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期 [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分析] .docx
-
资源ID:39172733
资源大小:12.7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期 [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分析] .docx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期 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分析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及常见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甲襞微循环观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微循环检测方法。本探讨探讨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的变更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糖尿病组: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随机选取收治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平均55.6±14.4岁,其中男53例,女50例。剔除标准:合并有甲状腺疾病、肝硬化、慢性肾炎、结蹄组织病、恶性肿瘤等。有急性应激状态:如发热、心衰、休克等。不能按要求检查者。 比照组:随机选取行OGTT解除糖尿病的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平均49.8±7.9岁,其中男43.3%,平均46.1±4.2岁;女56.7%,平均53.4±9.0岁。年龄、性别与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全部对象作甲襞微循环测定,检查左手无名指,采纳微循环检测仪检测,以田氏甲襞微循环视察方法,观测指标16项。参照田氏加权积分法,分别计算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袢四周状态积分及总分1。依据总积分将糖尿病组分为4组:基本正常甲襞微循环组:总积分2;轻度异样组:2总积分4;中度异样组:4总积分8;重度异样组:总积分8。 糖尿病组作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及眼底检查。FPG、2hPG、TC等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HbA1c采纳反双阳离子交换层析法在爱科来HA-8160糖化血红蛋白仪上测定。全部对象记录年龄、性别、血压、病史年限等一般状况。由眼科医生进行眼底检查,参照198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分期标准2,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数据采纳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糖尿病组的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均显著高于比照组,见表1。 糖尿病组中,诊断DR 17例(16.5%),DR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均明显高于无DR患者,见表2。 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异样组之间DR发生率均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相关分析:以DR状态为因变量,以总积分、病程、年龄、血压、FPG、2hPG、HbA1c、TC、TG、LDL-C为自变量,采纳logistic回来分析显示:收缩压、总积分与FPG是DR患病的独立危急因素。 讨 论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慢性并发症。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及常见的并发症3,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以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最为重要。探讨显示3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40%50%的失明是由糖尿病所致。微血管是器官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微循环的变更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由于内脏的活体微循环视察存在困难,甲襞微循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微循环检测方法。甲襞微循环通过视察体表的微循环变更来反映器官的微循环变更,除血管形态外,还可视察血流的动态。相对其他临床上应用的微循环检查方法,如球结膜微循环、指动脉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容积脉波及经皮氧分压等,甲襞微循环检查方法具有直观、无创、简洁、便利、廉价等优点。本探讨结果发觉2型糖尿病组的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均显著高于比照组。有DR组较无DR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为显著的微循环异样,且微循环异样程度越重,DR发生率越高。相关分析显示,总积分是DR患病的独立危急因素。提示在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除了主动有效地限制血糖、血压,订正代谢异样外,采纳改善循环,订正血液流变学异样的治疗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牛,李向红.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 廖二元,超楚生,主编.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1577. 3 潘长玉,金文胜.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中华内分泌杂志,2005,21(5):1-5. 4 Pan XR,Yang WY,Li GW,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1994.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operative Group.Diabetes Care,1997,20:1664-1669. 表1 糖尿病组与比照组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X±S) 表2 DR患者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状况(X±S) 表3 糖尿病组中视网膜病变(DR)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况(例) 注:DR发生率4组两两比较,均P0.05。