孩的班主任气冲冲地跑来告状,下午其父母又来讨说法。我带着满腔的怒气,让孙琦写了一份2000字的检查。在班会课上,我把孙琦叫到讲台上,让他当众读自己的检查,并让其他同学指出他的错误,希望别的同学能够引以为鉴。问题:请运用新课改的学生观分析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该教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首先,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就否定学生。材料中,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没有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而是气鼓鼓地酝酿惩罚学生的决定,准备“杀一儆百”,教师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次,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教师没有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没有根据孙琦个人的不足进行引导和教育,该做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材料中。教师惩罚学生写2000字检查并让其他同学当众指出错误,该做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可能会给孙琦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怙况下,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在法律与天文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们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1)请设计一个符合该教学内容且具有实际生活特点的教学情境。(9分)(2)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结合上述教材内容,依据情境教学的原则,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方案。(17分)【答案】(1)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从学生身边接触较多的案例入手,比较容易实现本课知识点的讲解。其次,在设计情境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所设计的情境具有不同文化的特征;第二:体现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态度。(2)本题考查考生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依据情境教学原则,进行方案设计。其次确定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围绕的重点知识,开展体验活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最后分析要求,要求规定了情境教学的原则。为了保证考生能最大限度的得分,给出的答案比较完整全面,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需要,有选择使用,其中教学过程的新授部分是最重要部分。5.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答案】【参考设计】教学活动:忆古思今“看”荀子活动内容:(1)教师设置情境,师生互动。情境及问题: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在古代,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明确:“善假于物”。教师补充材料并提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拓展思考:“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这一道理适用于古今中外,可见句子的部分观点并不过时。(2)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小结。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