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提升题型18.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答案】 D2. 【问题】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是()。A.科技进步B.生产力发展水平C.政治需要D.产业革命【答案】 B3. 【问题】 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A.维果茨基B.加里培林C.加里宁D.赞可夫【答案】 B4. 【问题】 培育马铃薯脱毒苗所采用的生物学技术主要是()。A.组织培养B.体细胞杂交C.显微注射D.胚胎移植【答案】 A5. 【问题】 按照生物分类等级顺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犬科狼种B.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犬科食肉目哺乳纲狼种犬属C.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犬科犬属食肉目狼种D.狼种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动物界一脊索动物门【答案】 A6. 【问题】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具有()。A.群落结构层次简单B.抗干扰能力强C.矿物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答案】 B7. 【问题】 蚂蜂遭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A.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B.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C.取食行为和社会行为D.学习行为【答案】 B8. 【问题】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答案】 C9. 【问题】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A.环境B.教育C.社会D.实践【答案】 A10. 【问题】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B.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种子可提高发芽率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 C11. 【问题】 下列显微镜操作正确的是()。A.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B.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D.在观察脂肪的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答案】 D12. 【问题】 小红调查完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A.生活环境B.形态结构C.生物用途D.个体大小【答案】 B13. 【问题】 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B.C.D.【答案】 D14. 【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属于哪种实验教学 ()A.探究性实验B.验证性实验C.伴随教授实验D.模仿式实验【答案】 C15. 【问题】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水主要来自细胞质B.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还能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C.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D.细胞膜不仅能保护细胞.而且还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A16. 【问题】 动物细胞分裂时,先分裂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液泡【答案】 C17. 【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10个一级主题,其中不包括()。A.生物与环境B.生物技术C.生物科学D.生物的多样性【答案】 C18. 【问题】 玉米的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内的胚乳细胞和子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20,30B.10,20C.20,10D.30,20【答案】 D19. 【问题】 (2022上半年真题)幼儿园创设物质环境时,首先应考虑的要求是( )。A.经济性B.安全卫生性C.功能性D.美观性【答案】 B20. 【问题】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A.系统性B.预见性C.结构性D.实效性【答案】 B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答案】 AD2. 【问题】 课堂对话的特点主要有( )A.民主性B.生成性C.多边性D.倾听性E.开放性【答案】 ABCD3. 【问题】 人格有_特性。()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E.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答案】 ABCD4. 【问题】 人格有_特性。()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E.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答案】 ABCD5. 【问题】 下面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A.膝跳B.眨眼C.排尿D.望梅止渴E.吮乳【答案】 ABC6. 【问题】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A.应激性反应B.情绪性反应C.理智性反应D.激情反应E.人格的变化【答案】 BC7. 【问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A.道德的发展B.知识的发展C.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D.管理能力的发展E.科研能力的发展【答案】 ABCD8. 【问题】 以下属于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是()A.普及义务教育B.教育即生长C.教育即生活D.教育性教学原则E.“做中学”【答案】 BC9. 【问题】 对弱智儿童的课堂教学所需要注意的是A.通过具体运演发展初级逻辑思维力B.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发展观察力C.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记忆力D.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其活动技能,能从事简单劳动E: 创造条件提供情景发展语言能力【答案】 ABCD10. 【问题】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有( )。A.教学大纲B.专业知识C.课程D.教材【答案】 AD11. 【问题】 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工业制HNO3的尾气中含有的NO2和NO常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相同条件下NO2与NO的体积比如下,其中能被完全吸收的是 ( )A.1:2B.2:lC.1:3D.3:1【答案】 BD12. 【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对象是()A.适龄儿童B.儿童C.适龄少年D.少年E.适龄青年【答案】 AD13. 【问题】 以下属于真正的创造的是()A.鲁班发明锯子B.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C.爱迪生发明灯泡D.高斯发明连加变乘法的简单运算E.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答案】 ABC14. 【问题】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A.政治思想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学科知识素养D.广泛的文化素养E.教育专业素养【答案】 ABCD15. 【问题】 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闲暇教育D.家庭教育E.业余教育【答案】 ABD16. 【问题】 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 )。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的研究C.对教师的研究D.对学校的研究E.对学科的研究【答案】 AB17. 【问题】 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有()A.生态培训模式B.反思诊断模式C.课题研究模式D.骨干示范模式E.专题培训模式【答案】 BCD18. 【问题】 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包括。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答案】 CD19. 【问题】 奥尔德弗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A.生存需要B.生理需要C.相互关系需要D.成长需要E.认知需要【答案】 ACD20. 【问题】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多种活动交织在一起,具体包括( )。A.管理过程B.学习过程C.教学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答案】 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这是一篇小学生的作文的节选。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用钢笔描红,我的字本来就写得潦草,再加上是初次用钢笔,结果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没有达到标准,而且还把书面弄得脏兮兮的。这时,我的手突然被一只手握住了,耳边响起了熟悉的声音“你看,垂露竖垂直写下去,再提起来。它的外表”王老师指导完我,又微笑着走向其他同学。我的手心里汗津津的,心里却暖烘烘的,细细体会了老师的话后,又重新提起笔,一笔一画写下去还有一次,我因在学校表演节目耽搁了时间,放学后就迟出来那么几分钟,天居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没有带伞,看看雨也没有停的意思,只好冲进了雨中没想到只跑了一小段,雨就打湿了我的一大半衣服。这时,一声呼唤叫住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王老师正打着雨伞向我走来。我赶忙跑过去,躲在老师的伞下,老师把大半的雨伞倾向我这边,而她却被雨打湿了半边身子。老师和我边走边聊:“你爸爸没有来接你吗?”我东瞧瞧、西看看,终于看到了爸爸,他正穿着雨衣站在学校大门外。我大声喊道:“老师,你看,我爸爸在那儿呢!”老师点点头说:“回家赶紧换衣服,小心感冒。”她搂着我的肩膀,一直把我送出了校园王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滴下辛勤的汗水,为的是把我们培育成才;一次又一次地引导,为的是让我们自己在启示的“灯光”下寻找答案;一次又一次地教诲,为的是让我给同学们做好榜样。我进步了,您告诫我不要骄傲;我失败了,您鼓励我不要气馁;我犯错了,您不是粗暴地打骂,而是耐心地教导问题1简答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怎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受小学生欢迎的老师?【答案】(1)关爱学生,即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细节中。(2)充满爱心,尊重学生人格。特别是在犯错误的时候。(3)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特别要注意个别辅导,因材施教。(4)为人师表,严慈相济,语言规范,举止文明。(5)注意细节,修养良好,做学生的楷模。(注意结合材料进行说明。)2. 案例1:教师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的掌握,设计习题,同学解答。题干:一带负电的点电荷q=-4x10_8c置于匀强电场E中,电场E=2×102NC,MN:30cm。求:(1)MN电势能变化。(2)MN电势差。解:(1)电荷从MN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WMN=qExd=-4x10-8×2×102×0.3(J)=-2.4×10-6(J)因为移动的是负电荷,所以减小电势能Ep=2.4×10-6(J)(2)M、N两点间电势差UMN=Epq=2.4×10-6(-4×10-8)=-60V答:电势能减少2.4×10-6J,MN电势差为-60V。问题:【答案】(1)错误之处:因为移动负电荷,所以电势能减少;电势差的计算式。错误原因:学生没有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学生将电势与电势差的计算方法混淆,使用了求电势的方法求解电势差。3. 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的节选: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要求:(1)写出本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答案】【参考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实践的特点,能够判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教学难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教学过程】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观念到思想、从方法到行动上都向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而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实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环境转轨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举一个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案例。(2)请简要概括一下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答案】(1)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在中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课型它研究的是我们眼睛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中的微粒变化,采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件制作中可以采用Flash编辑中的按钮交互设置超级链接,进入相关的教学活动环节。(2)化学教学中整合现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其功能主要有: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信息网络,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5.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是否有气体生成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方案3:Fe加入CuSO4溶液中是否有Cu生成方案4:Cu加入FeCl3溶液中Cu是否消失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答案】【知识点】化学教学评价能力金属性强弱(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不可行,因为方案4的反应为Cu+2FeCl3=CuCl2+2FeCl2,无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和方案3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食醋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很少,现象不明显,所以方案2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